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克裏特島遊記(一)

本文內容已被 [ 澤文H ] 在 2023-06-19 10:39:2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希臘克裏特島遊記(一)

今春四月,春寒料峭,卻正是擺脫寒冬,出外踏青的季節。我們隨一個旅行團,赴希臘的克裏特Crete島旅遊。在遊記開始之前,不妨先把此島的地理位置和曆史作一個簡單介紹。

克裏特島地處地中海的東端,麵積大約有8千多平方公裏,長約260公裏,寬一般在20-50公裏不等,最窄處僅10來公裏。島與希臘本土、土耳其、以及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隔海相望,距離分別約為100,150至200海裏(圖1),在古代先民的航海技術條件下,這也是朝發夕至的距離。此島基本呈東西走向,正好扼守在愛琴海通往地中海各地的航道上。這樣的地理態勢,決定了這個島是歐、亞、非三大陸人類活動的交匯點,是一個連接南歐、西亞、北非的海上重要交通樞紐。

圖1

克裏特島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前於古中國的夏代),就已經發展出著名的“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為愛琴海文明之代表。後來,米諾斯文明為其北麵的邁錫尼Mycenaean文明所取代,希臘人成了克裏特島的主宰。希臘敗於羅馬後,又變成了羅馬帝國的領地。再後來,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阿拉伯人、威尼斯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曾先後統治此島。直到上世紀初,克裏特島才獲得獨立,重又歸入希臘的版圖。

出發前做的這些功課告訴我,此島連接歐亞非大陸,交通南北東西,貿易發達,文明輝煌;且是四方必爭之地,曆史複雜,命途多舛。此次環島的七天之行一定有不少好看的內容。

在第一天的行程中,我們參觀了位於島中西部的阿卡迪修道院Monastery of Arkadi 。這是一座東正教修道院,其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紀,此時正是威尼斯人統治時期。修道院建築風貌受文藝複興的影響,明顯帶有羅馬和巴洛克元素(圖2)。此處是克裏特人在十九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重點堡壘:1866年,克裏特人起義,據守於此,三天後彈盡糧絕,943個克裏特人,其中大部分為婦孺,點燃廟中火藥桶自殺,慷慨赴死,寧死不屈(圖3)。現今,此修道院成了克裏特全島以至於希臘的一個民族象征。

圖2

圖3

隨後我們驅車,先後遊覽了海邊小城雷西姆農Rethymnon和哈尼亞Chania,這兩座中世紀小城,均是當年威尼斯人的通商海港。在哈尼亞時,天氣晴好,浩渺的藍天白雲下,澄澈的愛琴海水拍擊石岸,濺起白色的浪花,遠處則是港口的要塞和燈塔(圖4)。雷西姆農小城中有希臘柯林斯立柱Corinthian columns雕塑風格的公共供水泉口(圖5),造型華麗而不失典雅。泉口有名,叫裏蒙迪噴泉Rimondi Fountain。裏蒙迪是當年克裏特島的總督 ,泉口由他在1626年修建,17世紀就有自來水供應民眾,當屬德政。

圖4

圖5

雷西姆農小城街道安靜,狹窄 (圖6),遊走於此處,呼吸著海邊的空氣,有清新透爽的感覺。從此圖還看到,遠處聳立著一座清真寺的高塔,突兀且壯觀。我們轉過街口,來到一個廣場,在這裏可以仔細端詳這座清真寺(圖7)。據導遊講解,這裏在威尼斯時代,本是一座女修道院,叫奧古斯丁修道院,土耳其人在1657年占領此港口後,改建為清真寺。克島獨立後,保留了原有建築,由於內部穹頂的音響效果不錯,用作音樂廳。可謂物盡其用。

圖6

圖7

第二天繼續看廟,我們隨車到了島西部的阿克羅蒂裏Akrotiri半島,在希臘語中“阿克羅蒂裏”意為“海角”。

這次參觀的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名為阿基亞 特裏阿達Agia Triada Monastery,Triada就是Holly Trinity的意思。教堂由威尼斯的兩個僧侶建於17世紀,這對僧侶是哥倆:耶利米Jeremiah和羅倫佐Lorenzo,當然,他們是有錢財的哥倆,其家庭在威尼斯很有影響力。兩弟兄均是學者型僧侶,通曉希臘語,拉丁語,曆史和建築。顯然,學者有心,且行動有力,並有籌錢的本事。於是,通過幾年的辛勞,終成大事。下麵兩圖(圖8,9)是該教堂的正麵和背麵。其建築風格和圖2的寺院迥然不同。

圖8

圖9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教堂世俗氣頗濃,庭院和俗家的庭院並無二致(圖10)。寺廟公開賣酒,教堂側麵有一小門,內中廳堂寬敞,貨架壁立,各種本地產的葡萄酒應有盡有,且價格不貴。據聖經說,酒是神的恩賜,能使生活更加愉悅。從這一點看來,東正教要比佛教通曉人性。

圖10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