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的一個大隊(現在大寨鎮下屬的大寨村),位於太行山西麓,境內多石山,當地稱為“七溝八梁一麵坡”。[13]
1953年,大寨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5]在中國共產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支部書記陳永貴的領導下,大寨農民從山下擔土到石山上造田,在山頂上開辟蓄水池,時稱“萬裏千擔一畝田”,改造了本村的生活狀態,受到當地人民政府的重視。[2][14]
大寨村境內有一條名叫狼窩掌的幹河溝,總麵積87912平方米,是大寨“七溝八梁一麵坡”中最長的一條,溝深且坡陡,到了雨季水麵大,水土保持不易,難以種植莊稼。[15][16]
1955年冬開始,大寨人在狼窩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築水壩30多條,不料第二年夏季被山洪全部衝垮。1956年冬大寨人深挖壩基,重新築壩,但到了次年夏天又被山洪衝毀。[16][8]兩個冬春的心血毀於一旦,陳永貴帶領下的黨支部不氣餒,總結教訓於1957年舉全村之力再戰,共築壩16條,分6層布防,動用土方42.82萬立方,石頭7621立方,終於治理了這條幹河溝,累計造地150畝,這就是著名的“三戰狼窩掌”。[16][15]
1959年12月,晉中地委、山西省委認為陳永貴的事跡和大寨的經驗,具有指導示範作用,決定在全省宣傳推廣。1960年2月,山西省委批轉晉中地委關於學習陳永貴帶頭苦幹的事跡和大寨的生產管理經驗的決定,號召全省農村幹部學習模仿;同年,《山西日報》分別發表社論《陳永貴——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和長篇通訊《大寨支部是堅強的戰鬥堡壘》。[17][6]
號召全國
最終為大寨村衝出山西提供舞台和機緣的是發生在1963年的一場特大洪澇災害。[17]
這場暴雨造成山流地衝、房倒窯塌,百分之七十的農民無家可歸,衝垮了大寨人奮鬥了10餘年才得來的人造耕地和防護堤壩。[17][3]山西省委得知這一重大災害後,決定調撥一批救濟糧和救濟物資扶持大寨。陳永貴婉言拒絕,他堅持公社會自力更生,調動社員苦幹,並提出“三不要”(不要國家救濟糧、救濟款、救濟物資)、“三不少”(向國家賣糧不少、社員口糧不少、集體庫存不少)的誓言目標;[3]在一番作為後,大寨村奇跡般地闖過了年關,取得了好收成。[18][17]
1964年3月28日,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陶魯茄向毛澤東匯報大寨的情況。毛澤東高興地說:“窮山溝裏出好文章。”同年8月,毛澤東對國家計委領導小組的同誌說:“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同年12月21日,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表揚了大寨,並把大寨經驗總結為:“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