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趣聞點滴(1)

 

1:同仁堂的老掌櫃樂梧崗最初想走讀書科舉的路子,屢考不中,(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高考落榜)為生計打算,沒轍才繼承父業經商,在前門外大柵欄開辦了同仁堂藥店。

 

2:都一處的出名是因為買賣不好年三十晚上舍不得歇業,堅持撿那些別的館子遺漏的客人,恰好讓出宮遛彎兒沒處歇腳的乾隆皇帝撞上了,從而賜名題了仨字,以此為轉機才成為大買賣。

 

3:正陽樓所售賣的螃蟹說是產自天津勝芳。勝芳鎮在北京正南,行政隸屬於現在廊坊下轄的霸州市。以京九線霸州市車站往東畫一直線,與東麵的天津相連,勝芳位於中點附近的位置。正陽樓的老東家孫學仁的父親外號“酒孫”,祖籍山東掖縣,初來北京靠設攤兒販賣私酒不兌水立身。

 

4:位於前門外大街上的南恒順俗稱'一條龍’的回民飯館兒,在民國時期已經開始把人員分成三撥三班倒,施行二十四小時營業。

 

5:我們現在吃的烤鴨是從南方的烤乳豬發展而來的。無論便宜坊還是全聚德,他們的前身都是雞鴨店——就是躉來活雞鴨賣給顧客,代客褪毛宰殺。隨著買賣擴大,兼賣生豬肉,再擴大成為'盒子鋪’即賣各種熟肉製品,或顧客買完就走,或由櫃上送主顧家裏食用。逐步擴大店堂營業麵積,出現了炒菜開始賣座——客人可以在店鋪裏坐著享用。

 

6:會仙居與天興居炒肝的前身是白水雜碎,與咱們現在所吃的羊雜湯一樣,區別在於用料取自豬身。

 

7:月盛齋馬家老鋪的創辦者馬慶瑞在開辦自己的買賣之前是一個臨時工,每逢禮部舉辦祭祀,就去當差看供桌。起家是靠給禮部製作祭祀用的'全羊’。享譽是靠太醫院太醫幫助修改五香醬羊肉的配方後得到慈禧賞識。

   月盛齋經曆過三次搬家。

   第一次庚子事變日本人搶錢燒了戶部衙署,月盛齋跟著吃了瓜落兒,搬到了廣內果子巷。八國聯軍撤走後,又回原址繼續經營。

   月盛齋在戶部街舊址的老房子妨礙了當時北京市郵局擴建樓房,局長意大利人巴裏地強迫月盛齋搬家,找到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秦德純想動用行政力量嚴格執法,市長說:“這是民間的事兒,應該協商解決。”後幾經談判,達成了協議。隨著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巴氏惜命回國,不了了之。

   第三次搬家,50年擴建天安門廣場,由政府安排,搬入前門外五牌樓西側。

   月盛齋改過一次名兒。66年,大革文化命,月盛齋被稱為四舊,改為'京味香’。79年恢複老姓兒。

 

8:通三益幹果海味店自製的秋梨膏在民國初年已經注冊'醉翁牌’商標,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青蚨之間也!”66年,店鋪改名:秋江食品店。82年再掛老招牌,'醉翁’改成了'青鬆’,陶淵明說:“青鬆在東園,眾草沒其姿。”成了徹底的草根。

 

9:六必居的招牌現今還在要得益於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大革文化命破四舊中,六必居不得不跟風兒把名字改成:北京宣武醬菜廠門市部。72年,田中角榮訪華,向先總理周問起六必居,先總理周說:“這個,可以有!”第二天,六必居老匾掛了出來,直到現在。

 

10:張一元茶莊是北京第一個用喇叭沒命播放廣告招徠顧客商家的鼻祖,大致發生在抗戰前夕。不同的是人家不如現在的商家“緊急拆遷,瘋狂甩賣”那般直白與赤裸裸地不要臉,所播送的以曲藝唱段為主雜以當時部分流行歌曲。

 

11:勸業場最早出現在北京,開辦於1910年,地址在前門廊坊頭條(後來的新新服裝店處),比東安市場(1903年)晚了七年,比天津的勸業場(1926年)早了十六年。'勸業’的意思是勸人興辦實業,振興國家。

 

12:49年解放中美沒建交時候,第一任駐華聯絡處相當於美國駐京辦事處(籌備處)主任布魯斯卸職回國,從內聯升訂做了兩雙布鞋。不知道內聯升的'履中備載’那時候還有沒有,有的話,是否留下了布大人的鞋碼。

 

13:鮮魚口震寰帽店門口有兩隻'黑猴兒’,一隻來源於明末山西人楊小泉的後人,一隻來源於田老泉。據說都是楠木所雕,其中一隻現存於首博。

 

14:馬聚源帽店在清政府時期主要產品為政府所需的纓帽和貴族所需棉、夾、紗等瓜皮小帽。做纓帽所需主料的纓子專用西藏犛牛尾,染色主要用西藏出產的藏紅花。

 

15:盛錫福店堂裏專有一個人坐堂'瞭高兒’,這個瞭高兒的人就是店中的負責人。主要監督店員接待顧客情況,順便防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