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的流失與號販子的暴富

醫療、住房、教育,前些年號稱“新三座大山”;如今,這些提法雖然沒有了,但這些話題,依然是兩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而眼下,兒科醫生的流失和緊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全麵實行兩孩政策後,兒科醫療需求顯得更為迫切。

 

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千名兒童隻有0.43位兒科醫生,目前全國在職兒科醫生大約有11萬人左右,全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萬。鍾南山代表提供的一份針對1.5萬多家醫院的調查表明,兒科醫生這兩三年的流失率達到11%,小於35歲的達到14%。一方麵是二孩放開之後,日益增加的兒科醫生需求,另一方麵卻是嚴重不足的兒科醫生供給,相反,兒科醫生還在不斷流失。如此矛盾的現象背後,必然是有機製的缺陷。

 

過去我們總將醫生與患者想象成兩個籠統的群體,其實,患者與患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各有不同需求也各有不同槽點,醫生與醫生的差別同樣巨大,不同科室醫生待遇可能相差甚遠。兒科醫生之所以流失之所以不足,根本原因就在於待遇不好。請不要說,相比你,兒科醫生收入已經夠高之類的傻話;因為,兒科醫生比較的對象,隻會是其他科室的醫生。

 

雖然多年前就說要將醫生收入與創收脫鉤,但醫改這麽多年,被美其名曰多勞多得的績效評估依據,仍然不是醫生的勞動或者工作的難度,而是所開的藥物和檢查的項目。兒科由於不能亂檢查更不能亂開藥,所以兒科醫生盡管麵對不聽話的孩子,工作難度比一般科室都大,但“績效評估”不行,所以收入很低。解決之道,有代表提議給予兒科醫生專項補貼,鍾南山代表則提議強化醫院公益性——具體說,就是“加大對供方的投入”。

 

這些都是不錯的辦法,可惜最多算是“頭痛醫頭”。北大醫院院長劉玉村委員,建議提高掛號費診療費用,降低藥費檢查費,並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製度,以治理號販子問題。這一建議收到很多網友的板磚。但我們換個角度想想,為何有的號販子都能住別墅了,醫生卻在因為收入低而流失?給號販子的錢,如果能讓醫生賺到,他們是否就沒必要靠開大處方大檢查去“創收”?

 

市場供需決定的價格始終擺在那裏,不讓醫生賺到就會讓號販子賺到。大幅提高掛號費,等於是將患者願意支付給號販子的錢,直接支付給了醫生。這樣做,一方麵會甄別掉那些其實沒必要看專家號的普通病患,減少不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麵也會大幅削減號販子的盈利空間,從而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打擊號販子。最關鍵的是,它會讓兒科醫生等工作難度較大創收能力卻較差的“邊緣科室”,在掛號費上得到價格反應,讓日益增加的兒科醫生需求,直接反映到價格上,從而增加兒科醫生的供給。

 

兒科醫生的流失與號販子的暴富,貌似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如果從市場供需的角度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為,號販子“竊取”了兒科醫生的錢,讓兒科醫生的勞動價值無法體現。所以,相比各種有針對性的補貼以及加大公共財政對供方醫院的投入,通過市場化的機製來引導,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2016.3.6

(本人視頻脫口秀“書生香評”,已在優酷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搜狐視頻等平台上線,期待捧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