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論壇裏有網友在討論戲劇改革的問題。我對這方麵研究不多,隻是有點個人的看法。
中國傳統戲劇是個瑰寶。它從民間小調來,經過提高,發展,又回饋到民眾中去。肩負著傳播各地傳統文化,講述曆史,教育等許多功能。比較現在的那些快餐文化要厚重得多。
京劇和其它傳統戲劇一樣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無論哪個劇種,人們如果有機會能聽到幾十年乃至百多年前的錄音,唱片。都會發現和現在不一樣,不怎麽合乎現代人的胃口,除非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老戲迷之外,幾乎沒有人能耐心地聽上幾分鍾。
伴奏的樂器也是在不斷發展,隨著不斷地有新的樂器品種加入,彌補了原先的不足之處,音響效果越來越好。
試想如果現在的京劇演員還是帶了一個琴師到處跑江湖,能有多少觀眾。
戲劇的發展應該說得益於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出現了收音機以後,他們傳播得很快,戲迷也越來越多。5,60年代以前,戲迷們從收音機裏聽到自己喜歡的戲以後,還會出現買票去現場看的衝動。就像現在年輕的追星族會追到演唱會去追星一樣。看完戲以後也會像現在的追星族一樣等在後門等演員出來一睹芳容。
以上海的越劇為例:在上海越劇是一個可以與京劇比肩的大劇種。它的發展才一百年左右。從一個在浙江農村走家竄戶唱小曲的江湖班子,發展成名譽全國的劇種經曆了不到幾十年的時間。它的快速發展就是得益於不斷地改革,首先是從男子演唱發展到了女子演出。男子班屢次進上海都未能站住腳,改為女子越劇後很快在上海站住了腳。
越劇大師袁雪芬,人們可能對她不太熟悉,但是舞台姐妹這個電影許多人是知道的,裏麵那個正麵形象竺春花,就是以她為藍本。袁雪芬把京劇的音樂引入越劇,把話劇的劇本創作引入越劇的創作(原先越劇都是靠老人口傳,藝人背誦)。後來其它越劇老演員紛紛把別的劇種如滬劇,淮劇等唱腔加進越劇。一個如此年輕的劇種才能擁有了如此強大的活力。
現如今各大劇種似乎都陷入了危機的局麵,越劇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沒有那麽大把的時間可以在家裏觀看整部戲劇。更談不上去戲院看戲。使得戲劇在社會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狀態。
怎麽辦?靠行政力量是不行的。戲劇必須與時俱進,要跟上社會的節奏。所以戲劇必須不斷創新,不斷改革。要了解觀眾,聽眾的興趣所在,在大浪淘沙中能生存下來的才會有可能進一步發展。聽其自然隻能不可避免地導致衰敗,甚至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