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用政治高壓黑心折騰了農民近30年,不計成本地搞疲於奔命的大兵團作戰,開荒,深耕,土水利、土化肥,高上加高勞動密度。表麵上,土地的總量和單產都有所增加,這也是拜毛教津津樂道的。但毛時代農業勞動生產率,反映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卻長期停滯甚至下降。也就是說毛時代在墾荒、水利、化肥、良種、人力等方麵的投入的經濟回報是負的。除掉成本,農業單位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沒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再計入人口增長的稀釋,農村人均生活水平在毛時代是下降的。
毛農業政策的徹底失敗,有下麵的原因:
- 計劃經濟下的集體所有製,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
- 把農民像農奴一樣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從土裏刨食,人地關係日趨緊張,人地比率從1949年的3.92畝/人下降到1978年的2.23畝/人。馬爾薩斯陷阱越陷越深。
- 以糧為綱,農作物結構單一。明明不適合種糧而適合其它經濟作物或養殖的土壤,地形和水熱條件的區域,被行政命令去種糧。
- 不講經濟效益的硬派農閑無償勞役。
前30年,中國農民成年累月幹的是牛馬活,但仍然饑寒交迫。在殘酷的史實麵前,這裏一些在中國城市裏長大,又在西方受過高等教育的,養尊處優的革命接班人,生為帝王唱讚歌而拒絕依據實證嚴肅思考,仍然為毛的一大二公,以糧為綱的農業絕路招魂。他們還竊天功為毛有,毫無根據地把中國農民的偉大自救歸功於毛擦自己屁股,杯水車薪的四三方案。就此重大曆史變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結論是:
“20世紀90年代初至2010年前後,是農民離土出村的農業現代化階段。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開始發展,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等農業投入的持續增加,推動了土地生產率的穩步提高,農村改革及農村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導致農業勞動力從業者不斷減少,農作物用工成本上升,機械化投入大幅度增加,農業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2000—2012年間,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5.46%,農業人均產值年增長率高達14.11%,同期的畝均產量年增長率為1.73%,表明農業現代化正在朝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的模式轉變。”
當代中國農業革命 ——新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係統估測(1952-2011)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利用國民經濟核算下農業部門價值量和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調查實物量兩套數據,從不同角度對我國 1952-2011 年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平均值和邊際值演變趨勢給以係統估測。不同估測方法得到的估計結果細節不同,但共同形成一個基本結論,即與計劃經濟時期農業勞動生產率長期停滯甚至下降局麵相比,農業部門在改革開放時期實現了勞動生產率革命,對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持續快速推進以及當代經濟轉型起到了基礎性支撐作用。
https://nsd.pku.edu.cn/pub/chnsd/attachments/aa7b5e2f332d424b9bf6e7442dfee8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