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沒有達到與美國匹敵的程度,將自己塑造為美國的對手,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中國仍需遙望美國一百年
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那中美關係的實質是什麽呢?如果不搞清這個問題,討論就沒有了基礎和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在過去兩三年裏,中美關係更多地被認定為一個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係,而大國崛起所帶來的悲劇性對抗又被認定是中美關係的一種宿命,一位在美的華人學者跟我說,現在一些主流的美國智庫學者開始公開討論中美戰爭的前景,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趨勢。
國內對美國衰落的分析也著實影響了人們對中美關係的認識,不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快,假以時日,中國的GDP超過美國也不是沒有可能。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就可以取代美國了呢?
如果秉持這樣的零和博弈的思維看待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就無可避免地陷入對抗之中。中國發展的目標若是挑戰美國,那美國也會集中權力圍堵中國,中美關係走向新型大國關係的關鍵在於重新定位各自國家的戰略目標,以此來防止戰略性誤判,減少彼此的疑慮。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美這樣體量的大國,若發生戰爭則可能推動世界的毀滅,因此,戰爭並不是中美兩國實現各自目標的手段。不戰是大國政治在冷戰後的原則,而最近烏克蘭危機可能是對這一原則的考驗。
中國的戰略目標並非爭霸,而是實現現代化,在這一點上,中美之間合作的空間無限大,美國的現代化的曆史經驗值得中國總結與借鑒。在現代性的成果上,美國占據世界巔峰。中美在現代化方麵不僅有質量的差別,而且還有時間差,中國政府一直強調的中國相當長時間還是發展中國家,這並非謙虛,而是對中國發展水平的客觀判定。
中美之間未來最大的差別在哪裏?一位美國的朋友這樣問我。他的結論是環境。這句話說起來可能並不那麽令人信服,但身處美國又不能不感歎其自然環境之好。
美國優良的環境當然有經濟的支撐,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已經實現了城鎮化,無論地區還是階層的差距並不大。從美國東海岸到西部,美國的窮州與富州的差別並不是很大,印象深刻的美國是個“大農村”,除了城市中心的商業區之外,很少有高樓大廈,多數房子都比較低矮,加州地區有很多都是平房。
難怪有中國的縣長到了美國放言,這裏還不如我們縣城繁華呢。從高樓大廈來看,美國的確已經被中國超越,現在連中國的一些地方都要讓農民住高樓,而美國的農民可能還住著一百多年前修建的木頭房子裏麵。
城鎮化是走向現代社會的必由之路,各國城鎮化的路徑不同,相同的是讓農民過上舒適的生活,消弭千百年來農民與市民之間的身份區別。
有位法國學者寫了一本書名為《農民的終結》,一個現代社會中農民不再是主要的職業,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這一轉折。
當然,農民的減少並不意味著農業的萎縮,美國農民很少,但是卻是農業大國,需要將農業、農民、農村納入到現代市場、福利體係之中。從舊金山到洛杉磯,高速公路兩側盡是菜地和葡萄酒莊園,小飛機作業,采摘蔬菜的"民工"不少是來自墨西哥的季節工。
農民是非常富有的階層,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這可能是美國之所以呈現出“大農村”風貌的原因吧。
城鎮化當然意味著人口集中,但並不代表認都要住在幾十層的高樓上,紐約等大城市中的中低收入階層住在當年政府修建的公租房中,那些樓房的確很高。曾經美國人也要住在高樓大廈中,但幾十層的高樓並不適合人居,不接地氣。
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建房子,既是美國人的愛好,也是人性的需求,這也是一種難以擺脫的“鄉愁”吧。把老房子拆掉建樓房,這不但讓鄉愁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之中,也是對既有財富的毀滅。現代化終歸是人類財富的積累,而不是GDP的更新,大拆大建就像熊瞎子掰玉米一樣,最終又回到了財富的原點。
就房子而言,美國上百年的房子並不少見 ,隻是內部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更適合居住需求。穿行於東部城市的街區就像走在曆史的畫廊之中:波士頓港口,就是發生傾茶事件的地方,還能感受到教科書中的插圖的氣氛,因為當時海關還立在那裏。
美國的國家曆史並不長,是古老的現代商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博物館,美國的曆史就在現實之中,而不是在紙麵上。曼哈頓島上不僅有最新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也有百年前的各種建築,從建築本身就能看到一個商業文化的來龍去脈,更為有趣的是這些建築可以被排在一張照片上,曆史,在瞬間就凝結在了一起。
與這些建築並行的是美國的百年企業曆史,既有洛克菲勒、摩根這樣的百年老店,也有Facebook、微軟這樣的新秀。財富就在時間長河的流淌中慢慢沉澱下來,美國的城鎮化是一條財富積累之路。
在美國,很少能看到工地,因為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備了,當然一些設施存在老化的問題,需要重新修補,高速路上會出現修補坑窪之處的工人,但這要比新修一條路要快得多,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修建的金門大橋,現在不但是交通要道,也是旅遊景點,對GDP來說,這座大橋在過去的八十年中幾乎沒有什麽貢獻。
因此,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並不能過於依賴GDP,甚至它不能作為一個可以信賴的指標。戰爭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最大考驗,當戰爭不可想象的時候,社會的穩定度和成熟度是國家競爭可以依賴的“實力”。
優美的自然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流的教育體係,這些都沒有航母、導彈引人關注,尤其是在國際關係領域,彼此時刻盯著對方有多少核彈、幾艘航母,但這些隻是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方麵,也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方麵。飛機、航母都需要人來操控,國家競爭最後一道戰壕是民心。
愛國之心源於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捍衛,《愛國者》裏麵的吉普森之所以選擇反抗英國,是因為他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壞,這也是最深厚,最可依賴的愛國情感。
中美關係能夠走向“新型”的基礎,來自於兩國性質的變化,不僅是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更是兩個超大型的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競爭關係,也是競合關係。在現代性的文明成果上,哪一個國家能夠提交更好的成績單,給本國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對他國人民有吸引力。
中國的富豪名流跑到美國生子,在電影《當北京遇到西雅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本身就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吸引力。在美國生下的“中國人”也將名正言順地愛美國,不能說這些赴美生子的人不愛國,而是先讓自己的子女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這也是人性使然。當然,美國也不可能無限地接納想要到美國生孩子的中國孕婦,一年不到200萬的遊客就讓美國有些消受不了,有些華人飯店甚至打出了拒絕中國旅行團的牌子。
中美關係不僅需要處理軍事等“高階政治”,更需要關注環境、貿易、旅行等關係到人們日常生活的“低階政治”領域,恰恰是這些日常生活的領域能夠緩解中美“戰略”對抗的焦慮感,也為中美關係開辟更加寬廣的競合空間。以環境而論,首先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看上去這隻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其實不然。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全球的減排共識與協議繞不開中國,若建立全球減排標準和碳交易市場,中國也是主要的棋手國家。中國環境汙染讓不少人選擇移居國外,通過移民的方式,環境也就成為國際問題。
環境問題不僅是個技術性問題,比如節能減排、汙染治理等,更是經濟發展模式、城鎮化戰略的重新抉擇。如果城市中到處是大型工廠,那環境是很難治理的,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其實就是淘汰重汙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服務業。
中國要構建內需驅動的經濟,並不意味著隻消費不生產,而是生產更具有附加值的產品,讓勞動力的價值更好地體現出來,而不是依靠資源、資本的投入攤大餅。中國從出口導向轉向進出口平衡,從貿易國家向金融國家的轉型,從汙染的重災區到青山綠水的“鄉愁”,都需要體現人的價值。
矽穀是世界技術的創新中心,但是矽穀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繁華,除了少數購物中心之外,就是比較低矮的辦公樓,在加州這個比較幹旱的地區,矽穀的夏天顯得有些蕭瑟,但是每個經過這裏的人都不由自覺地愛上這個地方,因為氣候非常宜人。隻有在一個安靜之處才會去思考與創新,矽穀中國你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的智能結合起來才創造了技術發展史上的奇跡。
不少國家都模仿矽穀,但是矽穀卻一直在證明隻能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智能的開發比自然資源的開發更難,不僅需要自然環境吸引人才,還需要創造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一種適合並鼓勵冒險的資本市場,沒有華爾街,矽穀的奇跡可能要遜色很多。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院校與華爾街的資本共同發酵,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富翁,他們的財富不是來自先輩的遺產,也不是投機,而是自己智能在資本市場的變現。
技術力量所代表的勞動生產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質量。中美之間的競爭也是生產率之爭,中國依然需要美國的高技術,但雙方要真正合作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中國除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之外,還需要增強自身的研發能力,革新研發體製,提高研究成果的水準。加州理工學院建校以來有32人獲得33項諾貝爾獎,足見美國的技術水準,也能體悟到美國的強國之本。
中美關係並不能簡單地刻畫為大國崛起的難題,比如國際關係理論家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編者注: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雙方間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雅典的崛起引起了斯巴達的焦慮,伯羅奔尼撒戰爭由此而起,一場希臘內戰,讓希臘文明黯淡無光。
中美之間不能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中國遠沒有達到與美國匹敵的程度,將自己塑造為美國的對手,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從GDP的角度來看,中國正在加速追趕美國,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也是中國自信心的一個來源,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支柱,就像有些縣長認為美國城市不如中國縣城一樣。這種源於GDP崇拜帶來的自信並不靠譜,上文已經分析,無需贅述。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依然很明顯,更重要的一點是兩國在現代性進程上存在很大的時間差。
不錯,中國是個文明古國,但是作為共和國,時間尚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快速膨脹,但是畢竟隻有30多年,而經濟增長隻是現代性的一個環節,中國現在轉向更多元、全麵的現代性構建,對自己的現狀保持一份謙卑,對美國的現代性持有一種尊敬,無疑是通往更加穩固與和平的中美關係的捷徑。
作者: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孫興傑
BWCHINESE 2014-08-29
相關文章:
中國與世界
分析中美關係
金融武器:美國維持霸權的王牌
世界軍事版圖的變異
中國為何向美國展露鋒芒?
美國人為何肯幫中國反腐?
一個中國男仆和他創建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
一個中國棄嬰的童話
1976:毛派專機迎接尼克鬆訪華背後的風波
與張磊共進午餐
崇明島:中美互聯網交匯處和背後的“總參三部”
公私混淆讓美國抓到中國網軍諜影的蹤跡
揭開中國黑客群體的麵紗
揭秘中國網絡戰部隊
美國並非凡事都是第一!那中國呢?
中國最怕美國何種武器?
釣魚島與美國
從另一個角度去暸解曆史:由美國拍攝的朝鮮戰爭記錄片
走近周永康的美國親家
江誌成 江綿恒 江澤民與日上免稅行
2013年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中國第80位
“曆史虛無主義”是中國山寨版
難忘今宵 25年前的彭麗媛在廣場上
25年前,同一天發生的兩場變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