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誕生使人類的生活內容有了一番大的變化,相應也產生出一些新事物,“網絡新詞語”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明顯而且有代表性的例子。由於網絡行為的群體性,“網絡新詞語”隻要形成了,它的傳播速度會非常的迅猛,影響的範圍也可能會很大。雖然有些“網絡新詞語”的流行後麵有某些商業性推手的影子,說大部分的“網絡新詞語”都源自個體創作大概不會有異議。最近的一個網絡新詞語是“話題碰瓷者”。
2 月 24 日,“新華每日電訊”刊發了一篇作者署名為 易豔剛的文章《 要及時揭穿“話題碰瓷者”的真麵目》,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有關部門將“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定性為假新聞時,提到了一個新詞“話題碰瓷者”]。我試圖在網上找出“話題碰瓷者”最早的影跡,可惜找不到,大家都是在引述,而且往往會提及“有關部門”。我不確定這個詞是不是“有關部門”的原創,可以確定的是“有關部門”認可這個詞。 有人或許要說,用一個詞還要想一想是否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這一點太可笑了。我要對這些朋友說,對於“有關部門”掉以輕慢之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有關部門”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話語權,假如“有關部門”判定某些語詞觸犯了禁忌,予以封殺隻不過是小菜一碟。
前麵確認了使用“話題碰瓷者”這個網絡新詞的無害,接下來就要分析一下這個詞的含義和指向。和大家熟知的俗語“碰瓷”一樣,“話題碰瓷者”持以行事的道具也是“西貝貨”,隻不過是把瓷器換成了“熱點內幕”。“碰瓷”的目的是敲詐勒索某些個特定的人物或群體,“話題碰瓷”沒有具體的敲詐勒索行為,充其量不過是把一些網民捆綁、裹挾到他們的話題戰車上,圖的也許僅僅是虛名或些微的利益。所謂虛名可以是吸引粉絲關注,就像某些人說的當一個“網紅”,膽子大的也許可以像那位借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後,冒充死者家屬騙捐。可惜要把騙回來的粉絲圈牢並不容易,稍不留神,剛剛撲上的粉很可能就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騙捐事實上也很容易被戳穿西洋鏡。根據觀察,現如今借助“話題碰瓷”得利的往往不是某些個人而是那些所謂的“團隊”,因此,前麵提到的文章作者這樣寫道:
那些“一本正經地作偽”的文章,刻意迎合輿論情緒,在網絡上像病毒一樣傳播,給輿論生態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虛假的信息讓原本就撲朔迷離的網絡輿論更加真假難辨,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加脆弱,增加了社會溝通成本。而且有些涉嫌造謠傳謠、非法獲利的“話題碰瓷者”,實質上已經踩到法律紅線。(《 要及時揭穿“話題碰瓷者”的真麵目》)
那麽人們要問,產生“話題碰瓷”現象的原因在哪裏呢?作者易豔剛認為,網民沒有養成“甄別信息真偽的習慣”,用“轉發、評論、點讚”等行動為“話題碰瓷者”捧了場。作者還這樣評議[更重要的一點是一些媒體報道熱點事件時,不能一味圖省事,被“話題碰瓷者”的煙幕彈所迷惑。在“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就有媒體輕信那位冒牌“江西男友”微博中說要“回鄉創業”的說法,一度影響了輿論走向,讓事情離真相越來越遠。]
我個人認為作者上述兩點見解一點沒錯,但是沒能接觸到根源。網民的數目雖然龐大,但是他們的行動受到諸般的製約,“話題碰瓷”要形成規模,隻有網絡媒體的熱情投入才能成事。人們常看到的是,一個熱門話題必然引來各大小網站的轉發,而且唯恐轉發得不夠快!譬如 2014 年 4 月 30 日,《孝感晚報》關於“銀行職員智鬥騙子”的假新聞被人民網、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紛紛轉載轉發隻不過是其中一個例子。有人也許要說,現如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做新聞都是要靠“搶先”,錯漏難免。在我看來,這些錯誤卻是由於因循和不嚴謹所造成。就拿去年 12 月“奧馬巴”事件來說吧,難道那些轉發新華社通稿的報刊編輯和網站編輯就沒有一個人發現這份通稿的錯處嗎?為什麽所有總編都簽發了呢?“搶先”是一方麵的原因,即使發現了也不敢改動,以免觸怒“上級單位”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這裏就涉及到“話題碰瓷”的“前世”了。
根據“碰瓷”的定義,可見謀利是“話題碰瓷”的目的之一。謀利並不單指謀取金錢的利益,也可以是謀取政治資本,牟取加官進爵的實利。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除了廣播,紙媒是主要的媒體。雖然那時的報刊雜誌都是“國營”,沒有資金短缺的顧慮,但是除了那些“機關報”,其它報刊雜誌還是要講究銷量的。提高銷量,相對地也提高了紙媒負責人的政治資本,因此各地紙媒也都在特色和稿件的質量上下功夫,以冀吸引更多讀者訂戶。但無論你有百般能耐,作為“黨的喉舌”,緊跟形勢是重中之重,倘若一步走偏,輕則被投閑置散,重則被打入另冊,永無超生之日。因此,在以“放衛星”為時尚的時代,各地報刊紛紛大放“小麥衛星”、“水稻衛星”、“包穀衛星”、“烤煙衛星”,你方放罷我登場,好不熱鬧。用時下的觀點來評論,絕對是“一本正經地作偽”。雖然當時還沒有“話題碰瓷”的說法,但是絲毫不影響它作為“話題碰瓷”的基因。
前麵提到的那些個“衛星”虛假信息的流傳,同樣是鋪天蓋地,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甚至深度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謂予不信,翻查一下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 決議之後,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及全國各地連篇累牘的報道大概還能感受到當年的氣氛。這類從上到下的“話題碰瓷者”遍布全國,他們手上的“瓷器”與破落八旗子弟或者潰敗的國民黨兵卒手中的物事是一路貨,隻不過標注的年代更為古遠,而且不容質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話題碰瓷”這種現象的根子也許就在那裏,分別不過在於是“官窯”還是“民窯”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