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三祭
祭魯迅
魯迅說了“五四”的實話: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讚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
由此得知,五四,當時很寂寞。並非“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運動”。
魯迅還說了當時自己的生活態度:
“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裏抄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麽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願望。”
隱去的事實:其時,魯迅在政府當公務員。收入中上。
這是魯迅的素顏。主張“掀掉這筵席”,寫“遵命文學”,“一個也不原諒”,是化妝了的魯迅。“民族魂”和“民族脊梁”,“匕首”“投槍”“文化革命的旗幟,是別人為他化的妝。
科舉廢除了,帝製和平轉讓,白話文漸行,辮子裹小腳穩步減少,洋人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 這是當時的中國。有沒有五四,辛亥革命,它們都在進行中。
五四,辛亥革命,國共,促進上述的作用二分不到,其餘,不是吵就是鬧,或者,瞎折騰。
魯迅要告訴的,就是,安安靜靜地過,“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態度和見識,至今仍不過時。以為。
祭陳寅恪
陳寅恪的話讀議:
1、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議:
這“獨立”,不是“獨立宣言”的“獨立”,而是眾人醉,我獨醒”的孤立。這“自由”,不是“不自由,毋寧死”的“自由”,而是我幹我喜歡的,才不管別人怎麽看怎麽想,也不管自己以前對自己怎麽看怎麽想。
中國近百年間的“獨立思考”,獨立人格”…. 是響應“獨立”的偉大號召的獨立運動;所要的“自由”,是五四,六四的“要民主,要自由”。)
2、隻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議:
亞馬遜的老板,益生菌比爾蓋茨,臉書老板… 都沒學位。億萬人,
毫不猶豫地在讀學位。
四大名著的作者,沒一個科舉成功。沒有科舉,不識字的人和秦漢時一樣多。
知識重要。學位更重要。
敬重非凡。活在正常。)
3、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
(議:
教美聲的老師說:每次歌唱都當是fresh 的。文章亦然,觀點亦然。
近來,多讀字帖,也寫字。
唐初書壇三傑都臨摹蘭亭序。讀書,哪哪都好,就是不fresh 。米芾字好,每篇都有dairy 之鮮;趙孟頫字也好,可多是批發的。
自己寫字前,總存找為什麽要寫的新鮮理由。找不到,寧願拖地刷碗。
附注:忘了自己講過了,又講了。不算。)
4、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議:
在歐美生活個幾十年下來,這樣看這話:華夏文化就是個地方土特產。)
5、國家可亡,國史不可亡。
(議:
先生有點多煩心了。二十四史和“方方日記”,上海電話亭日記一再證明,國家朝代在中國人眼中,就是個雜耍。晚上回屋寫上幾筆,往抽屣裏一扔,那裏麵的,才是真的。而且“不知秦漢,無論魏晉”。
這真是該民族的好廩賦:史,日記,博客不管不顧“國”;國呢,挺掂記它們。好玩。)
6、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議:
自己活自己的,想都沒想過過別的,即自由。
知識,知識,知識,一步步走向世界;認識,認識,認識,一點更一點走向自己。
有如“縱觀俄烏大戰,深深感到,還是耄偉大”,它們屬於“西北望,射天狼”,想入非非了。)
7、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
(議:
要點不在“參證”“釋正”“補正”,而在“證”的過程中形成獨立(孤立)和自由(自己)的證。
所有“證”的意義在於產生個人的證。公理的意義,兩成在公理,八成在產生公理的方法以及怎麽得到這公理的過程。)
(總議:
陳寅恪,讀自己的書,聽自己的話,想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五四六四何幹?清末民初何幹?國啊共啊何幹?
讀《唐代政治史論述稿》,翻《柳如是傳》,不居高淩下,卻獨立於世。真所謂“純學者”。)
祭張愛玲
嫌五四吵,是張愛玲的精采!
沒《小團圓》《傾城之戀》《金鎖記》,白話文文學就不剩下多少。以為。
不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隻看口紅,隻談戀愛,隻寫小確幸,小情調,是五四之祭中的上上之祭!
沒張愛玲的於世獨立遺行,百十年間中國人活得還有多少值得一提?
從五四哄到六四,還在哄。不哄了,斯為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