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醫的人有一個大殺器:中醫有效的例子雖然俯拾皆是,但是不能推廣,中醫的方法不能量化。因此,中醫不科學。中醫應該被取代。
這其實不是中醫的問題,而是西醫的問題。
西醫的方法與目標完全一致:量化,可重複。
這種方法對西醫來說也不錯,對科學來說也不錯,但用這個原則來攻擊中醫,就大錯而特錯了。
因為,量化,可重複的前提必須是同症同因-----一樣的症狀,一樣的病因。比如船員的壞血病,一搞就明白,全是缺維生素。
但問題是,現實中的病很複雜,同症不同因的情況非常普遍。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方法,一個處方(不論中醫西醫)可能對某種病因有效,但對其他病因無效。比如,假設有四個病人,代表四種病因,四種環境因素,四種心理因素,四種遺傳因素,某方法或者處方治愈了其中的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統計方法,要求可重複可量化,那麽這種用效的方法或者處方隻能被歸為偶然而不被承認。
這是治療方法的問題還是評估方法、統計方法的問題?
用這種方式來評估治療方法有好處,就是可以篩選出對人群有效的方法,比如抗生素。壞處呢?就是會忽略甚至扼殺對少數人有效的方法。
這就是西醫的方法的特點。因為它要求有統計意義,而統計意義很難把不同個體的具體的變量都考慮到。甚至它必需犧牲個體的獨特性。這就是為什麽西藥常常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的原因。因為人是活的,變量太多,個體差異太大。西醫的科學化的統計評估方式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
可笑的是,有些人不認為西醫方法論上的先天缺陷是缺陷,反而用這種方法來指責強調個體差異的中醫。量化啦,重複啦,如果是物理學化學當然沒有太大問題,可惜,人體病理比物理化學複雜得多。統計方法可用,應用,但是不能這麽簡單粗暴的用。
中醫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與治病原理完全不同。隻從原則上,概括地講差異,就是中醫是個體化的。這一點,也是西醫發展的方向。
本文隻說否定中醫者的盲點,不涉及中西醫高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