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能省則省,具有表達的簡潔性,來源於象形文字的複雜結構。”這個有待商榷。

應該是受文字載具的製約吧。

寫在龜甲、石壁、竹簡上,寫、拿、看都不方便。記得有個大臣給皇帝,大概是漢武帝,上了個竹簡奏折,那個體量得兩個人抬。結果皇帝累個半死,也沒看出奏折裏說什麽事,氣得把那個人抓到京城打了一頓。也有寫在帛上的,但帛太貴。穿都穿不上,還往上麵寫字,誰舍得?除非極特殊情況。

這種情況下,行文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字數。以盡量少的字數,表達和傳達更多、更精準的意思,中文的習慣是更注重概括、歸納、總結。同時,這需要讀者有極好的閱讀理解能力。產生歧義,理解不上去,跟文字本身沒多大關係,是閱讀者本身的理解能力不夠。

說到現代抽象詞匯,有很多都是從日語轉過來的。而日語,又是從中文過去的。如果追到底,恐怕還是中文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