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的報紙和網頁,總能看到類似如下的標題:“疫情防控打贏大上海保衛戰“;“XXX市進入戰時動員狀態”;“我國各條戰線捷報頻傳”;“XXX項目進入總攻階段,勝利在望“。如此硝煙彌漫的新聞標題,一般讀者都早已習以為常。給不了解中國的讀者看到,人家會以為中國發生了全國範圍戰爭呢。
不僅新聞如此,連學術界也有這種風氣。十多年前,我參加國內一個學術會議,有個演講的大標題是:“基因保衛戰:兵臨城下”。看到如此狼煙滾滾的標題,我還以為是小時候看的八一電影廠的作品呢,恨不得給每一個參演人員的名字都打上黑框。聽了內容,原來是說與國際上合作的生物醫學研究要注意及時申報專利,早點向數據庫提交報告。僅此而已。有話不會好好說,非要借用軍事語言來個一驚一乍,不知道這些作者腦子裏裝的是什麽。
醫生護士,統統叫“白衣戰士”。做困難的事情就叫“攻堅戰”,要不然就是“阻擊戰”,苦盡甘來就是“反擊戰”。看到這種標題,我都懷疑當年的小兵張嘎是不是都長大成人了,如今已經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標兵”了。
言為心聲,語言文字是思想的載體,行文風格反映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是社會風氣的一種縮影。漢語是準確而典雅的語言,對各種不同情況都有精確的表達。和平時期,我們無需沒事情就非要借用軍事上的專用詞匯。現代漢語還沒有貧乏到非要用這種不倫不類的軍事語言的程度。這種行文和說話方式可能是從六十年代沿襲而來,這段特殊曆史時期的奇葩文風,早就該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