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是趣聞點滴

31:大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北京的風月場所在東四牌樓以南。內務部街明朝時候叫勾欄胡同。現在的本司胡同是明朝管理官妓院的教坊司所在地。人家明朝想得開,既然食色性也,別人就甭操心了,國家統一管起來。第一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第二作為對犯罪官員女眷的一種懲罰辦法,稱之為'沒為官妓’。

32:偽滿洲國在北京也有駐京辦,成立於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後不久。地址是搶了什刹海西北側會賢堂的地方。45年抗日勝利,會賢堂舊址被當做逆產沒收,洗刷刷改成了輔仁校友會的辦公室,會賢堂從此成了一個曆史名詞。

33:咱們經常去吃的烤肉季,是通州牛堡屯人季德彩季宗斌父子用獨輪小車每年夏季農閑時從通縣推著到什刹海賣烤肉推出來的。正式掛出烤肉季的牌匾成為坐商是民國期間發生在人家第三代主人季閣臣身上的事兒。宣武門內大街大廠宛家所開的烤肉宛差不多一樣。

34:開冰窖的買賣在清朝不是誰想幹就能幹的,那屬於專營範疇。北京的冰窖主要是政府開的官冰窖,其次就是王府冰窖。民國了,冰窖慢慢承包給商人承辦。冰窖貯存天然冰都在三九過後。純夜班——夜裏四更天(一點多種)開始幹,五更一過天快亮時收工。所以那些有了男朋友的北京女孩苦等著約會遲到了的他要是跟你解釋說:“為了弘揚老北京文化看河上打冰耽誤了,對不起!”的時候,千萬甭信他的鬼話!

35:北京開始有人造冰的確切時間是1937年。日本人的買賣,叫日本水產公司,地址在天橋,以製造機械冰為主要產品。解放後,這家製冰廠被收歸國有,改名為北京製冰廠並遷址到永定門外沙子口,不久又搬了一回,落到東羅園。

36:你知道嗎,牌樓的建製一般都是成對的。明朝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兩座牌樓,西麵的稱為'瞻雲坊’,東麵的稱為'就日坊’。由於兩座牌樓距離較遠,從哪處都不可能把兩處牌樓同時收入眼底,也就是說無論站在何處隻能看到一處牌樓,人們都覺得新鮮,輒以'單牌樓’呼之——東麵的稱為東單牌樓,西側的稱為西單牌樓。隨著語言發展,東單牌樓簡稱為東單,西單牌樓簡稱為西單,這個,就是這兩處很奇特地名的由來。

37:不許百姓私宰豬羊始於民國十五年(1926),當時政府“以商民每售賣屠宰病牲,有礙衛生,於警察廳內設立檢疫所。”規定,凡宰殺之牲畜,必須經過檢驗後方可出售。最初執行並不嚴格,後來於1937年選定前門外城南遊藝園舊址為固定屠所,內分東西兩場,東場為牛羊屠宰處,西場為生豬屠宰處。

38:北京市政府不是現在才追上海把上海的洋玩意兒往咱們北京城裏鼓搗。遠在民國六年(1917)就已經開始求政績趕時髦。上海那時候有一個大世界遊藝商場,北京當局也想學人家把下轄的城市變成國際大都會,心動不如行動,於是天橋西側香廠地區就被規劃為“模範市區”,新世界就建立在香廠北口路東,吃喝玩樂極具奢華,四層,有電梯。第二年接著開了城南遊藝園,就在現在友誼醫院那個地方。當時市民們的不開眼勁兒,頗像咱北京人當初對石景山遊樂園不去就死的那種心態,買賣特火。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以後,北京百業凋零,說白了就是局部經濟危機。顧嘴要緊,這才把北京人的玩兒心收了收,去的趟數人次逐漸減少,讓這兩家大型遊樂場撐不住次第關張。

39:開辦於二十年代初期的雙順成衣鋪規模比較大,給段祺瑞、吳佩孚、商震服務,也給王揖唐、金壁輝、齊燮元服務;解放了,給王光美、張茜、林佳楣服務,還給宋慶齡、薛明服務。吳佩孚兒媳婦朱九小姐做衣服(不算布料)的加工費一年曾經達到4000多現大洋。誰再說“生而為人,人人平等。”的時候,想想這件事兒。

40:隆福寺街裏曾經有一家被人們稱為“灶溫”山西人開的飯館,屋子外頭房簷下麵壘灶煮麵,冬天,掌櫃溫思洪囑咐夥計不要把灶封得太死,給那些聚到這裏避風寒的乞丐們行些方便,因此得了這樣一個雅號。“灶溫”做生意眼光往下看,即使自帶一塊烙餅進人家的店裏要求給加工一下,店家也不鄙視,踏踏實實做給客人,收取加工費。這跟現如今是家飯館門口都要貼上'謝絕自帶酒水’成了一個對比。

41:舊京沒有自來水,居民的飲用水全靠'倒水的’給送到家裏。'倒水的’推獨輪水車從井窩子自己裝水每日按照固定線路給沿途住戶送水,並不當時給錢,而是在門樓牆上用滑石做記號,三節(五月端午、八月中秋、春節)數道兒算賬。住戶與送水的人相互信任很少出現爭執。所得之錢,送水的'水仨兒’與井窩子三七分賬。幹這個營生的以山東人居多。

42:位於北新橋的天福豬肉醬肉鋪掌櫃的有三間門臉和兩個老婆。賣豬肉是個賤行,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懷揣北大文憑立誌投入到(或者已經投入到)這個水深火熱行當中的那些同學們要努力啊!

43: “新北京”這個詞不是最近才有,遠在北平淪陷期間已經出現——日本人在北京城西郊建立過一個被稱為“新北京”行政區域。1940年西單西邊的城牆上被日本人打了一個豁口稱為“長安門”,45年日本投降後,長安門被國民政府改稱“複興門”以鋕不忘舊恥複興民族,一直沿用至今。

44:大家都知道西單天福號,可大家是否知道早年間在西單這塊地界有不止一家叫“天福”的豬肉鋪。前後共有天福齋、天福春記、天福號三家,隸屬三個不同老板。買賣人見別家生意好,冒用人家字號自古就有,所不同的是,以前冒用者總是變著法趕超被冒用者,嚴格要求自己以求盡快摘得本行業魁星,比之當下什麽'康帥傅’ 方便麵、'樂白氐’礦泉水之下三濫手法高明不知多少倍矣!

45:天源醬園之所以出名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家抓住了消費者的胃舌——在以江浙'南醬園’(生產南式傳統醬菜為主,齁甜。)和保定'老醬園’(生產北式傳統醬菜為主,死鹹。)二者所把持市場的夾縫中打開了一條通道,擇二者之優棄二者之劣,組合出一種甜鹹適當的口味占領了北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