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看中西方的思維和文化差別
語言、思維、文化三者互相影響性很大,從中英文語言比較來看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的區別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
中國人側重形象思維和辯證思維,而西方側重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形象邏輯非黑即白,不允許矛盾,因果關係清楚。辯證法講究全麵地、曆史地、變化地看問題。但常常中庸化,兩分法、各打五十大板,麵麵俱到,八麵玲瓏。反映在語言上,漢語比英語模糊,歧義性強,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和文化語境。比如“甲午戰爭中清軍大敗倭寇,”到底清軍勝了,還是敗了?英語更追求邏輯性,比較精確。漢語思維喜歡用同構律,在語言上多用推類法,很少用形式邏輯的三段式。隻要列出兩類事物的同構性,就可以斷言它們有共同特性。所以中國文學中常用比喻、意象和比興等修辭(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國的類推法違背了同一律,偷換了概念,在形式邏輯看來無異於詭辯。但中國人說這是更高一層的辯證思維。
中國人在思維上的同構和文化上的追求和諧反映在漢語中是注重詞句對仗,講究對稱,音、義、詞、語、句成雙成對,用詞重疊反複,語句多采用對立並聯、對偶排比、音節勻稱。例如,雙聲詞指聲母相同的兩個音節連綴成詞(美滿、新鮮)、疊韻詞指韻母相同的兩個音節連綴成詞(從容、徘徊)、疊音詞(漸漸),體現了音節和字義的協調、和諧及勻稱。漢語詞匯中喜歡使用同類歸並:冰天雪地、禽獸、桌椅、學習、頭腦等;喜歡用疊音詞做渲染或加強語氣,喜歡用排比句加強效果。英文不太喜歡重複,尤其不喜歡重複相同的音節、詞語或句式。所以英語中雙聲比較少見,很少的疊韻詞(如walkie-talkie),而疊音詞更比中文使用的少。
漢語能省則省,具有表達的簡潔性,來源於象形文字的複雜結構,必須用少數的文字表達很多意思。特別是象形文字不能表達抽象詞匯,必須通過聯想(假借)來表達。所以漢語中抽象詞比較少。很多現代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比如世界、科學、本質、表象、理性和概念等。漢語裏麵沒有與“size”相對應的詞。也沒有與英語中的後綴“ness”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因此,漢語裏麵沒有“whiteness”——隻有天鵝一樣的白和雪白。中文簡潔但容易有歧義,尤其是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來斷句,缺乏精確性,不適用於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這也是精確科學在中國起步較晚的原因之一。
西方對形式邏輯的重視,也反映在英語中強調形合。必須遵守剛性語法規則。必須具備完整的語法手段與形式。主謂一致、時態一致。而漢語重意合,高度重視詞匯,不像西方重視語法。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英語依靠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結構的完整性,並使用表現邏輯關係的連接詞(如 and,but,so,however),關係詞 (如that,which,what,how,where),介詞(如of,in,on,about)等。而漢語是語義型語言,語法關係主要通過詞序體現,注重運用詞義達到連貫。漢語沒有形態變化,沒有英語意義的關係詞,句子成分之間的輔助詞要少得多,主要靠實詞的本身意義和語序連接起來,因而語言直接與意義掛鉤。英語多長句和從句,複合句,漢語則常用短句,簡單句和分句,前者複雜,結構緊密。後者結構鬆散,富有彈性。漢語是高度重視上下文的語言,前後連接主要是通過上下文的邏輯意義來實現的。
漢語沒有虛擬式,反映了中國人喜歡正麵思維,不常運用反事實思維。有一個實驗,當老師用虛擬式陳述一個故事,問其中的事件是否發生過時, 98%的美國學生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沒有發生。而回答正確的中國學生隻有7%。漢語沒有虛擬式使無法輕易分辨出想象中的虛假世界。
中國人思維強調主觀。西方思維強調客觀。漢語思維多以人為中心,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事物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差異導致了漢語主語常常用人,英語主語常常用物。漢語喜歡用主動語態;英語常用被動語態。
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西方突出個人價值。英語中我永遠是大寫,漢語裏有很多我的謙辭:鄙、卑、仆、愚、拙、臣、敝人等等。中國人喜歡說“我們認為……”;而英美人則往往直說“My opinion is...”。西方語境常出自自我,中國人語境常出自對方:同樣謙讓的語句中國人說“您請”,而英語中是“After you!”
中國人麵向過去區分時間先後,而英美人麵向未來區分時間先後。英語中用back和forward指稱過去和未來的時間。而漢語中“前”是指過去,“後”指未來。比如唐詩中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文在時間觀念上更精細,區分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後天。而英文單詞中隻有yesterday,today和tomorrow。
漢語中親戚稱謂多而細,反映了中國人強調家族觀念,對親屬的長幼尊卑輩分區分細致。而英文中,隻區分性別,不區分長幼,對來自父係和母係都不再細分。英語可以采用親屬稱謂加名字的方法,比如“Uncle Tom”,而漢語中直呼長輩名字卻是不被允許的。
英文中區分可數名詞,物質名詞,抽象名詞反映了西方思維強調對物體的分類。與中文對比英語中的形狀詞數量驚人,約有1萬之多。
思維習慣上,中國人重綜合,西方人重分析,漢語的基本單詞大約有3千多,通過這些漢字的組合,就可以閱讀普通書報。而美國一名普通高中畢業生的詞語量大致為45000個單詞,需要掌握更多的基本詞語。
文化上,中國重名,英美重質。英文作品對題目比較隨意,認為隻是個標簽,常常很簡潔,甚至用人名和地名;比如《伊利亞特》、《奧德賽》、電影名如Seven,Ghost,Speed,Forest Gump,Leon,Waterloo Bridge等。而中文多標題黨,喜歡讓標題表現出微言大義,從題目上抓住眼球。對應以上的電影名中文翻譯為七宗罪,人鬼情未了,生死時速,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和魂斷藍橋。可以理解為英美的標題是謎麵,讓你一探究竟;中文的標題是謎底,給你提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