諾托(Noto)位於西西裏島東南部,屬於錫拉庫薩省,距錫拉庫薩約41公裏。諾托城區麵積約1.5平方公裏,人口約7,000人。諾托這個城市的原址是在10公裏外的舊諾托(Noto Antica),舊諾托在1693年西西裏大地震中被徹底摧毀,人口死亡過半。震後,諾托在現址重建。因為新城大量使用淡黃色的石灰石材料並采用巴洛克建築風格,被譽為石頭的花園(Giardino di Pietra)。另外,由於重建時在市區修建了23個教堂,相對於1.5平方公裏的麵積和7,000人口,諾托的人均教堂數量是意大利排名第一,單位麵積教堂數量是意大利第五,所以諾托又常被譽為教堂之城。2002年,諾托與其他七個地震後重建的城鎮一起,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拉古薩(Ragusa)是西西裏拉古薩省的首府,距諾托約55公裏。拉古薩曾經在1693年西西裏大地震中被摧毀,後來在原址重建了老城區-下城(Ragusa Ibla),並且在老城區附近的山坡上興建了新城區-上城(Ragusa Superiore)。新老城區麵積之和約3平方公裏,人口約5萬人,是個中等規模城市。拉古薩也是和諾托一樣,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以錫拉庫薩為基地去諾托一日遊,拉古薩是做為機動項。錫拉庫薩距諾托41公裏,諾托距拉古薩約54公裏,但行車多是在SS區域公路上。拉古薩距錫拉庫薩103公裏,行車多是在A18高速公路。遊完諾托後,我覺得還有時間,於是驅車前往拉古薩,然後從拉古薩返回錫拉庫薩。一天遊兩座小城,時間肯定比較緊。這讓我想起“旅遊特種兵”的戲稱。
諾托城市的中心有一條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道始於城區東麵的皇家大門,終至西麵的諾托劇場所在的5月16日廣場,是貫穿整個城市的一條主軸線。沿途經過城市主要建築包括諾托大教堂,市政廳和若幹教堂。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道現在是步行街,隻有特殊車輛才能進入。
圖12.0 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街
12.1 費迪南德亞皇家大門
費迪南德亞皇家大門(Porta Reale O Ferdinandea)是1838年由諾托貴族卡尼卡勞侯爵(Marquis of Canicarao) 為慶祝國王費迪南二世訪問諾托而建造的。拱門上有兩麵盾徽:一是諾托市的盾徽,另一麵是卡尼卡勞家族的盾徽。
皇家大門是新古典主義風格,門上有三座雕塑:塔樓象征這座城市的穩固和力量;狗象征著忠誠;中央是鵜鶘,基督教文化中它象征自我犧牲和慈愛。
圖12.1.1 費迪南德亞皇家大門
圖12.1.2 費迪南德亞皇家大門的背麵
圖12.1.3 費迪南德亞皇家大門外的商業街
圖12.1.4 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道上的風景
12.2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Chiesa di San Francesco all'Immacolata)的正式名稱為聖弗朗西斯科無原罪聖母教堂(聖弗朗西斯科也被譯為方濟各)。它是遊客進入皇家大門後看到的第一個教堂。教堂建於1704-1750年,屬於UNESCO諾托巴洛克城市係列的世界遺產。它在諾托老城區的幾大經典巴洛克教堂中排名第二。這個教堂的特點是它采用一組和諾托大教堂相似的三段式高大而寬闊的階梯與街道相連接。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原因是一部由意大利著名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執導和著名女演員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出演的電影《冒險 - L'Avventura》。影片中有一個後來成為經典的場景:女主人公克勞迪婭(Claudia-莫妮卡·維蒂飾)孤身站在教堂前等候她的朋友,周圍男人紛紛駐足圍聚和凝視,形成一種凝滯和壓迫的氛圍。這一幕展現了安東尼奧尼電影中對人際疏離和內心孤獨的深刻解讀。後來的意大利電影《西西裏的美麗傳說 - Melena》中的馬蓮娜在教堂廣場漫步被周圍的男人圍聚和凝視應該也是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冒險》鏡頭的演繹。
2021年的HBO劇集《白蓮花-The White Lotus》第2季第3集中幾乎完整重現了這一幕。劇中人物Harper(Aubrey Plaza 飾)在同一地點-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廣場,遭遇了同樣的男性凝視。鏡頭語言和節奏,以及人物的心理反應,都與《冒險 - L'Avventura》完全一樣。這不是抄襲,而是《白蓮花》導演或製片人對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尊重和拜膜。
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教堂,以及電影《冒險 》和電視劇集《白蓮花》中,眾多男人在公共空間對女性的圍觀和凝視這個場景,在中國的年輕人中有一定知名度。我們在大教堂旁邊飛無人機時,偶遇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孩,她一人孤身從中國來諾托就是為了看諾托大教堂和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用無人機拍攝她在這裏漫步行的視頻和鏡頭。
我因為之前做功課時,已在YouTube上看到過他人製作的《冒險 》和《白蓮花》中教堂前的場景的對比鏡頭的視頻,所以當女孩問我這個教堂時,她說的名字我沒有領會是哪個教堂,但當她說起電影《冒險 》時,我立刻就明白了並且和她討論。後來,我們找到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具體位置後,專門回到諾托大教堂前告訴她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所在地,這讓她十分感激。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和中國現代曆史有重大關係。1972年,安東尼奧尼受中國高層邀請,前往中國拍攝了一部紀實電影《中國 - Chung Kuo, Cina》。這部電影當時在中國備受爭議。實際上,他並不是一個紀實電影導演,《中國》是他拍攝的唯一的一部長紀實電影。
圖12.2.1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正麵的台階
電影《冒險 》和電視劇集《白蓮花》中,眾多男人對女主角的圍觀和凝視場景,就發生在教堂前的廣場上。
和我們看到的許多西西裏中小教堂一樣,聖弗朗西斯科教堂也不再全天對外開放,僅是在彌撒時間才開放。
圖12.2.2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台階及旁邊的街道
圖12.2.3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前的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道
圖12.2.4 聖弗朗西斯科教堂開門照片
大概是做彌撒的前後經過聖弗朗西斯科教堂,教堂的門是開的但是裏麵沒有開燈。許多西西裏的中小教堂為了節省開支或控製過度旅遊,僅在彌撒期間開燈。所以我沒有拍教堂內部的照片。
12.3 諾托大教堂
諾托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Nicolò)的全名為聖尼古拉大教堂,它位於諾托曆史城區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街(Corso Vittorio Emanuele)上。大教堂坐落在一個具有3段式巨型階梯,之間有平坦的中轉平台相接的高台上。西西裏巴洛克風格采用這種三段式階梯來營造莊嚴,逐層推進的視覺和心理效果。三段式階梯,和教堂的三扇大門和教堂的三個主立麵形成對應和建築整體的和諧。
大教堂是1694年開始,1776年建成。它屬於1693年西西裏大地震後重建的巴洛克新城計劃,當時主要建築風格是西西裏巴洛克。因為後來的幾次地震的影響,大教堂曾經發生多次坍塌。最嚴重的是1996年發生的穹頂和中殿坍塌,震驚意大利。曆經11年修複,2007年重新開放。重新修複時,因為多種原因,包括缺少原始設計資料,時間和資金方麵的限製,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沒有按照原西西裏巴洛克風格修複,而是采用簡潔明了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因此,現在的穹頂和中殿看起來和教堂前立麵的奢華西西裏巴洛克風格不一致。
因為大教堂的朝向,太陽落山時觀看夕陽映照的金色立麵是明信片級別的美景。但我們沒有計劃留下看落日。
圖12.3.1 諾托大教堂全景
從航拍照片可以看到大教堂前有兩個馬蹄形的小廣場,它們屬於市政廳廣場的一部分。大教堂右邊(照片左邊)的廣場是諾托戰爭陣亡者紀念廣場。大教堂右邊是一個露天音樂廳。
圖12.3.2 諾托大教堂主立麵
圖12.3.3 諾托大教堂主側影
圖12.3.4 諾托大教堂中殿
後來修建的穹頂和中殿的風格簡單明了,與外部巴洛克風格不太一致。
圖12.3.5 諾托大教堂與中殿相交的副祭壇
這個大教堂和其他西西裏城市的大教堂一樣,在教堂內的側廊上安葬有若幹前大主教。
圖12.3.6 諾托大教堂主祭壇
圖12.3.7 諾托大教堂中殿入口端
12.4 市政廳-杜塞齊奧宮
圖12.4.1 市政廳-杜塞齊奧宮
諾托市政廳-杜塞齊奧宮(Palazzo Ducezio)位於諾托老城區的市政廳廣場(Piazza Municipio),大教堂的正對麵。它是諾托最重要的曆史與行政建築之一。市政廳建於1746年,由諾托本地建築師文森特·辛納屈(Vincenzo Sinatra)設計,是典型的西西裏巴洛克風格建築。建築師辛納屈還參與諾托多個教堂的設計。市政廳的名字杜塞齊奧宮(Palazzo Ducezio)來源於古代西西裏西庫裏人首領杜塞齊奧-Ducezio,象征諾托古老的起源。
圖12.4.2 市政廳門前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市政廳的主體建築在18世紀完成,但上層結構直到20世紀初才擴建完工。市政廳內部最著名的是鏡廳(Sala degli Specchi)。介紹說:鏡廳建於19世紀末,風格為路易十五式,裝飾華美,牆上有大量鏡麵裝飾。天花板上的壁畫是一位本地藝術家所創作的古諾托建城的傳說。鏡廳是諾托市最重要的禮儀場所,平時用於接待貴賓、簽署官方文件。不知道鏡廳這種建築形式和說法是否因為當時很流行,這個大廳裏的鏡子數量隻有區區幾個。二樓還設有一個露台,遊客可以從這裏俯瞰諾托大教堂和整個市政廳廣場。
圖12.4.3 市政廳鏡廳
這些銘文與中央壁畫描敘和強調諾托的曆史,藝術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曆史文物。
圖12.4.4 市政廳鏡廳天花板上加裏波第銘文匾
圖12.4.5 市政廳會議室
這個市政廳會議室算是十分簡單樸素。
圖12.4.6 從市政廳二樓露台眺望大教堂右側的諾托戰爭陣亡者紀念碑
圖12.4.7 市政廳廣場上的諾托戰爭陣亡者紀念碑
諾托戰爭陣亡者紀念碑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雕塑,及雕塑下刻有所有陣亡將士名字的石碑;以及立在後牆上刻有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陣亡將士名字的石碑組成。
12.5 聖薩爾瓦多聖殿
聖薩爾瓦多聖殿(Basilica del SS. Salvotore)是一個三和一的宗教機構。它是一個教堂,曾經附有女子修道院,並且在2020年由教皇弗朗西斯冊封為聖殿-Basilica。這裏曾經是諾托的貴族家庭子女修道的地方,但修道院在1866年,意大利王國削弱教會權力時被關閉了。因為諾托城區人口現在隻有7千人,教區資源,包括神職人員和教徒有限,且大教堂就在它的旁邊,平時它的宗教活動很有限,已經不再開放了。
12.5.1 聖薩爾瓦多聖殿
我們是在聖薩爾瓦多聖殿前遇到那位中國來的女孩,照片右邊坐在牆邊的就是她。
12.6 聖基亞拉教堂
聖基亞拉教堂(Chiesa di Santa Chiara)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教堂,是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大道上的一座教堂,與原聖薩爾瓦多聖殿所屬的本篤會修道院隔街相望。
圖12.6.1 聖基亞拉教堂中殿
圖12.6.2 聖基亞拉教堂主祭壇
聖基亞拉教堂過去是一個修道院附屬的教堂。聖基亞拉修道院曾經是一個貴族女子修道院,它隻收容出身貴族或富裕家庭的未婚女子。這種修道院通常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修女有更好的教育和藝術修養。過去的女子修道院有許多人是出於宗教信仰,但是許多貴族家庭的女兒是因為財產繼承和家族安排等原因進入修道院的。女子一旦進入修道院成為修女,終身獻身宗教和生活在修道院內,不會再回歸世俗社會,結婚生子。
12.7 聖卡洛教堂
聖卡羅教堂(Chiesa di San Carlo al Corso)建於1746年,是耶穌會教堂。它的最大特點是正立麵曲線優美的三層凹凸立麵,以及三層裝飾性立柱為。最下層為多立克立柱(Doric columns),中層為愛奧尼立柱(Ionic columns ),上層為科林斯立柱(Corinthian columns)。它是諾托巴洛克建築代表之一,大概排名第四。
圖12.7.1 聖卡洛教堂
圖12.7.2 聖卡洛教堂中殿
圖12.7.3 聖卡洛教堂主祭壇
12.8 尼古拉奇宮
尼古拉奇宮(Palazzo Nicolaci dei Principi di Villadorata)建於18世紀中葉,它原是諾托貴族尼古拉奇(Nicolaci)家族的私人宮殿。尼古拉奇家族是諾托著名的貴族,家族擁有大量土地。目前宮殿歸市政府所有,部分房間用於展覽和文化活動,相當於博物館。
宮殿最著名的是西西裏巴洛克風格的六個陽台(balconi),每個陽台下方都裝飾著風格各異的怪獸,天使,半人半獸和獅子等雕刻。這些雕刻呈現出誇張的動感,是西西裏巴洛克裝飾藝術的經典之作。
宮殿內部設有多個奢華大廳、私人圖書館、舞廳和貴族私宅房間。最有名的是鏡廳(Sala degli Specchi),擁有金色飾麵和大量鏡麵裝飾,用於宴會和舞會。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18世紀私人圖書館,藏有不少珍貴典籍。
圖12.8.1 尼古拉奇宮所在地的尼古拉奇街
尼古拉奇宮旁的街道-尼古拉奇街(Via Corrado Nicolaci)是著名的花節(Infiorata di Noto)所在地。這裏每年的5月的第3個周末,街道表麵會被當地藝術家用彩色花瓣和其它材料繪成巨型圖案。尼古拉奇街盡頭是教堂。
圖12.8.2 尼古拉奇宮內庭院
圖12.8.3 尼古拉奇宮外牆陽台上的鍛鐵欄杆和頭像-1
圖12.8.4 尼古拉奇宮外牆陽台上的鍛鐵欄杆和頭像-2
圖12.8.5 尼古拉奇宮陽台上
圖12.8.6 尼古拉奇宮內的鏡廳
圖12.8.7 附近的階梯街道的彩繪圖案
12.9 蒙特埃韋爾吉內教堂
蒙特埃韋爾吉內教堂(Chiesa di Montevergine)位於尼古拉奇宮所在街道(Via Corrado Nicolaci)的盡頭。教堂和古拉奇宮之間隻有幾步之遙。
圖12.9.1 尼古拉奇街上的蒙特埃韋爾吉內教堂
圖12.9.2 蒙特埃韋爾吉內教堂中殿
圖12.9.3 蒙特埃韋爾吉內教堂主祭壇
12.10 聖多米尼克教堂
聖多米尼克教堂(Chiesa di San Domenico)在諾托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中的影響是排名第三。它的正立麵和教堂內部的奢華給人印象深刻。
圖12.10.1 聖多米尼克教堂主立麵
圖12.10.2 聖多米尼克教堂門前
圖12.10.3 聖多米尼克教堂中殿
圖12.10.4 聖多米尼克教堂主祭壇
圖12.10.5 聖多米尼克教堂地下的墓龕
旁邊的文字介紹說明過去這裏是用來存放聖多米尼克修士和教徒屍骨的地方。
12.11 諾托市立劇場
圖12.11.1 從聖多米尼克教堂門口遙望市立劇場
諾托市立劇場(Teatro Comunale)位於5月16日紀念廣場(Piazza XVI Maggio),劇場和廣場另一端的聖多米尼克教堂遙相呼應。5月16日紀念廣場得名於1860年5月16日,在這裏爆發了支持意大利統一之父加裏波第的政治示威。
圖12.11.2 諾托市立劇場
市立劇場的正式名稱為蒂娜·洛倫佐劇院(Teatro Tina di Lorenzo),蒂娜·洛倫佐(1872-1930)是誕生於諾托的意大利著名女歌唱家。劇院建於1876年,外部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麵,內部為典型意大利馬蹄形劇場結構,三層包廂,天花板裝飾有壁畫。現主要用於戲劇和音樂會等文化活動。
圖12.11.3 市立劇場內部-1
圖12.11.4 市立劇場內部-2
我們參觀劇場時,引導我們的劇場導遊告訴我們說雖然這個劇場19世紀後半葉就對公眾開放,但是觀眾主要是男子,幾乎沒有女子觀劇。雖然在同時期的歐洲許多國家,如法國,奧地利和英國,包括意大利的米蘭,羅馬和那不勒斯,女子,特別是上流社會的女子觀看歌劇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於西西裏和大陸分離,非常封閉貧困,教會影響大,女子直到20世紀中葉才能夠自由去劇場觀看歌劇。
12.12 拉古薩上城區
2:30左右,我們離開諾托。諾托至拉古薩的道路,前一段主要是高速公路,過了莫迪卡(Modica)後多是盤山公路。山區氣候多變,剛才還是藍天,轉眼就烏雲密布。
拉古薩上城(Ragusa Superiore)和下城之間有公路相連,但是下城區麵積隻有0.4平方公裏左右,基本不能開車。遊客通常是將車停在上城,步行去下城。
圖12.12 拉古薩上城區
諾托萬裏無雲,這裏是斷斷續續的下雨。我們開始沒有下車,隻是開車在上城到處轉悠。拉古薩上城的街道非常狹窄,很多路段都是單行道。又在下雨,我總算是在離大教堂不遠處找到一個停車位。
我本打算去下城看看,尤其是它的街道和老教堂-聖喬治大教堂(Duomo di San Giorgio)。拉古薩大教堂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從大教堂去下城需要步行,沿途看街道景色。大約需要30分鍾時間,但是今天的天氣不行。
12.13 拉古薩大教堂
拉古薩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 Giovanni Battista)建成於18世紀末期,雖然當時拉古薩還不是一個主教區,但是教堂的規模和質量是按照主教座堂修建的。1950年,拉古薩升為主教區,所以它才成為教區的主教座堂。
圖12.13.1 拉古薩大教堂正立麵
因為是在山區,大教堂前的小廣場是拉古薩最大的廣場。廣場周圍有許多咖啡館和商店,是拉古薩重要的社交場所。
圖12.13.2 拉古薩大教堂中殿
圖12.13.3 拉古薩大教堂主祭壇
圖12.13.4 拉古薩大教堂副祭壇
圖12.13.5 拉古薩大教堂中殿的入口端
這個教堂的建築質量和規模超過了我的預期。大概因為是陰雨天,也不是做彌撒的時間,除了我們外,教堂裏沒有其他遊客或教友。還有一個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教堂的所有重要建築和藝術品等,都有英文和意大利文的說明和解釋。
圖12.13.6 拉古薩大教堂鍾樓內的螺旋梯
圖12.13.7 從拉古薩大教堂鍾樓眺望上城
拉古薩下城是建在山坳裏,所以從拉古薩大教堂鍾樓看不到下城。
圖12.13.6 拉古薩大教堂鍾樓鳥瞰上城城區
因為天氣原因,我們5點左右就離開了拉古薩。
圖12.1 諾托和拉古薩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