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

來源: 雲鄉客 2016-02-28 12:02: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280 bytes)

每年春節過後,從故鄉回到城裏的人們多多少少會發表一些鄉間見聞和感想。今年讀了幾篇這類文章之後,忽然想起從前經常聽到的一句口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有說是1965年初,由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46歲的趙紫陽所提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想是在農村實現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機械化,引進國外先進的農場管理技術。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由於暴風驟雨般的“文化大革命”而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百度百科”則說“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


直到 2005 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再次提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並且有了具體的方針目標和操作指引。“百度百科”在該詞條下還介紹了一個能夠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標準”的實體 -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


上述“標準”的具體要求如下:
1、產業發展。有1—2個支撐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參合率達到50%以上。
2、生產條件。人均有0.5畝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農田;農業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
3、收入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市經濟發達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含渝東南地區)分別達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農戶有較穩定的增收來源。
4、人居環境。戶戶通電、通自來水、通電視;相對集中的居民點有一個晾曬休閑的院壩和垃圾處理點;農戶有單獨衛生的廚房和廁所;農民住房磚瓦化,磚混結構達到85%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40%。
5、農民素質。實現高質量“普九”;未繼續升學的中學生培訓率80%以上。
6、農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產、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
7、社會事業。有“一校三室一園”,即:建好村小學、有辦公室、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五保家園”;計劃生育率達到95%以上。
8、農村社保。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5%以上;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應保盡保;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90%以上。
9、文明風尚。有村規民約;無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安全事故、無群體性事件;村民對治安狀況滿意率達到95%以上。
10、民主政治。村“兩委”班子和諧;村級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民主決策;設有公開欄,實行黨務、村務、政務、財務“四公開”;村民對村“兩委”班子的滿意率達到85%以上。
我想,除了“王村”,地處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號稱“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山東滕州市姚莊村大概都能符合上述“硬指標”的大部分。至於農業部於 2005 年底,選擇確定100個村(場)作為省部共建示範聯係村,其中35個示範村(場)、65個聯係村(場)以及 2006 年武漢投入3個億建設220個“新農村”的報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網頁 http://www.cnhubei.com/ztjsshzyxnc/ 。

根據投入 3 個億建設 220個“新農村”這個數據,平均每個試點村可以分得 一百三十多萬。一百三十多萬的啟動金不能算多,但是也不能說少,關鍵是有沒有一個乃至一群真肯為鄉親父老著想,充分發掘當地有利條件,領著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能人。譬如山東滕州市姚莊村在 1985 年,利用當地豐富的麥秸資源,通過集資 10 萬,貸款 30 萬而建起了第一家造紙廠,為以後的多種經營打下了基礎。以往其它具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特點的地方,大抵都是“窮思變,變則通”的範例,甚至有些是在一定的曆史時期中,運用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靈活違規手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調整適應的產物。像這種通過政府行為扶持、培育的“新農村”成效如何,一時半會還不好判斷,隻能走著瞧了。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不是每一條村都具備多種經營的條件,因此發展參差不一是實情。今年媒體上關於故鄉行的報道中,由《財經》雜誌官方微信號發表了一篇題為《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的文章,作者是高勝科,該文發表於 2 月 14 日,引起了熱議和非議。熱議的原因是文中把東北某農村描寫成“禮崩樂壞”的典型:那裏的人們不光對老人不加孝敬,甚至惡言相向,詛咒老人“為什麽不早點走”;村中的男人沉迷賭博,孩子無心向學;女人通過微信與外地的男人“約炮”等等等等。


但是,過不了幾天,這篇被廣泛轉發的所謂“紀事”遭到媒體同業的揭發,屬於向壁虛構之作。盡管作者於 2 月 15 日曾經在自己的微博中說自己寫的是隨筆,不是新聞,然而,作者的文章實際上起了“黑農村”的不良效果大概是板上釘釘,難辭其咎。


中國的農村,當然不可能像高勝科描寫的那樣暗無天日,綱常敗壞。例如今年 1 月 28 日 ,廣州市的楊箕村為了慶祝有 280 年曆史的姚氏大宗祠遷建落成,村裏設宴席 600 多桌,場麵非常震撼。又如《齊魯晚報》記者李鳳儀 2 月 16 日也發了一篇“返鄉手記”,寫到作者的家鄉 - 巨野縣太平鎮白李村,裏麵有這樣一段描述“走在村裏的大小路上,幾乎家家門口停著一輛汽車,價位多在10萬以內,偶爾還閃現一輛好車,放在幾年前,這是根本沒有的現象。”這都是體現了鄧總設計師“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實例。


不過,中國的農村也並非到處都是陽光燦爛。還是拿記者李鳳儀的“返鄉手記”來說吧,她那篇文章的題目是《記者返鄉手記,教育觀念跟不上日漸富裕的生活》。根據記者的記敘,我們看到這個約有 2000 多人的白李村致富的主要原因是許多人“在威海幹裝修”。原文這樣寫道“村幹部告訴記者,要了孩子的青年婦女基本上在家帶上一年兩年左右,孩子一斷奶就跟著丈夫外出打工了,留下爺爺奶奶在家照看孩子,過幾年再要二胎,仍是帶孩子帶到斷奶就去打工,繼續把孩子扔給老人,這已經是村裏常態了。”因此,每年的大部分時間,村裏隻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記者很哀傷地寫道“據走訪,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孩子上到初中就輟學,跟著家裏人打工,幹上幾年就回來結婚,結婚後生了娃繼續出去打工,村裏能考上好大學的孩子很少很少。”,所以,該篇“返鄉手記”的標題才有了“教育觀念跟不上日漸富裕的生活”的慨歎。


讀完那篇手記,我不禁想起去年6月間,“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茨竹村4名兒童服農藥中毒死亡”的事件。那幾個孩子的死亡和經濟無關,他們所缺少的是應有的關懷和愛護。有人常用“沒錢萬萬不能”來強調錢的重要性,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句俗語的前半句“錢不是萬能”的哲理,逐漸演變成“唯錢是尚”的新常態。回到前麵提到的,通過行政手段發放一定數量的資金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毫無疑問是一種嚐試。不過,那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真要實現既定目標,離終點還有很長很長的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畝產萬斤不在話下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1/2016 postreply 15:22: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