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梁文道推崇的“天下第一聊天高手”,沒聽過他講故事那就太遺憾了

 

若一個人能手打整套家具,必然已是木匠中的好手;

若一個人僅憑看書,自己組裝汽車,還在美國賣得高價,那他會是有天賦的維修師;

若一個人能既做電影美術指導,又能做編劇,還贏得侯孝賢“他的精彩我拍不出來”的至高評價,想必已非凡夫;

而如果上述都是同一個人,他還精通建築、藝術、繪畫、寫作……

那國館君就不得不稱其為“世外高人”,敬佩萬分了。

這個人,就是阿城。

 
 
01
 人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有他的傳說 
 

如果你對中國當代文學不太感興趣,或是還年輕,那麽這位已經70多歲的作家也許聽上去非常陌生。但知道他的人都愛他。

他被認為是“當代文學裏最被低估的作家”,為人低調避世,作品甚少;如同一個隱世的傳奇,隻有那些“有緣人”方得見真顏,領略個中不凡。

陳丹青說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話裏都是寶藏”

王朔說他不是一般人,是幾十年才養成的人精,講的都是斷根兒的道理。

高人總是遁世,他在36年前發表了《棋王》、《樹王》、《孩子王》驚豔眾人,抱得大名之後,他就始終與主流保持著距離。

但30多年來,他的作品被重複閱讀,無數人將他視為偶像,前簇後擁,隻為等他開口講故事。

誠如梁文道所言:“中國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他不再寫小說……要是沒聽過阿城講故事,那可是終生遺憾!”

阿城和他自己組裝的汽車

 
02
 他是最會講故事的人,十年來,無一重樣兒 
 
老一輩的知青上山下鄉,又能不受革命語言的影響,像是水泥地裏長出半寸青草來的,隻有王小波和阿城兩個。
 
阿城身上有一種六朝文人的氣質,比如和政府不合作,和主流不妥協。
 
讀者都等著他,他按照自己的節奏走著,淹通博識、學貫雅俗,也隻露一點。
 
他說“人生有生之年,不妨多東張西望,拚命幹,其實浪費生命。商業競爭常常是盲目的,我們不妨有膽量閑一閑。”

阿城和他的知青夥伴們
 
莫言說阿城活得明白,其實也隻有他這樣的高人,有這樣的膽量。
 
高人往往深藏不露。
 
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便發表了震動中國文壇的“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當時凡是讀書人,嘴裏無不喊著阿城的名字。
 
他的筆法如同內家高手,招數凝練,有章法,一招既出,後招綿綿。
各地風土人情,沒有他不懂的,旁門左道都知道,詼諧幽默,有鼻子有眼,極其增智益壽,以至於有人說聽了十年阿城講故事,沒一夜說得重樣兒的。

讀他寫的文章,如滾珠走玉,更是順暢無比。一會兒像將你的心提到喉嚨,愣是不放下去;一會兒又像萬重狂風貫通肺腑,震撼中痛快萬分。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著,水紋絲兒不動。他看著碗邊兒,回報了棋步,就把碗緩緩湊到嘴邊兒。

這時下一個局號又報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邊兒,半晌,回報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聲兒,聲音大得可怕,眼裏有了淚花。 

他把碗遞過來,眼睛望望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東西在裏麵遊動,嘴角兒緩緩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衝開一道溝兒。

這場棋藝高人之間的對決,充滿了鏡頭感和緊張感,不由得讓人深入到故事中去,跟著主人公經曆一番。

阿城的遣詞造句頗為巧妙,每一筆都不多餘,無聲勝有聲。

 

03

 用最震撼的筆,賦予最大的“閱讀快感” 
 
好的書,可以不斷的看,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獲。
 
他寫風吹火苗,明明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場景,卻寫出了極特別的境界:
“有風,火便小吼,暗一暗,再亮一亮,又暗一暗。柴又一塌,醒悟了,緩緩壓上幾枝,有青煙鑽出來,卻又叭的一聲,不知哪裏在爆。”

字短但有力、有節奏,夠深刻,去掉任何一個字甚至一個符號,都無法呈現那種火苗在眼前忽明忽暗的美感。

而阿城又不僅僅講這些,他還講人,講人生的哲理。

就像是把油全撇開隻留下一汪清水的人,說的通透,說的深刻,不造作。

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人,做人不可八麵玲瓏,要六麵玲瓏,還有兩麵是刺。

書應該是越看越少。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話,讀的書一定少。
初讀阿城,會覺得很親近,因為講的都源於生活;再讀阿城,會覺得很敬佩,因為故事背後,高於生活。

 
04
 阿城就像一塊拚圖,能補全無趣生活的缺口 

有些故事,讀完以後,我們總想說明,其中的教訓是什麽。而真正好的書,它的一切教訓和領悟,都已經包含在裏麵了。

可以說,閱讀阿城,就像拚好了你生命中最缺少的那塊拚圖,讓你的思維變得完整,眼界變得開闊,人生也變得大不相同。

因此王朔才說:“若非要追星,我隻追阿城”。

讀阿城的文章,就仿佛他就坐在麵前清談,遊刃有餘,氣度非凡。你知道它一定還有許多法寶,但他慢悠悠說著,通透、自如、輕快。

像一壺好茶,一杯好酒,仔細一品,元氣淋漓。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