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結果,西方人重視過程。
遍野
中國人注重結果比西方人要強烈,而西方人注重過程比中國人要強烈。我們先從一些簡單的現象來說說這種不同的偏重。 然後說說這種不同的偏重是怎麽來的,最後再把這種偏重延伸到其它方麵。 要說明的是,不是中國人不看重過程,不是西方人不看重結果。 而是,當把中國人和西方人相比較時,會有差別。在此,不去評論這種現象是優是劣,隻是中性的歸納式的討論其成因和影響。
在東方人看來,過程不是很重要的,結果是最重要的。過程不僅僅不很重要,有時候還是不可琢磨的,或者是不願提及的。 西方文化會把過程看得和結果同等重要, 甚至過程有時比結果還要重要。
例如,交男女朋友。西方人在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很少想到會不會結婚,而是把重點放在交往過程的享受中,隻要有感覺,就會交往下去。西方人在找朋友的開始,大都會描述自己的愛好,興趣, 因為西方男女的交往是以享受過程為目的的。如果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這個交往過程就會“了無趣味”, 就失去了交往的意義。至於會不會結婚,並沒那麽重要。 中國人則重視交往的結果,甚至有些中國人認為,“戀愛不結婚,等於耍流氓”。 所以在交往男女朋友的開始,就要過多地考慮結婚這個最終目的的可能性。所以中國人在找朋友的開始,會多描述身份,地位,甚至房產,存款等所謂的硬件東西,因為是以結婚為目的的。過程顯得並不那麽重要。
到一個餐館就餐,中國人很重視飯菜的質量和數量。中國人評論一個餐館的好壞很多時候是以飯菜的質量和數量作為重要的標準。有時你會聽到中國人這麽說,“那個飯館真不錯,幾圓錢給那麽一大碗”。 西方人重視過程,也就是在就餐的過程中服務的質量好壞如何,色調,音樂,包括服務生的問候,添水送菜等等,至於對飯菜的質量和數量,看到反而沒有那麽重。西方人評價一個餐館的好壞很多是看其服務的程度和就餐環境的格調,因為這和過程息息相關。
在一個公司作項目。如果你是項目經理,隻要你把該作的都作到了,例如經常召集會議,作講座,向領導及時匯報項目的進展,必要地聯係好各方麵的關係,看起來轟轟烈烈,又隨步就班, 但是最後的結果不怎麽理想。如果你的上司是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你將不會有什麽大事。 但是如果你的上司是在中國文化熏陶下的人,你的日子將不會很好過。 因為西方人重視過程(e.g., Team work),又因為你沒作錯什麽。 而東方文化重視結果, 你沒有你老板想要的結果。
有的時候西方人要的就是那種過程的參與感,結果反而不那麽重要。例如選舉,參與了,沒有作弊,過程合理公平,他們一般都會很容易接受。由於對過程的重視的原因,西方國家正常選舉的過程自然是十分嚴格的,除了競爭機製之外,還有製衡、糾錯以及法律的配合。例如,反對黨和媒體揭發選舉中的弊端,有關法律以監督和糾正選舉中的舞弊行為。選舉監察監督的內容還有:競選經費,競選行為,選舉人行為,選舉工作人員行為等等。 而中國人則看重的是選舉的結果,為了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會用很多不正當的手段,常見到的是賄選,例如當年民國的曹錕等人。為了勝選,很多候選人還拜神弄鬼,親吻大地,掃街拜票,甚至搞個槍擊暗殺什麽的。因為他們要的是結果,什麽合理公平,什麽公裏正義,都視為無物, 或者不得不為之。自然對選舉過程的配套措施也相應的很不完善。 對有些人來說,這種不完善還是有意而為之,即給自己或自己利益集團一方留下必要的,可以幹涉選舉過程和結果的窗口。
在西方,程序法很全麵。相對於實體法來說,西方的程序法至少要比中國的程序法複雜,和完善的多。一個案件的審判,如果程序過程沒有什麽瑕庇,他們大都會接受。很著名的一個例子是OJ Simpson “謀殺案”的審訊,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結果是出乎他們意料的,但是和他們談起來,他們認為審判程序合法,結果是可以接受的。西方有些上訴法院的法官,主要會檢查下級法院的審判程序是否合法,對於事實的認定和依法的根據一般會尊重下級法院審判結果。例如,在初審沒有進入法律程序的證據不會再允許再在上訴法庭出現。
對過程和結果認知差別的文化和社會原因
那麽為什麽會有這種差別呢,是什麽原因引起這種思維或考慮問題的差異?和苦難文化有關。 和中華民族經受過多的苦難,頻繁災害有關係。有統計表明,中國的災害和戰爭發生的頻率要遠高於西方某些民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大約平均每年有一次戰爭, 還有洪水,火山,地震,海嘯,各種疾病,匪患等等。
當災難來臨時,人們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怎麽樣才能很快地使災難過去,而不會去細細的品味災難的過程,或了解災難發生的原因。災難的原因在有的情況下會去想想,最好是在很久以後沒有痛苦時候。但在很多情況下,災難的原因會變為“不堪回首”,不願再提那茬。總之, 在一個災難發生的過程中,人們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確和單一的,也是十分強烈的,就是讓災難很快成為過去。
為此,人們會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能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手段在平時看來是有違背常識和常理的,甚至是不對的或違法的;但是在災難發生時,在突發來臨時,很多做法的不合常理性質,很多手段的違法性都變得不重要了。 當災難經的多了,頻繁了,偶然性的思維方式就會“被訓練”成為人們的經常性的思維習慣。人們的思維中的目的性因素就變得更強烈了。這樣,強烈的目的性,過程的功利性,違反常識的習慣性,和不擇手段的可能性,就會成為文化基因而發展和傳承下來。在頻繁的災難和深重的苦難中逐步培養了人們的這種目的大於過程的心態。 這種心態在沒有災難時,還會延續,存在,和沉澱。 這很簡單,例如,一個在部隊服役過的人,在行為和思維上是會有明顯的特征的。這種特征並不因為他的轉業而很快消失。一個當官久了人的心態並不會因為他的退離休而很快改變。一個妓女很難從良。一個學者從政的艱難等等, 都說明了人們的心態和思維習慣是由人們的生活環境所養成的,而這種心態並不會因為他們的環境改變而作相應的改變 (需要時間)。
所以中國人注重結果遠遠重於過程的文化基因是在中國的多災多難的環境下形成的。而這種文化基因又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思維,習慣, 教育,國家體製,甚至,生養,倫理,飲食,烹飪等各個方麵。
相反,在平和,優雅,和快樂的環境下生活,人們當然會很享受, 人們自然會希望這種環境“無限期的”延長下去。正所謂“快樂嫌夜短,苦難恨天長”。 至於將來會怎麽樣,會甚少想起,誰管它呢。 還有比現在過程的享受更美好的事嗎,還有比現在`的享受更重要嗎?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們自然會重視過程 ,會很享受過程,而不願意,不擅長於思考將來的結果是什麽。這就是歐美西方文化重視過程,至少過程和 結果一樣重要的文化基因的形成的社會因素。
其實,不用說很多,隻要考慮一下所謂的富二代, 官二代,和窮苦出身人家的孩子,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不同或差別,就會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想想他們交異性朋友,或上學的態度,就能明白一大半。富二代肯定會把過程看的重要一些,而把結果看得輕一些(相比較窮困出身的人),因為他們要的是現在的享受,而不是為將來的遠景的謀劃和吃苦奮鬥。他們交異性朋友, 相對來說, 也可能以享受過程為重,而不是謀劃著結婚,財產的規劃等等事務性,務實性的東西,這一點肯定和他們的上一輩(富一代)格格不入。
對過程和結果認知差別的進一步影響
前麵我們提到過幾點。現在說說這種思維方式差別在其它方麵的表現。 既然我們承認中國人重結果,西方人重過程,那麽我們再看看這種思維的不同對文化,社會,製度,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麵有什麽影響。
先看一件小事上的差別
吃中餐,大廚肯定會把菜做好,調理加好, 端上桌後你所要做的就剩一個結果“吃”。而有些西餐, 端上桌子還是不能馬上吃, 如果是一大塊牛排什麽的,你肯定要動刀子先切碎, 很多西餐還要你再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調料。 就是說在你吃以前,你還要有一個再“製作的過程”後,才能到最後的結果“吃”。因為西餐的大廚知道食客會享受餘下的製作過程,他不想剝奪你在製作過程的享受。 很多西餐的佐料和菜蔬是,你一看就一清二楚的 (那是為你能參與最後製作過程留下的自由度);而不象中餐那樣,很多時候,僅從桌盤子裏的情況,你不知道你吃的是什麽(原材料)。
民主選舉,是道,還是器?
就說“民主”吧,中國人和西方人對民主的認知和感受就有差別。人們常常辯論民主是目的還是手段。不同的人會堅持自己的看法,常會爭論不休。這就如同討論吃飯的目的是為了活著,還是活著是為了吃飯一樣無聊,因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認識一樣。
重視過程的很多西方人對選舉的感受,會認為是能選舉本身就是目的,他們要的就是那種參與感,那種被尊重的感覺, 那種所謂“當家作主”的感覺。當然選舉的結果對他們來說也會有樂於和不樂於的區別, 但是他們對選舉的結果不會象中國人那樣認真的計較。 對於美國選了一個不很聰明的總統,和美國人談起來,他們有人回答:“American people have right to be stupid。”(美國人有愚蠢的權利)。 他們重視的是能有選舉的權利。至少這種權利和選舉的最後結果一樣重要。選舉結束後,常常敗選的一方會很快的,並且很愉快的祝賀勝選的一方(至少,不會氣急敗壞,不會流淚,不出惡言)。 在敗選的一方來說, 會有種一個遊戲玩結束了的感覺,打完一場球賽,握握手,說聲再見的感覺和瀟灑 。
重視結果的很多中國人會認為民主是手段, 是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這些目的或者是,為了防止腐敗,為了監督政府,為了某種妥協,為了執政的理念, 為了合法的執行某種方略,或者是為了某些利益。 所以很多選舉前,要做好,摸底,動員,協商的,甚至是威脅利誘的不文明的手段(來達到所想要的結果)。 也因此,有很多所謂的“黑箱操作”過程。 選完了,也會對選舉的結果斤斤計較,采用某種方式發泄對結果的不滿,甚至會打官司等等。
什麽樣的人生的是成功的?
或者說,人生是為了“成功”,還是為了快樂。很多中國人會把成功定義為有地位,有錢, 即所謂的社會身份。很多人吃苦,忍辱,負重,辛勞, 就是為了追求那個他認為的成功。他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成功,而不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快樂,是他們所認為的將來式的成功。這是重視結果比重視過程的心態的一種直接反映。因此中國人很能吃苦,什麽“懸梁刺股”,“十年寒窗”,就是為了有那個金榜題名的結果。很多中國年輕人上大學選專業時,功利性的考慮要遠遠大於興趣愛好方麵的因素, 就是為了有個“好結果”,對利祿功名有所幫助。常常作父母的有時幫孩子選專業,也是會考慮到孩子將來的生活或者出路的問題,甚少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為了所謂的成功,努力奮鬥,當然這是好的,隻是因奮鬥付出的太多,他們會活得很累。另外一些人會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包括坑蒙拐騙,違法喪理,那就要真的反省人生“成功”的意義了。 不是說不要成功,而是說為了所謂的成功,如果失去的太多,例如一生的樂趣, 而得到所謂的成功,是否值得。當然在這兒要把那些為理想獻身一生的例子除外。
在很多西方人看來,人生最要緊的是快樂,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快樂。很多西方人,常上飯館去浪漫享受,有人是天天去,有人是每周去。 寧願借錢,每年都要度假, 至少一次。 還有數不清的各種俱樂部,看不完的球賽,欣賞不盡的音響影像節目。逛不完的旅遊勝地。他們期望過好每一天,從不將就對付著過日子。至於將來怎麽樣,不用操心,隻要每一天快樂了,人生才是成功的。 年輕人在選專業時,也會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和出路,但是他們大多會兼顧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甚至學校所在地的好惡都會考慮到。西方年輕人在選學校時會到哪裏看一看,環境呀,氣候呀,人文呀,都要考察考察。“要在那兒住上好幾年,要過日子,咋能不去看看, 不了解實際情況呢?” 中國大學生在填寫誌願時,很少到所填的學校看一看,因為那不很重要。“再不好,幾年很快就會過去,用不著去看”,隻要學校有名氣就行。這就是由於東西方人們對過程和結果認知上的差別。所以說,中國人和西方人對人生成功的看法是不同的。
西方節假日很多,一周工作五天還嫌長(聽說有的國家在醞釀四天工作製)。東方(至少學校)會嫌工作時間短,學生肯定是節假日都賠進去了,因為中國人認為值得,為了將來的那個結果。
東西方對人生態度的差別
中國人愛攢錢,寧願受苦,甚至餓肚子也要攢;西方人愛化錢,寧願借錢也要花, 甚至負債累累。因為中國人看重的是將來有“那麽多的”存款這個結果。因為西方人要的是每天的快樂,最後有多少錢,有錢沒錢,甚至負債的結果不那麽重要。
中國的GDP 確實讓很多中國人興奮了高興了,因為我們有這麽好的GDP“結果”。有些西方國家,人民對他們國家的GDP不怎麽知道,也不很關心,他們的每天的實際生活的質量才是他們所關心的。
從生活中的小事中看東西方對過程和結果的差別。
其實,每年春節為什麽再艱難中國人都要回家過年,搞得春運就象打仗似的全國大轉移,就是中國人對一年的最後結果,看得很重要。西方人每年也有團聚的一說,但是,他們肯定沒有中國人搞的這麽轟轟烈烈。原因是他們一年中任何時候都能團聚,不必要非要等到年底年初。中國人年終的花銷肯定比平常的花銷大的多,西方人年終和平常的花銷的差別肯定比中國人的差別要小。
中國人還有個“落葉歸根”的說法,也是一種把結果看的很重的心理因素。 中國人的笑貧不笑娼,不就是重視對最後結果的看法嗎(有錢)。中國人還很重視身後的名聲,例如,皇帝家族某人的懿號,戰死沙場的將士的追認,例如追為什麽將軍啊,封為什麽侯呀,追認的肯定很多。包括悼詞,祭奠的稱謂等等。我不知道在西方文化中對這些身後的評語是不是象中國人那麽特別的重視,和重視的程度如何。
當然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說明, 中國人注重結果比西方人要強烈,而西方人注重過程比中國人要強烈。這種差別源於中國人經受的苦難特別深重, 由此產生很多差異,包括生活,思想,人文,政治,道德觀念和行為等等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