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此經之所以堅如金剛,就是因為它可以破除一切相。如前文"一心三觀"中所述,回歸本體是先破後立的過程,隻有打破舊有的固定認知模式,才能認清自己的本性。所以,"破相"是修行大乘佛教的基礎。
到底什麽是“相”?佛教裏的“相“並不是指一個人的長相。有一句佛語叫“相由心生”。幾乎所有網絡上的文章都把它解釋為,”人的長相是由內心世界決定的。你幸福,臉上就是福相;你悲慘,臉上就是苦相“。這是一種誤解。在佛教術語中,我們所有的定義和認知都是“相”。這些”相”既包括有具體形象的,比如人、樹、房、車等等;也包括思想上的認知和覺受,比如美醜、善惡、應該和不應該、快樂和痛苦。隻要能定義或描述出來的,無論有沒有名字都是相。比如疾病、生死、解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等等,全部是相。所有這些”相“,都是由意識分別而產生的。這才是“相由心生”的真正含義。這句話後麵還有半句,就是”相由心滅“。它的淺層含義是,如果意識入了寂滅定,所有的相都會消失。這是小乘境界。它的深層含義是,如果你對”相“不去認取攀緣,這些”相“就不會幹擾你。這是大乘境界。《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虛而不實的,它們隻是因緣聚合的產物。一旦我們的意識進行比較、分別和定義,它們就變成了堅固,實有,困住我們的"相"。
我們用三維的感官和意識,讀取並定義了無窮無盡的“相”。我們要破“相”,就是要突破這個隻存在於三維空間的、有限的表觀。這些"相"並不是真實的,完整的存在。如果突破維度,這個物質的世界和肉體的人就完全不一樣了。進入高維度,所有這些人、樹、房、美醜、善惡、疾病、生死就都發生了變化。這就好比你用一個棱鏡對著太陽,地上顯示出七色的光。如果你把棱鏡去掉,七種顏色就統一了,不再有差異。在這個比喻裏,太陽光就好比我們的本性,七種顏色就好比這個世界裏種種的“相”。而那個棱鏡就是我們意識裏的三維認知。我們圓滿的本性無處不在,但是因為三維時空的縮減、割裂、衍化,個體的人和相對的物就出現了。怎樣突破維度,回歸本體呢?我們回憶一下前麵介紹過的唯識論,“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第一個要轉變的就是第六識——意識。意識是我們唯一能下手的地方。製造幻境的是意識,需要改造的也是意識。所以我們要從意識上開始改造的第一步——破相。隻有不被物質世界的“相”所困,才有可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想要認清“相”的虛幻不實,就要先了解所有的“相“都是相互依托,彼此依賴的存在。我們先看道德經中的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聲音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恒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的比較;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不善的比較。所以,有和無互為依存,難與易互為襯托,長與短互為呈現,高與低互為損益,聲與音互相映照,前與後互相伴隨。而它們的本質是不變的存在”。(備注: 無意義的為聲,有意義的為音。比如鑼鼓聽聲,說話聽音;又比如弦外之音就不能說弦外之聲。)
如果你仔細捉摸,所有的概念都是通過對比分別而存在的,無一例外。比如大和小,冷和熱,善和惡,生和死,人和佛,空和有,世間和解脫。“相”之所以虛幻,是因為它無法獨自存在,必須依靠意識的分別而出現。所以“相”並非真實的本有。
這些“相”雖不實有,但我們不需要否定它們而執空,也不妨礙我們在生活中使用它們。我們需要的隻是看破“相”的虛幻。這就如同物理學中"力"的概念一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相對作用。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力"不能單獨存在,沒有絕對的"力"。所以"力"是人為定義出來的概念,它不存在於高等物理學中。在薛定諤方程裏,在量子場論的任何公式裏,在廣義相對論裏,都沒有"力"的出現。"力"隻是假名為"力"。它和所有其他"相"一樣,都是為了描述一件事情而暫時設定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假名是交流的工具,可以用來進行彼此的溝通和解決問題。但是把如果這些默認的定義當成真實存在,它們就成為了進階中的絆腳石。"力"的實有化會阻礙物理學的發展。"相"的實有化會阻礙我們的對本體的認識。
既然所有能說出來的都是相,有所求的也都是相,就連人和佛,空和有,世間和解脫都是相,那還修什麽呢?所以最終將是無修無證。但在這之前,我們先來檢查一下自己,真的做到離相了嗎?真的對鏡不生心了嗎? 如果你還在七情六欲中掙紮,就老老實實地先修離相。離了相,才有金剛一般的定力。很多人喜歡拿禪宗的話當口頭禪來講,也認為禪宗修起來簡單。禪宗看似沒有特殊的要求,以無門為法門,隻需要當下與本性在一起就可以了。但實際上,禪宗的起點非常的高。禪宗是佛法的心要,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修者不但要見地非常圓滿通透,而且要有紮實功夫作為基礎,因為禪宗是直接站在果位上起修的。禪宗的起點已經是跨越了空觀,假觀之後的中觀。也就是已經站在了無相的本體位置上。所以禪宗要求明心見性,悟後起修。也就是五祖所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很多修習禪宗的前人,需要參話頭很多年,達到“見性”之後才開始真正的步入禪宗修行。所以禪宗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樣簡單。如果你還沒有真實地達到空觀和假觀,就不要直接從中觀入手。換言之,如果你還覺得有強烈的個體我存在,還有自己和外境的對立。就還得踏踏實實地先修破相。"見相非相,即見如來"。隻有心中無相了,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才可以說吃飯喝水,無不是自性的顯現。隻要心中還有執著和分別,馬上就會被境所轉,煩惱痛苦就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