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揼骨”是一個粵語方言詞,就是“按摩”的意思。根據我的理解,“按摩”作為保健治療的手段包括拉伸肌肉,壓迫穴位,屈曲關節等動作,為什麽會被概括成“揼骨”,叫人以為隻是與骨骼有關,實在是難以理解。不過,這個詞在粵人之中沿用已久,以致按摩店也被稱之為“骨場”,算是約定俗成了,不必深究。本文不談“揼骨”的本源及變種,單講這個“揼”字。
“揼”字是粵語方言字,“新華字典”裏沒有,“康熙字典”裏也沒有,“漢典”這個免費的在線漢語字、詞查詢網站裏把它收納了,注明是方言字,注音與“泵”一樣,關於這個字的“基本字義”作如下的解釋:
1. 方言,拖拖拉拉,磨時間:抓緊啲,唔~時間(抓緊一點,不要磨時間)。
2. 方言,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長:呢件嘢係好~功夫(這件事好費功夫)。
上麵兩項注解沒有錯,但僅僅是“揼”字的極小部分含義。下麵把我所知道的其它用法寫出來,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稍微研習過粵語的朋友都知道,粵語或者說廣州話有九個聲調。成書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粵音韻彚》由黃錫淩先生所著,他把粵語按照音節的高低和久暫分成:高調平聲、高調上聲、高調去聲、高調入聲;低調平聲、低調上聲、低調去聲、低調入聲,以及一個中調入聲,合共九聲。1994 年,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蘇翰翀先生編著的《實用廣州音字典》則按陰平聲、陰上聲、陰去聲、陰入聲、陽平聲、陽上聲、陽去聲、陽入聲、中入聲標注,叫法有異,其理相同。關於粵語的“九聲”,拙文“廣州話九聲”曾有詳述,於此不贅,還是說回“揼”字。
“漢典”所列的“揼”字的基本字義其實隻是它的一個聲調,按“九聲”的標注是“陰平聲”,與數字 3 同調。“揼”字也可以發作“陰上聲”,與數字 9 同調,那時,這個字的意思就變了,變成“扔”和“搥”,請看例句:
1. 件衫咁舊,揼咗佢啦。 (這件衣服那麽舊,把它扔了吧。)
2. 揼心揼肺望神仙打救。 (頓足捶胸往神仙搭救。)
“揼”也可以發“陰去聲”,與數字 4 同調,這時的語意就變成了“垂”,例句:
阿文,唔該揼條繩落嚟。 (阿文,勞駕把繩子垂下來。)
這個發“陰去聲”的揼字派生出一個詞“揼雞”,普通話裏向應對的詞語大概是“釣魚”,也就是挖坑。例句:
你眯睇三號台條友好似打得好水皮,其實係高手嚟?,佢喺度揼雞咋。
(你別看三號桌那家夥好像打得很差勁,其實是高手來的,他在“釣魚”罷了。
“揼”又可以發“陽去聲”,與數字 2 同調,意思是“跺腳”,不過一般不用單字而是說“揼地”;
最後,“揼”還可以發“陽入聲”,與數字 6 同調,意思是“捶打”,說“揼骨”的時候就要發 “陽入聲”。朋友可能要問,“搥”和“捶打”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怎麽區分呢?我的理解是,發 “陰上聲”的時候,是自主行為,也就是自己搥自己;發“陽入聲”的時候就是請別人代勞,由別人來“捶打”。由此,描述自己“捶打”別人的行為也發“陽入聲”,例句如下:
B仔你再拽,信唔信我揼你一身? (B仔你再調皮,信不信我扁你一頓?)
看起來是不是很複雜?其實,各地方言的趣味往往就在細微的變化之中。
引申閱讀:
廣州話“九聲”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_release.php?action=4&did=MTY2OTg0&page=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