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筒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個人資料
老套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5年西西裏行【11】錫拉庫薩

(2025-07-03 18:17:47) 下一個

錫拉庫薩(Siracusa)是西西裏島東南部的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它是公元前734年由來自希臘的殖民者建立的。希臘殖民者最初是在錫拉庫薩的岩石半島奧爾提伽島(Ortigia)建立城邦。奧爾提伽島呈狹長形,麵積僅0.5平方公裏左右,高於海麵10-20米,易守難攻。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錫拉庫薩逐步向北擴展,形成包括新城-尼亞波利斯(Neapolis)的多個城區。鼎盛時期,錫拉庫薩麵積約20平方公裏,人口為18-20萬人,是古希臘世界僅次於雅典的最大城邦,具有強大的軍隊/海軍和龐大的西西裏殖民地網絡。

公元前212年,錫拉庫薩被羅馬帝國攻陷,轉入羅馬統治時期,仍是重要港口與行省城市。663年,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將政權遷至錫拉庫薩,使其短暫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臨時首都。878年,阿拉伯人攻陷錫拉庫薩,大肆燒殺搶掠,錫拉庫薩從此衰落。之後,錫拉庫薩經諾曼人和西班牙人的統治,有所恢複,但不再是西西裏的最重要城市。

錫拉庫薩的曆史上出現過兩個世界名人:數學家,科學家和軍事家 - 阿基米德,以及基督教世界的殉道聖人 - 聖露西亞。錫拉庫薩許多曆史和名勝古跡和這兩個人緊密相關。

錫拉庫薩旅遊景點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尼亞波利斯,城區和奧爾蒂賈島。

尼亞波利斯(Neapolis)在希臘語中是Nea+Polis,即新城,它是在錫拉庫薩的北部,尼亞波利斯考古遺址公園(Parco Archeologico della Neapolis)所在地,主要包括希臘劇場,羅馬鬥獸場等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遺址。

城區主要景點包括聖母流淚教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le Lacrime),聖露西亞陵墓教堂(Basilica di Santa Lucia al Sepolcro)等。

奧爾蒂賈島(Ortigia)是錫拉庫薩的老城區,包括曆史悠久的錫拉庫薩大教堂,眾多宮殿和古城堡。

我們在錫拉庫薩主要遊曆景點如下:
1. 希臘劇場(Teatro Greco)
2. 羅馬圓形劇場(Anfiteatro Romano)
3. 耶羅尼二世祭壇(Ara di Ierone II)
4. 狄奧尼修斯之耳(Orecchio di Dionisio)
5. 天堂采石場(Latomia del Paradiso)
6. 聖母流淚教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le Lacrime)
7.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Basilica di Santa Lucia al Sepolcro)
8. 錫拉庫薩大教堂(Duomo di Siracusa)
9. 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Piazza Duomo)
10. 阿波羅神廟(Tempio di Apollo)
11. 阿基米德廣場(Piazza Archimede)
12. 阿瑞圖薩噴泉(Fonte Aretusa)
13. 馬尼亞切城堡(Castello Maniace)
14. 戰爭紀念碑和公墓

11.1 希臘劇場


圖11.1 尼亞波利斯考古遺址公園遊覽圖

錫拉庫薩希臘劇場(Teatro Greco)是希臘戲劇建築的典範。劇場的三部分:座席,樂池和舞台,是根據山坡的形狀,從整塊石灰岩上開鑿出來的。除了按照古希臘人的習俗進行戲劇演出外,劇場還用於民眾集會。羅馬帝國時期,這個劇場經過羅馬人的改造,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劇場從希臘劇場的馬蹄形變成為180度半圓形。16世紀時,因為西班牙人要修建奧而提伽島的馬尼亞切城堡,劇場坐席上部和舞台的石材被切割移走。

1914年來,錫拉庫薩的國家古典戲劇學院(INDA)開始在這個劇場每年上演古希臘戲劇。因為劇院良好的回音效果,演出不使用音響係統。每個戲劇季從5月開始,7月結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觀眾。後來出於保護古建築的原因,此類使用受到了嚴格限製。2014年來,國家古代戲劇學院再次獲準在這裏舉辦音樂,歌唱和舞蹈表演等夏季活動。

西西裏島上的5個希臘/羅馬劇場中,錫拉庫薩的麵積最大,直徑138米。


圖11.1.1 希臘劇場-1

現在工人這裏正在這裏搭座位和舞台,為今年夏季的音樂演出做準備。因為座位席的上半部分石料都被西班牙人搬走,工人需要在全部座位上安裝木凳,演出季節結束後再全部拆除。


圖11.1.2 希臘劇場-2


圖11.1.3 希臘劇場-3

11.2 羅馬鬥獸場

錫拉庫薩的羅馬鬥獸場(Anfiteatro Romano)建於公元前3世紀,它的外部尺寸為140x119米,中間的砂場(Arena)- 即表演和活動區域,尺寸為70x40米,場內可容納14,000人,在羅馬世界建造的競技場或鬥獸場中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羅馬鬥獸場,其尺寸為189x156米,中間砂場尺寸為87x55米,可容納50,000-80,000人。

錫拉庫薩鬥獸場和羅馬鬥獸場的基本尺寸差別不算太大但是容納觀眾人數的巨大差別,是因為兩者的層數不同。羅馬鬥獸場共4層,而錫拉庫薩鬥獸場隻有地麵上的一層。錫拉庫薩鬥獸場和希臘劇場一樣,是直接在山坡地上開鑿的。

和相隔不遠的希臘劇場一樣,在西班牙人統治時期,錫拉庫薩鬥獸場的石材被拆除切割移至奧爾提伽島加固馬尼亞切城堡。現在基本上隻能看到沙場和石材被拆光的看台地基部分。


圖11.2.1 羅馬鬥獸場長軸方向景象


圖11.2.2 羅馬鬥獸場的砂場部分


圖11.2.3 羅馬鬥獸場的短軸方向景象

和西西裏其他遺址公園相同,尼亞波利斯考古遺址公園內,包括羅馬鬥獸場也散落許多波蘭雕塑家伊戈爾·米托拉伊(Igor Mitoraj)創作的現代藝術品。這些作品和這些遺址沒有任何關係。

注:維基百科關於伊戈爾·米托拉伊的簡介:
伊戈爾·米托拉伊(Igor Mitoraj),是一位波蘭藝術家和紀念碑式雕塑家。他以其碎片化的人體雕塑而聞名,這些雕塑經常被創作成大型裝置作品,置於公共場所。他的作品在國際上展出,主要在歐洲。

11.3 耶羅尼二世祭壇


圖11.3.1 耶羅尼二世祭壇

位於錫拉庫薩的尼亞波利斯古城的考古公園的希耶羅祭壇是西西裏的一座古老祭壇,它是由希臘國王希耶羅二世於希臘化時期建造。祭壇寬20.85米,長195.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壇。如今,除了祭壇的地基外,幾乎沒有任何遺跡保存下來。

考古學家認為這個祭壇是用來犧牲祭祀眾神之王宙斯,可以同時宰殺450頭公牛擺上祭壇。


圖11.3.2 耶羅尼二世祭壇附近的神龕

這一個個方洞是用來祭祀的神龕,用來供奉希臘或羅馬神話中不同的神祇。


圖11.3.3 耶羅尼二世祭壇附近的石棺

11.4 天堂采石場

天堂采石場(Latomia del Paradiso)是一個古老的采石場,過去錫拉庫薩的許多古建築的石料均采於此地。采石場的勞工通常是一些罪犯,戰俘,另外統治者的政敵也經常被關於此地服勞役。後來這裏曾經成為墓地。


圖11.4.1 天堂采石場一角


圖11.4.2 采石場中采石後形成的洞穴-1


圖11.4.3 采石場中采石後形成的洞穴-2

波蘭雕塑家伊戈爾·米托拉伊(Igor Mitoraj)創作的現代藝術品,也大量出現在天堂采石場。


圖11.4.4 天堂采石場舊址的眾多現代雕塑

11.5 狄奧尼修斯之耳

狄奧尼修斯之耳(Orecchio di Dionisio)是天堂采石場附近的一個人工洞穴,是錫拉庫薩著名的古跡之一。據說它有極好的聲音回響效果,在這裏可以聽見他人的耳語。狄奧尼修斯得名於公元前5世紀希臘獨裁統治者狄奧尼修斯一世。傳說狄奧尼修斯曾用它囚禁他的政敵和奴隸,並在洞穴上部的一個隱秘小房間裏聆聽他們的講話。


圖11.5.1 狄奧尼修斯之耳


圖11.5.2 狄奧尼修斯之耳內部


圖11.5.3 狄奧尼修斯之耳石洞內部的青銅塑像

西西裏所有主要景點隨處可見的波蘭雕塑家伊戈爾·米托拉伊(Igor Mitoraj)創作的現代藝術品,也出現在狄奧尼修斯之耳石洞內部最深處。洞裏基本是一片黑暗,石洞內部的青銅塑像照片是手機長時間曝光拍攝的。

11.6 聖母流淚教堂

聖母流淚聖殿教堂(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le Lacrime)是錫拉庫薩的一座現代派建築的教堂。它建於1957至1994年,建築師是當年贏得招標競爭的兩個法國建築師。這個教堂的建造是為紀念1953年聖母像流淚事件,它是錫拉庫薩最高的建築,高74米,采用現代主義傘形結構,外形獨特。

1953年,本地一對年輕夫婦家中一尊石膏鍍釉聖母浮雕像據說連續四天流淚。教會從聖母像上采集液體,並交由專門成立的醫學和宗教委員會鑒定。檢測結果證明液體為人類眼淚成分,隨後由錫拉庫薩大主教和西西裏主教團認定為神跡。這個事件在意大利全國引起巨大轟動,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現代神跡”之一。每年8月29日至9月1日,當地舉行紀念活動。1994年,教堂落成時,當時的教皇保羅二世還親臨現場祝聖。

這個教堂有兩個重大爭議:
1. 關於神跡是否真實存在爭議。 批評者指出石膏像上的水滴可能是因空氣潮濕冷凝成水或毛細作用而滲水,也有人懷疑是人為操作,即偽造。
2. 教堂的建築風格也存在爭議。 其混凝土結構被人戲稱為火箭,水塔或冷卻塔。許多人認為它和古城的曆史遺跡不協調。

教堂內可容納約一萬人,地下一層還設有展示1953年神跡遺像及大量信徒奉獻物。盡管爭議不斷,它仍是意大利南部重要的朝聖地之一,每年吸引大量信徒前來膜拜。


圖11.6.1 聖母流淚教堂外觀


圖11.6.2 聖母流淚教堂主殿-1


圖11.6.3 聖母流淚教堂主殿-2


圖11.6.4 聖母流淚教堂主祭壇

聖母流淚教堂和傳統的天主教教堂的風格有極大的不同,整個教堂沒有一根柱子。圖左的十字架下是教堂的主祭壇,十字架下方的金色物體即1953年顯聖事件中的聖母石膏鍍釉浮雕像,現在它是被裝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神龕內供人瞻仰。主祭壇左邊的房間相當於傳統教堂的小堂(chapel),這裏正在進行彌撒活動。四周牆壁上的眾多顯示屏,讓人聯想起機場等公共場所的信息顯示屏。


圖11.6.5 聖母流淚教堂主殿屋頂

11.7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

聖露西亞是早期基督教的殉道者(c.0283-0304.12.13),她誕生於西西裏島錫拉庫薩。在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大迫害時期(Great Persecution),因為堅持信仰,被羅馬地方官判處死刑,於公元304年12月13日被羅馬人處決。她的聖人名號是屬於早期公認的傳統基督教聖人,傳統基督教聖人後來都沒有經過天主教的程序重新封聖(12世紀後,天主教才建立了封聖程序)。

羅馬天主教約有10,000名聖人,這些聖人並沒有官方排名。但是他們在教徒心中的地位自然有不同。如果按照天主教在做彌撒時的“點名”序列的順序,聖露西亞在通常的7個女聖人中,包括聖母瑪利亞,是排在第4位.

因為聖露西亞在天主教徒心中的地位,歐洲和南美的許多天主教國家有許多名為聖露西亞的街道,教堂,甚至餐館和商店。廣為流傳的意大利歌曲《聖露西亞-Santa Lucia》是一首那不勒斯民歌,歌曲和歌詞描寫的是那不勒斯海港聖露西亞區的夜景與漁夫生活,它與聖人露西亞無直接關係。

聖露西亞雖然是西西裏人,但是當基督教傳至北歐時,聖露西亞受到特別的重視。北歐國家瑞典,挪威和部分芬蘭地區將聖露西亞的受難日,12月13日定為聖露西亞節(Santa Lucia Day)也稱之為光明節(Festival of Lights)。12月13日是過去的儒略曆法(Julian Calendar)的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但這一天也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線。北歐人選擇黑暗最長的一天做為光明來臨的日子,令人感動。

附,關於曆法的知識:
1. 16世紀後,因為儒略曆法的時間誤差積累問題,當時的羅馬教皇格裏高利(Gerigory)修改曆法為格裏曆法,每年的冬至時間變成12月22日。但是聖露西亞節或冬至節仍然保持為12月13日。
2. 冬至和夏至在不同的曆法都幾乎是同一天,它分別表示太陽在黃道(Ecliptic)上位置。更準確的說,它可以用地球和太陽在黃道位置上的夾角表示,及黃經(Ecliptic Longitude)來表示。黃經的範圍是0-360度,其中春分是0度,夏至是太陽到達黃經90度的時刻,秋分是180度,冬至是太陽到達黃經270度的時刻。


圖11.7.1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和八角形聖堂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聖露西亞墓地教堂(Basilica di Santa Lucia al Sepolcro),紀念她的殉道和初始安葬,見上圖左。另一個是她最初的陵墓,聖露西亞之墓-八角形聖堂(Il sepolcro di Santa Lucia),也是她殉難的地方,見上圖右。


圖11.7.2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


圖11.7.3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中殿


圖11.7.4 聖露西亞陵墓教堂祭壇


圖11.7.5 教堂祭壇油畫《聖露西亞的葬禮》和聖骨盒

教堂祭壇後的巨幅油畫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的作品《聖露西亞的葬禮》。祭壇上的那個精致的銀鑲玻璃的聖骨盒裝的是聖露西亞的一節上左臂骨。

我們在錫拉庫薩的時候,不知道是否因為是複活節期間,裝有聖露西亞遺骨的聖骨盒是在聖露西亞陵墓教堂。正常情況下,它是在錫拉庫薩主教座堂內的聖露西亞小堂內展示。

卡拉瓦喬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與巴洛克早期最具變革性的畫家之一,他的性格,作品風格,作品和人生軌跡都極具戲劇性。卡拉瓦喬生性躁動不安,一生飽經滄桑,1606年,他在一場鬥毆中犯下謀殺罪,被判處死刑。1608年,他逃離羅馬來到錫拉庫薩,在逃亡和死亡的巨大恐懼和壓力下,他完成了這幅《聖露西亞的葬禮》。1610年,卡拉瓦喬在返回羅馬的途中死亡。

這幅畫仍然是典型的卡拉瓦喬風格:暗色基調和局部強光。光源方向不明,隻照亮聖露西亞,兩個掘墓工,母親和教堂執事,突出悲劇核心。畫麵中,聖露西身穿白衣,麵容寧靜無痛苦,沒有卡拉瓦喬過去常用的暴力和血腥的描敘手法,而是簡單的疲憊和悲哀氛圍。這幅畫是卡拉瓦喬最後的主要作品之一。

附,維基百科關於卡拉瓦喬簡介:
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是一位意大利畫家。他在米蘭接受教育,其藝術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在羅馬度過。在他生命的最後四年,他輾轉於那不勒斯、馬耳他島和西西裏島。卡拉瓦喬在世時就享有盛譽,去世後,他成為卡拉瓦喬主義繪畫思潮的靈感源泉,對17世紀的巴洛克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被認為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與風格主義和古典主義截然相反的現代自然主義思潮的創始人,也是巴洛克風格的先驅。他的畫作展現出對人物維度(包括身體和情感)的非凡敏感,同時通過對真人模特的忠實描繪和對光影的巧妙運用,這些特點在當時被認為是革命性的,與拉斐爾的學院派繪畫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他風格的核心在於通過運用戲劇性的明暗對比技法來實現透視和三維效果。


圖11.7.6 聖露西亞之墓-八角形小聖堂裏過去聖露西亞陵墓

祭壇下的石棺可能是過去聖露西亞陵墓所在地,現在這裏是一個象征性的石棺,裏麵有一個白色大理石的聖露西亞側臥塑像。

聖露西亞的遺體最初是安葬在聖露西亞陵墓教堂旁的八角形聖堂。1039年,拜占庭將軍馬尼亞克攻占錫拉庫薩,將遺體帶往君士坦丁堡。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同是基督教國家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將聖露西亞遺骨帶回威尼斯,安葬於威尼斯的聖露西亞教堂。1861年,為修建火車站,原教堂被拆,遺骨遷至聖傑雷米亞教堂的小堂內保存。1981年,聖露西亞的部分遺骨在威尼斯被盜,至今不知下落。1988年,她的一隻左上臂骨被威尼斯教會作為禮物,歸還給錫拉庫薩的聖露西亞陵墓教堂。現在,這個臂骨被安放在一個銀和玻璃製成的聖骨盒保存在錫拉庫薩大教堂內的聖露西亞chapel裏。但是,有時這個聖骨盒會被移至聖露西的原始安葬地-聖露西亞陵墓教堂展示。


圖11.7.7 八角形聖堂裏過去的聖露西亞陵墓

這個灰色大理石棺在1617-1930年期間,在威尼斯的聖露西教堂內曾經安放聖露西遺骸。2004年12月13日,聖露西殉道1700年時由威尼斯大主教贈送給最初的聖露西亞陵墓所在地-八角形聖堂。

11.8 錫拉庫薩大教堂

錫拉庫薩大教堂(Duomo di Siracusa)位於奧爾蒂賈島的中心,其原址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雅典娜(Athena)神廟,一個多立克式立柱希臘神廟。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這個神廟被改成為祭祀羅馬天神密涅瓦(Minerva)的神廟。公元6世紀,拜占庭時期,這個神廟被改建成基督教堂。今天大教堂兩側的石柱就是原古希臘神廟的多立克立柱,被完好嵌入在基督教建築結構中。公元6世紀,阿拉伯人攻陷錫拉庫薩,和西西裏的大多數基督教堂一樣,它也被改成為清真寺。1085年後,諾曼人征服和統治西西裏時期,大教堂被重建,加入早期羅馬與諾曼風格。

1693年,西西裏大地震導致教堂嚴重損毀,正立麵被完全毀壞。1728–1753年,由當時的教堂大主教主持,重建正立麵,形成現在的典型西西裏巴洛克風格。上世紀中後期,多次對教堂整體結構進行修複與維護。整座大教堂是古希臘,早期基督教,諾曼,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混合體,是錫拉庫薩城市曆史的縮影。


圖11.8.1 錫拉庫薩大教堂


圖11.8.2 錫拉庫薩大教堂正立麵

大教堂正立麵有許多西西裏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元素,最引人注意的是:
1. 門前的外部台階。
2. 門前的多個雙立柱,這些立柱的主要作用是裝飾。

大教堂正立麵人物雕像分布:
1. 底層台階外兩側各有一個立於獨立高台基座上的獨立雕像,左為聖彼得(St. Peter),右為聖保羅(St. Paul)。
2. 中間層的兩座露天人物雕像,分別立於教堂立麵兩側平台,左為聖露西(Santa亞 Lucia, Virgin and Martyr),右為聖馬爾齊亞諾(San Marciano),錫拉庫薩的第一任主教。
3. 立麵的中間人物雕像是聖母瑪利亞。


圖11.8.3 錫拉庫薩大教堂中殿

大教堂中殿的簡樸風格是過去諾曼人留下的,它和教堂正立麵的巴洛克華麗風格有很大的反差,中殿旁的兩排立柱是過去希臘雅典娜神廟的中間立柱。


圖11.8.4 錫拉庫薩大教堂的側廊

大教堂的側廊的外牆上,可以清楚看到可有凹槽的原希臘神廟的多立克立柱。這些顯露的立柱,是有意為之。1922-1943年,墨索裏尼政府當政時期,曾實行古典複興政策來凸顯法西斯政府是對正統古代文明的繼承。包括有意暴露被封閉的原希臘神廟的立柱。


圖11.8.5 錫拉庫薩大教堂主教堂兩側的唱詩班席位


圖11.8.6 聖露西亞小堂


圖11.8.7 聖露西亞小堂左側

錫拉庫薩大教堂的側廊上的聖露西亞小堂(Cappella di Santa Lucia)修建於1783年,建築風格屬於新古典主義,是當時教堂為了紀念聖露西亞而設立的。

聖露西亞小堂的建造是由當時錫拉庫薩教區的副主教出資以及主持修建。他在小堂的右側留下了自己的雕塑,以及姓名,身份與建造年份也刻在了牆上的石碑中。小堂的左側是聖露西亞的精美大理石雕像,雕像上方和下方的石碑上刻有一個在此服侍聖露西亞,即負責聖露西亞小堂活動的教士的名字和信息。

聖露西亞小堂的祭壇上通常安放有一個銀鑲玻璃的聖骨盒,裏麵裝有聖露西亞的一段上左臂骨。現在,這個聖骨盒是在附近的聖露西陵墓教堂展示。

每年聖露西亞節-12月13日,這裏是錫拉庫薩教區舉行特殊彌撒的重點地點,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圖11.8.8 錫拉庫薩大教堂曆任主教陵墓之一

天主教的大教堂的主教通常在去世後在教堂內安葬。常見是在教堂的小堂(chapel)內,長廊或過道的地下安葬。這個大教堂是將去世的主教安葬在教堂側廊,不同的是將主教的遺骸進行骨骼和軟組織分離,最後僅保存並展示骨骼。

錫拉庫薩大教堂建築群,包括一個主教官邸和一個培養神父的教區神學院,以及一個附屬的豪華圖書館。圖書館擁有精美的全木質家具和大量中世紀手抄本和早期印刷品。大教堂的地下有個巨大的地下室,二戰期間曾經被用做防空洞。


圖11.8.9 大教堂主教官邸-神學院圖書館


圖11.8.10 主教官邸-神學院圖書館中的螺旋木梯


圖11.8.12 大教堂主教官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的珍本

這個圖書館收藏的珍本是一個18-19世紀,錫拉庫薩的一個伯爵家族的檔案,族譜和文稿。

11.9 大教堂廣場

大教堂廣場(Piazza Duomo)是一個形狀不規則,南北方向狹長的廣場。廣場上除了錫拉庫薩大教堂外,還有一個聖露西婭修道院教堂(Chiesa di Santa Lucia alla Badia),一個過去的耶穌會堂,以及現在是錫拉庫薩市政廳的韋爾梅西奧宮(Palazzo Vermexio)和貝內文塔諾宮(Palazzo Beneventano)。


圖11.9.1 俯視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1


圖11.9.2 俯視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2


圖11.9.3 俯視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3


圖11.9.4 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1


圖11.9.5 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2


圖11.9.6 錫拉庫薩大教堂廣場-3

大教堂廣場大教堂的對麵是一排餐館,咖啡店和小商店。意大利電影《西西裏的美麗傳說-Malena》中,女主角馬蓮娜(Malena)以其優雅的姿態漫步廣場,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圖11.9.7 聖露西亞修道院教堂

聖露西亞修道院教堂位於廣場的南端,它的正立麵高25米,中間還有一個鍛鐵涼台。這是過去為了讓修道院的修女從這裏觀望大教堂廣場的宗教活動等。教堂門口有兩根螺旋的立柱,門楣上的浮雕中有立柱,劍和皇冠和棕櫚樹葉。這些象征聖露西亞的殉道和永生。正立麵這些元素有濃厚的西西裏巴洛克風格特點。


圖11.9.8 聖露西亞修道院教堂中殿

聖露西亞修道院教堂現在已經沒有教堂的功用了,僅作為展覽場所使用。這裏也有一幅畫家卡拉瓦喬的作品《聖露西亞的葬禮》,應該是複製品。2020年,《聖露西亞的葬禮》曾經由錫拉庫薩大教堂委托西班牙一家專門複製名畫的公司完成二幅高仿作品,用於借出巡展等。


圖11.9.9 錫拉庫薩市政廳

錫拉庫薩市政廳名為韋爾梅西奧宮(Palazzo Vermexio)。它建於17世紀,是過去的元老院宮(Palazzo del Senato)。這座建築具有典型的西西裏巴洛克風格,如鍛鐵陽台,正立麵還有奇特的貝殼和麵具裝飾。正門的上方有個單頭鷹的徽章,這是錫拉庫薩的市徽,它也出現在陽台上懸掛的旗幟上。二樓的房簷下有個雙頭鷹的徽章,這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

市政廳裏麵還有個博物館,隻是不湊巧,我們在這裏的時候不開放。


圖11.9.10 大教堂廣場上的貝內文塔諾宮內庭

貝內文塔諾宮(Palazzo Beneventano)是大教堂廣場上一座建於中世紀的宮殿,與市政廳相對。它也是錫拉庫薩的有個著名的西西裏巴洛克建築的典範,因為現在屬於私人所有,不對外開放。


圖11.9.11 大教堂廣場上的耶穌會教堂

我是根據教堂大門的門楣上的IHS標記,認出它是耶穌會教堂。這個耶穌會教堂和西西裏的許多耶穌會修會的教產,在18-19世紀時,根據王國政府的政教分離政策,被強製收歸國有。它屬於市政府所有,曾經作為多種公共用途,如文化展覽,臨時藝術活動等。

IHS為拉丁文I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穌,人類的救主)的縮寫,是耶穌會最常用的標誌。

附,關於天主教修會的概念:
修會(religious order)是指一個由天主教會或其他基督宗教認可的,以特定誓願和共同生活為基礎的宗教團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方濟各會 - Order of Friars Minor (Franciscans)
2. 耶穌會 - Society of Jesus (Jesuits)
3. 本篤會 - Order of Saint Benedict
2. 多明我會 - Order of Preachers (Dominicans)

 


圖11.9.12 大教堂廣場上馬裏奧·阿多諾紀念碑

過去歐洲許多廣場除了民眾聚集慶典,官府頒布號令外,它們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當眾處決刑犯和統治者的敵人。大教堂廣場過去也有這個功能,最著名的是1837年在此處決錫拉庫薩著名律師馬裏奧·阿多諾父子。

1837年,波旁王朝統治時期,錫拉庫薩發生霍亂,後來引發民眾暴亂。為了推翻波旁王朝的殘酷統治,律師馬裏奧·阿多諾擔負起領導起義重任。起義被波旁王朝鎮壓之後,馬裏奧·阿多諾和他兒子在大教堂廣場上被槍殺。這個紀念牌是在當時的受難地的牆上。

附,紀念碑文字穀歌譯文如下:
1837年8月18日,在錫拉庫薩,他擔任錫拉庫薩護民官,在親眼目睹兒子卡梅洛被處決後,於此地被槍殺。
被波旁王朝的暴政
律師馬裏奧·阿多諾
民族複興運動的愛國者和殉道者。
這座城市將他銘記為意大利統一150周年爭取自由的象征。

大教堂廣場上還有一個紀念1943年,死於盟軍西西裏戰役對錫拉庫薩大轟炸的民眾的紀念牌。大教堂花園地下,有一個過去采石留下的大型石洞。盟軍大轟炸時,它被用做防空洞。防空洞內還有一些紀念牌,但是這個過去的防空洞隻有在特殊的日子開放,我們沒有機會進去參觀。

11.10 阿波羅神廟(Tempio di Apollo)


圖11.10.1 阿波羅神廟及介紹

阿波羅神廟(Tempio di Apollo)建於公元前580–570年,是西西裏最早的石砌希臘神廟,多立克柱式風格。羅馬帝國時期後成為羅馬神廟。但沒有大的變動。拜占庭時期,公元535-878年,神廟被改建為基督教堂。部分原有的石柱,門廊,地基石被拆除或改作牆體和祭台等用途。阿拉伯統治時期,878–1091年,改為清真寺。諾曼時期,11世紀至13世紀,又被改為天主教堂,並附建修道院和教士宿舍等附屬建築。

16世紀後,因為島上的大教堂的建立,阿波羅神廟改的天主教堂被逐漸廢棄。遺址上開始建設民居和商鋪等建築。1891年起進行首次考古發掘,但直到1930–1950年代,法西斯時期及戰後重建中才開始係統清理其上的民居建築,初步恢複神廟原貌。


圖11.10.2 阿波羅神廟-1


圖11.10.3 阿波羅神廟-2


圖11.10.4 阿波羅神廟-3

11.11 阿基米德廣場

阿基米德廣場(Piazza Archimede)和大教堂廣場是奧爾蒂賈島上的兩個主要廣場。阿基米德廣場過去曾經是兩座教堂所在地,這兩座教堂在1868年毀於火災。1879年,決定在這裏修建應該廣場,並以奧爾蒂賈島和錫拉庫薩曆史上最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阿基米德命名。1906年,錫拉庫薩市政府委托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利奧·莫斯凱蒂(Giulio Moschetti)建造了戴安娜(Fontana di Diana)噴泉,噴泉中的雕塑進一步演繹了阿雷圖薩噴泉的神話故事。戴安娜是羅馬神話中的狩獵女神,她相對於希臘神話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

廣場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但是這裏沒有任何和阿基米德有關的雕塑或紀念碑。

阿基米德其人以及他的故事,我是小時候從兒童讀物《十萬個為什麽》的數學物理分冊中初次知道的。《十萬個為什麽》書中包括三個阿基米德的問題:
1. 阿基米德浮力原理;
2. 著名論斷: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移動地球;
3. 用鏡子反射陽光,燒毀羅馬人戰船的傳說。
但是,我對錫拉庫薩這個地名完全沒有印象。


11.11.1 阿基米德廣場(Piazza Archimede)


11.11.2 阿基米德廣場上的戴安娜噴泉


11.11.3 阿基米德雕像

阿基米德手持一個凹麵鏡的雕像是在連接錫拉庫薩和奧爾蒂賈島之間的翁貝托一世橋(Ponte Umberto I)的附屬廣場上。用平麵鏡和凹麵鏡來反射太陽光照射島羅馬戰船上,實際上是後人的杜撰的傳奇。用平麵鏡來反射陽光到戰船上沒有焦距的限製,但是聚集的能量太低。美國科普電視節目Discovery上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劇組的實驗是500麵鏡子,MIT學生的實驗是127麵鏡子,都不成功。如果是用麵積足夠大的凹麵鏡,當時沒有這個技術,而且凹麵鏡有焦距限製。用鏡子反射陽光來焚燒戰船並不現實。


11.11.4 錫拉庫薩區的圓周率雕塑

11.12 阿雷圖薩噴泉

阿瑞圖薩噴泉(Fonte Aretusa)是奧爾蒂賈島上的一處天然淡水泉眼。根據希臘神話,這座淡水噴泉是古代錫拉庫薩的守護神-仙女(Nymph)阿瑞圖薩從她在阿卡迪亞的海底家園逃脫後返回地麵的地方。

希臘神話有奧林匹斯12個主神,還有30左右的主要神祇以及幾百個普通神祇。阿瑞圖薩是12個主神之一的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的侍女。這個希臘神話是希臘移民來到錫拉庫薩後延續的希臘神話故事。大概是為了增強新世界和希臘本土的聯係。這個淡水泉眼過去是奧爾蒂賈島主要的淡水來源。


圖11.12.1 阿雷圖薩噴泉和阿爾菲奧海濱大道

從阿瑞圖薩噴泉遠望阿爾菲奧海濱大道(Lungomare Alfeo),海濱大道的盡頭是馬尼亞切城堡。


圖11.12.2 阿雷圖薩噴泉


圖11.12.3 阿雷圖薩噴泉中生長的紙莎草


圖11.12.4 反方向看到的阿雷圖薩噴泉

11.13 馬尼亞切城堡

馬尼亞切城堡(Castello Maniace)位於錫拉庫薩的奧爾蒂賈島南端,由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於1232–1240年間修建。城堡名字來自更早時期的拜占庭將領喬治·馬尼亞凱斯,他在11世紀曾在此建過防禦工事。馬尼亞切城堡是一座兼具國王行宮和防禦功能的石質堡壘,融合有諾曼,哥特和阿拉伯建築風格。城堡為方形布局,四角設有圓形碉堡塔樓。北麵入口外有城牆,城牆入口有裝飾腓特烈二世徽章和大理石門廊。它是西西裏現存最重要的中世紀軍事建築。

13至15世紀期間,城堡先後由安茹王朝與阿拉貢王朝控製,並被加強防禦。16世紀西班牙統治時期進行了近代化改建,增加炮台和厚重外牆,用於抵禦奧斯曼海盜和其他敵對勢力。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整個錫拉庫薩海岸線一帶都築有城牆和炮台,成為一個要塞。馬尼亞切城堡是要塞最重要的防禦工事。

公元前二世紀,希臘人和羅馬人在奧爾蒂賈島大戰時,馬尼亞切城堡還不存在。奧爾蒂賈島海岸因為高於海平麵十餘米,希臘人應該是在奧爾蒂賈島海岸上依托當時修建的城牆和炮台攻擊羅馬人的戰船。不過那時沒有火炮,雙方都是使用投石機,弩箭和其他拋射裝置攻擊對方。


圖11.13.1 馬尼亞切城堡-1


圖11.13.2 馬尼亞切城堡-2


圖11.13.3 馬尼亞切城堡-3


圖11.13.4 馬尼亞切城堡-4


圖11.13.5 馬尼亞切城堡大門 - 城堡大門上的石製浮雕為腓特烈二世徽章


圖11.13.6 馬尼亞切城堡內部


圖11.13.7 馬尼亞切城堡上層


圖11.13.8 馬尼亞切城堡炮台


圖11.13.9 從馬尼亞切城堡觀察口


圖11.13.11 馬尼亞切城堡內廣場

11.14 戰爭紀念碑和公墓

錫拉庫薩有若幹重要戰爭紀念碑,包括1943年意大利王國和盟軍簽署停止協議的紀念碑, 以及一個二戰盟軍西西裏戰役英軍公墓。這些地方都值得去看看。我計劃寫一篇記載我們去過的西西裏各地的戰爭遺址,紀念碑和戰爭公墓的文章,集中敘述所有細節


圖11.14.1 聖托馬斯教堂-第一次世界大戰死者紀念碑


圖11.14.2 意大利王國和盟軍停戰協議紀念碑


圖11.14.3 西西裏戰役錫拉庫薩英軍公墓


圖11.2 錫拉庫薩旅遊指南和地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老套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閱讀和評論。
ytwadk 回複 悄悄話 今年五月份去過這個小城一日遊,這是我所看到的對錫拉庫薩最全麵的介紹,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