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周國平憶郭世英:他是影響我一生的人

(2020-04-29 16:08:35) 下一個

  學者簡曆

周國平,1945年出生於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本科。1968年畢業後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1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學係讀研。哲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

原題

他是影響我一生的人
 

作者:周國平

選自作者著《歲月與性情》
原編者按:

不敢相信,周國平已經七十五歲了。

在1980年代,周國平大概算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哲學家之一了,他那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是1980年代大學生爭相傳閱的名作,幾被奉為經典。到了1990年代,他和妻子雨兒纏綿悱惻的愛情,他在失去女兒後的泣血之作《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又讓多少讀者潸然淚下。

而如今,當年捧讀周國平的那些文藝青年,都已邁入中年,周國平也老了。

最近,周國平回首時代風潮,細說人情冷暖的私家回憶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精裝新版麵市。他說:

本文節選自《歲月與性情》,記述了周國平在北京大學求學時期與同班同學郭世英的交往經曆。1968年,年僅26歲的郭世英不堪刑訊逼供自殺身亡,他與在前一年同樣選擇自殺的弟弟郭民英,成為父親郭沫若晚年最大的哀痛。

以下為正文:

1962年9月的一天,一趟列車從上海出發開往北京。車廂裏擁擠悶熱,列車又開開停停,使得人們很不耐煩,經常有人唉聲歎氣。然而,坐在靠窗座位上的一個少年始終很平靜,一張未脫稚氣的臉,麵容有些消瘦,臉色有些蒼白,戴著一副650度的眼鏡。正是在這個少年身上藏著今天的我的全部密碼。我不知道未來將是怎樣的,但卻意識到這次遠行是一個轉折點,童年歲月已經永遠留在我的身後。

1960年代北京街頭

到達學校後,新生被各係的老生領走,送往指定的宿舍。哲學係的宿舍在38樓,我的寢室是120室。四張雙層床,四張簡陋的書桌,住八個人,擠得滿滿的。到校當天,有消息靈通的同學對我說,郭沫若的兒子在我們班。北大是高幹子女雲集的學校,這沒有什麽。見到郭世英是在兩天後,各班分組討論係副主任的入學教育報告。人們擠挨著坐在寢室裏,一個接一個發言。郭世英也發言了。

郭世英

他坐在雙層床的下鋪,微低著頭,長發下垂,眼睛凝視著地麵。聲音深沉而悅耳,話音很低,有時幾乎聽不清,仿佛不是在發言,而是一邊思考一邊自語。他說的大意是,從高三開始,他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讀了許多書。哲學的宗旨是追求真理。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檢驗,對馬克思主義也應如此。

當時我並不真正理解他的話,我相信別人更是如此。在座的人中還沒有人想到要自己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因而對他的問題和苦惱都是隔膜的。然而,正因為如此,我格外鮮明地感覺到,眼前的這個人屬於一種我未嚐見過的人的類型,其特征是對於思想的認真和誠實,既不願盲從,也不願自欺欺人。這是一個真誠的人,一個精神性的人。

 

郭世英

他的外表非常帥,身高一米七八的個兒,體格勻稱結實,一張輪廓分明極具個性的臉,很像一張照片中的青年馬雅可夫斯基,經常穿一件中式對襟布褂,風度既樸素又與眾不同。當然,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精神素質,除了思想上的真誠之外,他又是一個極善良的人,對朋友一片赤忱,熱情奔放,並且富有幽默感,頑皮而善於說俏皮話。

後來通過交談,我知道了世英的大致經曆。他中學上的是北京有名的幹部子女學校一零一中學。在學校裏,他一直是三好學生、模範共青團員,被譽為高幹子弟的表率。同級不同班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張東蓀的孫子張鶴慈,另一個是將門之子孫經武,因為思想反動受批判,而世英扮演的是批判會上主將的角色。到快畢業時,他開始反省自己,進而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從此與這兩人有了密切來往。離開一零一中後,他進外交學院上學,因為思想問題而不能在這所政治性很強的學校繼續讀下去,休學一段時間,然後轉學到了北大。

郭沫若於立群與他們的孩子們

      當時,全國大專院校哲學公共課的統一教材是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它同時也是我們哲學係的主要教材。區別隻在於,我們必須在這本書上花費多得多的時間,除了書上的內容外,還得聽取教員搜集來的對它們的煩瑣的詮釋。學習哲學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價值僅是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與反動階級世界觀進行鬥爭。很顯然,由這個途徑不但不能走進哲學中去,而且不能對哲學是什麽獲得一個概念。

北大雖然開了西方哲學史課程,但是一則教科書貫徹階級觀點,內容簡單片麵,二則課程沒有學完,因參加四清而中止了。不過,我還是讀了幾本原著,有休謨、馬赫、羅素等,並且邊讀邊記錄我的理解和思考。

1961年,郭世英(右二)與父親郭沫若、母親於立群及兄弟姐妹

當時有少量西方現代派作品被翻譯過來,用內部發行的方式出版,一定級別的幹部才有資格買,世英常常帶到學校裏來。我也蹭讀了幾本,記得其中有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荒誕派劇本《等待戈多》《椅子》。愛倫堡也是世英喜歡的作家,由於被視為修正主義者,其後期作品也是內部發行的,世英當時已讀了《人 . 歲月 . 生活》。在同一時段,世英還迷上了尼采,經常對我談起,不過我在他的案頭隻看見一本蕭贛譯的《劄拉斯圖拉如是說》,因為用的是文言文,我翻了一下,沒有讀下去。

1963年內部發行的《麥田裏的守望者》

有一回,他拿給我一本內部資料,上麵有薩特的文章,建議我讀一下,我因此知道了存在主義。大約是受孫經武的影響,在尼采之後,他又醉心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我曾向他借這本書,他沒有答應,笑著說:“你也想讀?早一點了吧!”通過自己閱讀,也通過世英的談論,我對現代西方文學和哲學有了零星模糊的了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這已經很不容易,那些東西都被判為反動,一般學生根本接觸不到,如果沒有世英,我也接觸不到。

我是抱著做學問的理想進北大的,進來後發現,北大並不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迎接我的是教條的課程和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不過,在世英影響下,我的初衷已經悄悄發生了改變。學問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本身高於學問,做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比做一個學問家更有意義。

世英經常說,生活的意義在於內心的充實。這句話也成了我的座右銘。他自身就是我的一個榜樣,雖然在同學們眼中,他是一個走入了歧途的人,但我相信他比我所見過的任何人都活得真實。他本是一個孩子般赤誠的人,隻因對於精神事物過於執著,才常常陷入痛苦之中。我心想,我寧願像他那樣痛苦,也不願像別人那樣滿足,因為他的痛苦其實是充實,別人的滿足其實是空虛。

周國平與郭世英

有天午睡時,我聽見他在窗外叫我,便翻窗出去。他旁邊站著張鶴慈,他們想去喝酒,但沒有錢了,向我借錢,還要用一下我的學生證去舊書店賣書。他們三人經常去飯店喝酒,在半醉中寫作。

在當時的環境中,他們三人是不折不扣的另類。他們的行為,一半是對現實的反叛,一半是對西方藝術家的模仿,我估計主要是在模仿《人 · 歲月 · 生活》所描寫的洛東達酒吧裏的榜樣。使我越來越擔心的是,世英的情緒這樣放任下去,與現行製度的衝突日趨激烈,不知會走向一個怎樣悲慘的結局。

郭世英

我在北大一共生活了六年,其中,上學僅兩年,農村四清兩年,文化革命又兩年。在這六年中,我與世英有兩段密切的交往,一是大學一年級,另一是1966年直到他去世。當我回顧我的北大歲月時,與世英的交往無疑是其中最難忘也最重要的篇章。我完全有理由說,我從這一交往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哲學係全部課程所學更多,當然也更本質。如果沒有世英,我相信我仍能憑借悟性走上後來的路,不過這條路上的風景會遜色得多。

對於我來說,在一定的意義上,郭世英就意味著我的大學時代,而文革就意味著郭世英之死。

相關閱讀

郭沫若之子郭世英在北京農大墜亡
李輝:晚年郭沫若,太陽下的蠟燭
郭沫若文革遺事與他留下的幾首詩詞
張郎郎:老媽到監獄來看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林海平兔 回複 悄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