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嗎,價值2.8億元的大明成化雞缸杯是‘贗品’?

話說在2014年的一次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拍賣會上,中國上海富豪藏家劉益謙以2.8多億元的港幣收購了一隻還不到手掌大小的大明成化年製款的鬥彩雞缸杯,創下了雞缸杯拍賣之最。同時,鬥彩雞缸杯背後的故事,也被廣大民眾和藏家們津津樂道。劉益謙還用已經屬於他的成化雞缸杯來喝茶的照片(如下,來自網絡),用他的話說是“吸一口仙氣”,真正地“土豪”了一把。

筆者也是愛瓷之人,對瓷器也可以說是略知一二。在中國瓷器史上,不乏製瓷技術高峰,明代的成弘時期瓷器亦當為高峰之一。然而對於普通的瓷器愛好者來說,別說是擁有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可以摸一下,又或是有幸進行近距離觀察實物,那也是三生有幸之事。

但是,“大明成化年製全假,雞缸杯忽悠了全世界。人們熟知的,幾乎家喻戶曉、如雷貫耳、公眾和專家一致認可的、不存在任何異議的、明朝官窯瓷器標準器,雞缸杯《大明成化年製》竟然是假的!” 近來一篇在網絡上出現的這篇“大明成化年製的來龍去脈”文章得出了上述觀點。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81539365797937

該文的主要論點是:

  1. 明朝景德鎮禦器廠實行了記載窯爐編號的幹支款識,即載有出廠時間、地點、及窯爐編號的古代簡寫字小篆體幹支款識。而禦用雞缸杯上沒有這類信息;
  2. 凡是寫有《大明成化年製》款的器物皆為清代仿品。而後世的《大明萬曆年製》《大明嘉靖年製》的確存在,但它們不屬於瓷器款識,是冥器、是陪葬品,不是皇室家庭生活用瓷。

我們知道,對於判斷一件古玩器物的真偽,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就常理而言,古玩鑒定時隻要有一點不真,就可以全盤否定該器物。“大明成化年製的來龍去脈”一文對成化雞缸杯提出了數個疑問,也找到了似乎有道理的論據。雖然該文認證了成化以後的嘉靖和萬曆款都為冥器專有,但卻沒有對早於成化時期的“大明宣德年製”款進行認證,甚至通篇都沒有提及這個可能被寫於器身任何部位的宣德款。餘認為,對於一件器物鑒定的主要依據之一還是需要對照同時代器物的“標準器”或者有參照。因本人從來就沒有觸摸過這著名的成化雞缸杯,也沒有機會擁有一個成化時期的器物,所以對該文的結論沒有發言權。對於劉益謙來說,“隻買最貴的”,似乎成了他在拍賣場中的不變法寶。倘若他所購買的成化雞缸杯真的隻是一個後仿器,不知他現在會有何感想?當一個收藏者對於一件古玩器物具有真正的發至內心的喜愛,那無論該器物是否為真,喜愛該器物的行為應當不會改變,除非還對該器物具有其它的諸如維持甚至可以提升價值的考慮而導致失望。

總而言之,不管“成化雞缸杯”的真偽如何,也不能妨礙我把玩一個已經確認的近現代仿的“成化雞缸杯”吧,嗬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