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筒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個人資料
老套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下関春帆樓探訪和隨想

(2019-11-28 07:06:58) 下一個

2019年10月13日,台風海貝思(Hagibis)登陸東京,颶風和大雨給日本帶來9B美元的損失。我們定於10月12日至19日的日本旅遊,在飛機起飛的5小時前得到航空公司取消航班的通知。當日,我們將行程全部推倒重來,時間改成為10月20日至26日。

這次日本之行的第一站,是山口縣的下関市,《馬關條約》的談判和簽署所在地。我們下午4點到達東京成田機場,在機場取到JR(日本鐵路)的外國人派司之後,立即乘機場快線至品川,從那裏轉乘新幹線趕往京都。我們的計劃是在京都下榻,搭乘JR新幹線至下関及其他城市,再返回京都。

第二天清晨,在京都乘新幹線南行去新下関車站(Shin Shimaonoseki),從新下関車站換乘小火車去下関車站,然後再乘公車去著名的春帆樓旅館,當年《馬關條約》就是在此簽署。

圖1 - 下関車站的老火車

圖2 - 下関車站站台

188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當時的中國政府-大清國的軍隊, 在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國稱之為甲午戰爭)中全麵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在山東威海衛登陸,清國陸軍一觸即潰。清廷要求與日本媾和,1895年3月20日應日方要求派北洋大臣李鴻章赴日本,在日本山口縣的馬関市(馬関市在1902年改名為下関市)的春帆樓旅館(Shunpanro Hotel, Shimonoseki)與日本首任總理大臣(亦稱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談判。1895年4月17日在下関春帆樓, 大清國和日本簽署了《馬関條約》,日本後來稱之為《下関條約》,國際上稱之為“Treaty of Shimonoseki”。

圖3 - 下関春帆樓(Shunpanro Hotel,Shimonoseki)

馬關條約是中國曆史上最屈辱和最不平等的條約。最後談判結果:大清國割讓領土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以及戰爭賠款2億3千1百50萬兩白銀。 賠款包括日軍和大清國交戰的所用的戰爭軍費2億兩白銀,以及後因俄法德三國的幹涉,清廷贖回的被日本要求割讓的遼東半島的贖回費用3000萬兩白銀,以及威海衛的日本占領軍駐軍費150萬兩白銀(威海衛日本駐軍是日本要求清國政府‘認真履行條約的保證’)。2億3千1百5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廷3年多的財政收入,日本國4-5年的GDP。再加上利息及日方要求用英鎊支付,當時國際白銀價格下降和英鎊匯率上升,最後大清國賠款高達4億兩白銀之巨。

此外,在甲午戰爭中,日軍俘獲約價值1億兩白銀的大清國的軍用物質,其中包括600多門德國克虜伯大炮,各種炮彈約300萬發,毛瑟步槍8千多隻(網上查不到清軍的輕武器型號,估計是德國在1888年設計的委員會步槍Gewehr1888,即曆史上著名的老套筒步槍。注:當時的清軍士兵隻有60%所有步槍,其餘還是使用冷兵器),子彈2千多萬發;以及包括7千餘噸的德國製造的鐵甲巨艦鎮遠號(是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的姊妹艦)在內的10餘艘北洋艦隊的軍艦。

圖4 - 下関春帆樓

圖5 - 下関春帆樓前紀念碑

春帆樓被選為兩國媾和談判所在地是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要求,因為下関所在的山口縣是他的家鄉。春帆樓是日本第一個取得政府許可證合法割烹河豚魚的餐旅館,店名“春帆樓”是伊藤博文應餐旅館東主請求為其所取。另外,在春帆樓上可以俯瞰関門海峽,看見海峽裏停泊的日本艦隊,自然有對清廷議和大員施威和施壓的意用。

圖6 - 下関関門海峽大橋

圖7 - 從赤間神宮看下関関門海峽

圖8 - 李鴻章小道 (1885年3月24日,日本浪人槍擊李鴻章事件之後,日本方麵特地修築一條連接春帆樓和李鴻章下榻的引接寺的小路 - 後稱之為李鴻章小道。)

圖9 - 沿坡而行的李鴻章小道

春帆樓1945年毀於美軍飛機轟炸,後來多次修建,現在的建築是1985年修建的。春帆樓前的日清講和記念館建於1937年,個人猜測這是春帆樓的東主所修建,一是為了能夠更好保存曆史文物,二是可以避免其在春帆樓內而影響餐旅館生意的正常進行。 紀念館內部複製了當時春帆樓日清兩國談判的會議大廳,裏麵的桌椅,擺設和字畫都是當年的原件,並按照當年談判現場陳列的。

圖10 - 下関春帆樓《馬關條約》談判簽署現場複原

圖11 - 下関春帆樓《馬關條約》談判簽署現場複原

圖12 - 下関春帆樓清國談判代表側 (清國談判代表麵向大海)

圖13 - 下関春帆樓日方談本國判代表側

圖14 - 《馬關條約》

日清講和記念館內部還陳列有兩國談判代表留下的題詞和詩作,包括李鴻章和李經方,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墨寶。我以為是雙方談判結束之後,雙方大員應春帆樓主人的請求即興揮毫所作。其實李鴻章的題詞“海嶽煙雲”是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所作,李中堂時年才49歲。網上查不到為什麽中堂大人的題詞會被收藏在這裏的原因,我估計是春帆樓的店主為了增加記念館的曆史內涵,自己出資收買陳列的。

圖15 - 下関春帆樓李鴻章題詞

圖16 - 下関春帆樓伊藤博文題詞

日清講和記念館和春帆樓之間,有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半身塑像。此二人主張和支持對華作戰,在甲午戰爭期間為日本打敗大清國嘔心瀝血,後來又在馬關條約談判簽署過程中堅持對清國的強硬賠償立場為日本爭得巨大利益,自然被日本人在此立塑像以示紀念和崇敬。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半身塑像分別為1937年和1938年完成

圖17 - 下関春帆樓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的半身塑像

塑像的旁邊還有一株直徑約30厘米左右粗細的樹,其旁有一塊石碑,上麵書寫:皇太子陛下行啟記念樹。石碑上沒有寫植樹時間以及哪位皇子的信息,估計植樹時間是在塑像建立之後,所以皇太子應該是後來的日本平成天皇明仁。

圖18 - 下関春帆樓皇太子植樹紀念

圖19 - 下関春帆樓旁明治天皇禦駐紀念碑

圖20 - 陸奧宗光在其回憶錄《蹇蹇録》中關於《馬關條約》的簽署之後,明治天皇對他和伊藤博文的嘉獎以及他國的反應 (節選自伊舍石譯,穀長青校,1962年的版本)

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在馬關條約簽署的第二天乘軍艦八重山丸返回廣島複命(甲午戰爭期間廣島為日本政府和軍部大本營),有記載說碼頭上擠滿了為他們送行的人群,棧橋都不堪重負塌了下去,陸奧宗光險些掉入海裏,不慎將原本要呈給天皇瀏覽的條約原件也打濕了。

馬關條約談判(尚未簽署時)的消息傳回國內,在朝野引起極大憤慨,各省和京城官員要求主戰為大多數。朝野上下,反對議和的聲音幾乎是一邊倒。多人上書反對議和,其中最著名的觀點是康有為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政策主張,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是戊戌維新變法的起始。

馬關條約談判以及最後割台的結果,在台灣引起驚天波瀾。曆史上有大量文字記載當時台灣民眾對《馬關條約》割台灣澎湖悲痛反應,當時台灣的清廷命官與清廷直接關於台灣命運的電報往來,以及台政府官員,鄉紳和普通民眾反對清廷割台和反抗日本占領台灣的愛台行動。參見中國作家蘇杭所著的《台灣抗戰》一書中的文字,下文選自“台灣人民對割台的反應”一節:
節選開始:
1894年3月30日,中日雙方簽訂的《停戰條約》中規定台灣不在停戰範圍之內。此消息一經傳到台灣,台灣人民群情激憤。3月31日,台灣巡撫唐景崧奏稱: “停戰,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傳,台民憤駭,謂: ‘此停戰,台獨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視?’向臣及林紳維源(督辦台灣團防)環問,謂:‘戰則俱戰,停則俱停。’眾口怨谘,一時軍民工商無不失望。義勇尤嘩。”

1895年4月17日,在馬關春帆樓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當天,割台的消息便傳到了台灣。“台人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

1895年4月17日,台灣巡撫唐景崧接總理衙門複電,略謂:“割台係萬不得已之舉。 台灣雖重,比之京師則台灣為輕。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又台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守。”又言:“交割台灣,限兩月,餘限二十日. 百姓願內渡者, 聽;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本人, 改衣冠。”此電傳出後,台北立即鳴鑼罷市,紳民擁入巡撫衙門,哭聲震天,表達“萬民誓不服倭”的決心。
節選結束。

我準備來下関時,在網上瀏覽了若幹他人探訪春帆樓的遊記,也在YouTube上觀看了若幹他人探訪春帆樓的視頻。這些視頻中台灣的遊客占多數,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遊客相對少一些。這些遊記和視頻一般都是對這段曆史有興趣之人士,我們所去的那一天,就遇到一個香港的旅遊團體和一個台灣的旅遊團,以及幾個中國大陸的遊客。從他們的服飾和口音,很容易得知他們是那裏來的了。台灣人對馬關條約的反應似乎比較複雜。日本人在占領台灣初期,為了鎮壓台灣民眾的反抗,非常殘暴。之後對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和管理,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台灣基礎設施,工農業,教育和公共衛生的現代化。台灣日據時期整整50年,光複至今,又幾乎是75年過去。

馬關條約是中日兩國國運的分水嶺。清廷的戰爭賠款的賠款被日本政府用來擴充海軍和陸軍,發展工業和教育,也有一小部分被用來資助台灣的發展。具體賠款使用分配見附注二。其中,著名的八幡製鐵所和京都帝國大學(戰後改名為京都大學)就是用這筆賠款創立的。八幡製鐵所後來用從中國掠奪的煤(撫順)和鐵礦石(大冶),生產大量鋼鐵。日俄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日軍使用的槍炮,軍艦和坦克所用鋼鐵大部分就是出自於八幡製鐵所。而京都帝國大學則源源不斷地為日本國家和社會提供各種高級人才。

甲午戰爭之後,為了保持對大清國的優勢,防止大清國日後報複日本,日本政府和民間在大清國內部製造混亂,包括大量資助和支持革命黨人。事實上,甲午戰爭失敗為清王朝的滅亡和辛亥革命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馬關條約之後,中日兩國國力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稱之為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的GDP,鋼鐵產量和製造業,國民的教育水準和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及陸海空三軍的裝備和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中國。結果是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重創了中國的發展機遇,給中國和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和危害。幸運的是在美國為首的盟國的幫助下,中國政府沒有步滿清政府舊轍,在付出巨大犧牲之後,一直堅持到最後勝利。

兩次中日戰爭分別為兩個新中國的創立提供了可能。但是,兩次中日戰爭都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災難和痛苦,造成了幾千萬中國人的死亡和無數國人的流離失所,極大地延誤了中國的現代化的曆史進程。

在春帆樓的日清講和記念館仔細觀察內的會議室裏的物品及字畫,心中萬馬奔騰,曾多次閱讀的馬關條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不時浮現在腦海,節錄如下:

李:“台灣全島,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強讓?”
伊藤:“此係彼此定約商讓之事,不論兵力到否。”
李:“我不肯讓,又將如何?”
伊藤:“如所讓之地,必須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將如之何?”
李:“總之,現講三大端,二萬萬為數甚钜,必請再減;營口還請退出;台灣不必提及。”
伊藤:“如此我兩人意見不合。我將改定約款交閱,所減隻能如此,為時太促,不能多辦,照辦固好,不能照辦,即算駁還。”
李:“不許我駁否?”
伊:“駁隻管駁,但我如意不能稍改。貴大臣固願速定和約,我亦如此。廣島有六十餘隻運船停泊,計有二萬墩運載,今日已有數船出口,兵糧齊備,所以不即運出者,以有停戰之約故耳。”
李:“賠款還請再減五千萬,台灣不能相讓。”
伊藤:“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
李:“索債太狠,雖和不誠。我說話甚直,台灣不易取,法國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湧大,台民強悍。”
伊藤:“我水師兵弁,不論何苦,皆願承受。去歲,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來,我兵未見吃虧,處處得手。”
李:“台地瘴氣甚大,從前日兵在台,傷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鴉片煙,以避瘴氣。”
伊藤:“但看我日後據台,必禁鴉片。”
李:“台民吸煙,由來久矣。”
伊藤:“鴉片未出,台灣亦有居民;日本鴉片進口,禁令甚嚴,故無吸煙之人。”
李:“至為佩服。”
李:“無論如何,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
伊藤:“屢次說明,萬萬不能再讓。”
李:“又要賠錢,又要割地,雙管齊下,出手太狠,使我太過不去。”
伊藤:“此戰後之約,非如平常交涉。”
李:“講和即當彼此相讓,爾辦事太狠。”
伊藤:“此非關辦事之才,戰後之效,不得不爾。”
伊藤:“換約後一月內兩國各派大員辦理台灣交接。”
李:“一月之限過促,總署與我遠隔台灣,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國派台灣巡撫與日本大員即在台灣議明交接章程,其時換約後兩國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藤:“一月足矣。”
李:“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尚未下咽,饑甚。

仔細梳理甲午戰爭所有事件關係,我在心中始終有兩個問題糾結,如磐石般沉重:
1.t經過30年的洋務運動,清廷花了巨額資金購買了大量洋槍洋炮裝備清軍,但是甲午戰爭中清軍慘遭失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並不是器不如人,而是技不如人,思想不如人,製度不如人。
2.t日本當時已是強弩之末,它的軍費開支使國家經濟到了要崩潰的邊緣,完全是依靠借貸來維持戰爭,而且在戰爭中西方列強並不是都站在日本一邊。如果滿清政府有第二次中日戰爭國民政府十分之一之堅持,日本政府不可能堅持下去。日本人的當時的想法為:萬一談判破裂,即使達成北京城下之盟,亦難免外國之幹涉,土地割讓與賠償金最終可能雙雙化為泡影。所以他們急於簽署條約。

甲午戰爭的失敗的原因在史學界基本上看法一致,無需逐一列舉,但思想和製度的落後是關鍵的關鍵。而且,雖然大清國甲午戰爭失敗,但是遠非到了必須割地賠償求和的境地,清廷不采納當時朝野的共識“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之良策,不顧台灣3百萬民眾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命運,寧願割地賠償,也要保住一家之政權。大清帝國確實是病入膏肓。

回顧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簽署的曆史,令人扼腕歎息。關於曆史回顧,我始終認為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所說的一句話言簡意賅: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願《馬關條約》給國人帶來的災難和痛苦永遠不會被忘卻,願這段曆史永遠不會重演。


附錄:
一. 甲午戰爭年表
1840:鴉片戰爭失敗
1861:洋務運動開始
1884: 中法戰爭
1886: 清水師在長崎械鬥
1887: 日本參謀部製訂《征討清國策》
1892: 日本完成擴軍計劃
1894: 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甲午農民戰爭(甲午戰爭導火線)
1894.7.25 - 1895.4.17: 甲午戰爭
1895.4.17: 馬關條約簽署日期
1897.8.16 - 1900.6.8: 孫文在日本前後9年
1898: 戊戌變法
1911.4.8: 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10.10: 武昌起義
1915.2.5: 《中日盟約》寫簽署由孫文,山田純三郎


二. 甲午戰爭兵力對比(數據來自Wikipedia)
大清國: 63萬 日本國: 24萬
傷亡數字:
大清國: 35,000 日本國:1132陣亡+11,894病亡/285傷亡/3758受傷
 

三. 日本使用《馬關條約》賠款分配表 (表格對不齊,隻有手機生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阿迪2000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尤其文後的思考。我住在福岡,過去很方便,所以去過兩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