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詞在曆史上等同於中原,是個地域名稱。變成國家甚至民族的代稱,是近代民族國家興起以後的發明好定義。從政權角度而言,和漢國唐國宋國明國等沒有什麽直接關係。有直接關係的隻有清國。說白了就是中國是否擁有和能夠維護,對清國法統和疆域的繼承權。
理論上並沒有。中國對明國的基礎性反而更強一些。一如明國對宋國的基礎性更強,而對元國則更是顛覆性的。實際上朱元璋被稱為曆史上得國最正的皇帝,就是因為他是驅逐殖民統治的。同樣道理,中國孫中山開始走的也是驅逐韃虜的路子。也就是說承認,清國對中國而言,是外來殖民者。而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有清一代,滿漢區分是自始至終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明明和彼得大帝一樣知道西方的先進,卻死活不肯改革開放。就是因為彼得是俄國人,康熙不是中國人。
也就是說,外中國是清國打下來的,中國也是清國政府的。新疆噶爾丹,西藏達賴,蒙古林丹,明國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李定國,都是難兄難弟。清國垮了以後,有分家的法理,沒有搶兄弟的法理。但是在民族國家概念之前,疆界本來就是拳大就有理。無所謂什麽自古以來一定屬於誰的。
滿洲,大東北,本來是屬於女真的。部分也一度屬於明國和朝鮮。清末之前這裏也一直是不對漢人開放的滿人自留地。但是也因此,讓俄國人得以以小股但更先進的人馬摸了過來。而在清末,日本又隨俄國之後也脫亞入歐,崛起東方。於是滿洲就成了滿,中,日,俄的四方爭奪之地。
滿人勢力最小,人數最少,名義最高。中人人數最多,近水樓台,名義次之,但總體勢力次弱。日本稍遠,名份又次之,人數次多,但總體勢力最強。俄國最遠,名份最差,人數次少,勢力次強。
俄國雖遠,但來的次早,所以不僅在名義上占了外滿洲,而且在實質上控製了北滿以及南滿的要害。並且迫使日本還遼,一直維持在滿洲的主導地位直至日俄戰爭失敗。到十月革命,日本就稱為整個滿洲的主導。期間清國倒塌。日本則開始期望滿洲名義獨立並成為日本附庸。一如蒙古成為俄國的附庸。
期間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英國扶持袁世凱搞五族共和而不是驅逐韃虜,來繼承清國遺產,減少各種獨立混戰,維護商貿利益。袁世凱稱帝也是為了讓自己名義上更能維持大一統。結果徹底失敗。然而,中國人雖然反對名義上的皇帝,卻非常渴望事實上的皇帝。北洋大一統的調子,被南方本來鬧自製的革命黨接了過去。於是滿洲問題就和如今台灣問題一樣成為了自己製造的根本性政治問題。
而蘇俄出於防止日本進一步做大的目的,對中日對抗自然是推波助瀾。比如大規模武裝馮玉祥和全麵支持國民黨。而日本早已在滿洲深耕多年,投資巨大,成效斐然。滿洲儼然已成為亞洲第一工業區。自然不可能拱手相讓。所以基本上就是蘇中聯手抗日的局麵。
張作霖知道蘇中聯手也不是日本的對手。畢竟蘇俄不可能全力向東。所以也不準備為蘇俄和國民黨去當前鋒炮灰。但是也不甘心就做日本附庸,尤其還時不時想入關稱霸。但這樣也害了他,心大力小腳踏兩邊不是那麽好玩的。早點獨立也就沒溥儀什麽事了,張家一脈如今也依然會顯赫。
結果先是郭鬆齡在蘇中誘惑下反叛,還是靠日軍瞪眼才壓下去的。但是日軍也對張作霖失去耐心。張學良上台後繼承郭鬆齡,更加倒向蘇中。於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徹底驅逐張學良勢力。而張又投機蘇共,發動西安事變,迫使中蔣和日本全麵衝突。結果張勢力灰飛煙滅,中日混戰,蘇聯得到舒緩。
如果國民黨沒有改弦易轍,依然以驅逐韃虜為口號,不接北洋政府五族共和的爛攤子,那麽中國如今的疆域會小很多,但是小日子也會好很多。也就不會有中日之間長期的不宣而戰。日本全麵侵略中國的目的就是想迫使中國低頭別再找滿洲的麻煩。全麵占領中國是巨大的負擔。因為當時中國加一起也沒有滿洲值錢。
同樣如果二戰後,國民黨讓東北事實上歸蘇聯控製,它在內中國的統治也就會穩穩的了。延安也會像希共法共那樣靠邊站甚至全完蛋。但是五大國的麵子太大了。於是逼得蘇聯反手把滿洲給了高崗。這時候如果蔣見勢不妙趕緊收縮到江淮,形成南北對峙。對自己,對中國,對蘇聯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心不甘力不濟是老毛病了。結果滿盤皆輸。而毛趁機一統江山。讓斯大林有苦說不出。結果爭來爭去的滿,日,俄,蔣,都沒得著。反而是中間跑腿打雜的發了。
後來毛鐵了心要抗美援朝也是因為心裏不踏實,不砸實了不行。搞得蘇聯還得吐出來一百多個大項目,以及東北新疆,虧大了。後來毛和蘇聯趕緊翻臉,也是因為曆史上的爛賬恩怨太多太多了。而東北工業也被大規模拆分打壓,以至於從亞洲最先進的地區,變成了中國最落後的地區,也虧大了。中國也為此打了幾十年的爛仗,也虧大了。唯一的收獲也就是疆域的帝王自豪感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