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有時間再寫篇大文章。
1)存在大量異物同名現象。據十多年前的一篇學術論文,21%的常用草藥可能是來自不同種屬的植物。也有同物異名現象。藥典和地方標準常常是不一樣的。《本草綱目》上明確指出橘紅是是橘子的去白絡的外皮,並且指出橘皮和柚子皮的性質相反,一溫一涼,不可混用,但現在的一些說法卻是橘皮或柚子皮。不久前教練貼的內蒙黃芪枝葉的圖片和一般意義上的黃芪完全不同,幾年前還有一位說的瓜蔞和一般意義的瓜蔞完全是兩回事。《本草綱目》說的板藍根和現在的主流板藍根是兩種完全不同植物的根。
2)對許多草藥以及有藥性的食物的溫涼寒熱甘苦等,不同醫書和大夫以及所謂科普文章的說法互相矛盾。
3)為什麽會這樣?可能的原因:A)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說法概念不統一。B)中醫的流派不同。C)在實踐中發現有些替代植物的療效更好(板藍根大概是這樣)。D)資源不足,用其他植物替代。E)中醫強調靈活靈性信手拈來,無成規可言。F)(完全不信中醫的人的觀點)這些草藥本來都是心理作用,換成別的也沒什麽區別。G)隨著時代的推移和植物的人工培育,藥性已經改變。H)中國傳統的植物分類就是和西方不一樣,中醫是建立在這種傳統的分類而不是西方的拉丁文植物分類的基礎上。
4)有人說以最新的藥典為準,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研究文章和實驗的證明,就規定某種草藥應該是A不是B,誰能信服?誰知道下一本藥典又是什麽樣子?
5)如果中國真正重視中醫的話需要做係統的、曆史經典與實踐結合的大量中草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