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年蕭條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國外影片始終很受觀眾青睞。上世紀70年代後期,歐美日等國外影片逐漸引進中國市場,當年,隻要放映新引進的國外電影,一定是一票難求。屆時,影院門口經常有一些等富餘票的觀眾和倒騰票的販子。
記得是1978年,栗原小卷主演的日本電影《望鄉》,一經放映,立刻轟動一時,電影票票價被炒到十倍以上。即使這樣,有些觀眾還是拿著錢買不到票,有的人站在影院門口手拿一瓶白酒換票,而那時的白酒是憑本供應的緊俏商品,隻有年節每戶才供應一瓶。
70年代末大量引進的譯製片,成為觀眾窺視世界的重要窗口,當時電影市場的火爆程度現在想起來真讓人不可思議。那時候的電影院隻要放映外國片,幾乎座無虛席,場場爆滿,上影廠、長影廠的許多配音演員成了觀眾們心中的明星。譯製片大量引進之初,有的影院日場夜場全部排滿,仍不能滿足觀眾需求,甚至通宵放映電影。大概是在1980年,因為這一年要參加高考,我們好長時間沒看電影了,到了春節前後,我們幾個住在學校的同學約好了到一家比較遠的影院去看一場通宵電影,印象中有卓別林的喜劇默片《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和美國科幻大片《超人》等。晚上十點鍾開演,第一部看得認認真真,聚精會神,到了後幾部頭昏眼花,腦袋發木,有的同學困得不行,幹脆坐在那兒睡著了,我算是硬著頭皮堅持看到最後,但也是半睡半醒的狀態。等到早上五點多散場,天還沒亮,外麵竟然飄起了雪花,我們頂著寒風,踩著積雪,說說笑笑地去吃早點。那是我平生看過的唯一一場通宵電影。四十多年過去了,電影院連同那一片平房區早已蕩然無存,但當年看通宵電影的情景深深地記在我們心裏。
當年,在我國放映的日本影片《追捕》,紅遍大江南北,轟動全國。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在原野上縱馬馳騁的鏡頭迷倒無數觀眾,影片中“啦啊啦”的音樂更是讓人難忘,正直冷峻的“杜丘”形象成了那個年代年輕人膜拜的偶像。當然,還有《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逃往雅典娜》《佐羅》《人證》《遠山的呼喚》等經典影片,多達幾十部。
上世紀80年代前後是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期,相對滿足了人們對了解異域風情、外國文化的需求。與此同時,一些供批判用的內參片,也在小範圍放映,隻是這些影片與普通觀眾基本無緣。
這以後,電影市場逐漸解禁,國內國外的好影片數不勝數,舊片複映,外片引進,看得多了,印象反倒不那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