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居家修佛的姥姥一起住,每天早晚也跟著禪坐。先淨身(如廁、洗涮)、禮佛。雙盤,誦經(每天不一樣,俺跟著學舌,不知道啥意思),然後靜悟(俺沒啥感覺,常常坐著來個回龍覺)。
八歲那年,姥姥走了。老人家生前給我找了個前朝秀才當儒學師父,接受古文化啟蒙教育,加上儒家靜坐。儒家的靜坐,無需雙盤,直腰並腿坐在木椅上雙手搭在大腿上,叫“正襟危坐”。在靜坐前,要複誦先人金句,靜坐時反思,集中精神想明白先人說的啥意義,不能胡思亂想,更不能亂動。那時候小,沒啥經曆,那能體悟聖心,常常想著想著就想過去了。養成了一門絕技,坐睡。
十三歲起,當了中醫學徒,練起了醫家的養生功。入門級隻強調“靜”、“鬆”二字,姿勢不限,立,坐、躺都行。隻要做到心靜(無思),體鬆即可,感悟到“氣”的存在。有過禪坐、靜坐的底子,很快便過了這一關。第二階要求高了,把“氣”聚起來,存起來,養出“丹田”。用大約半年過關。第三階更難,按口決、心法“尋”經運“氣”。要自己體會“經”在哪,走向,怎麽把“氣”運過去。這個是我那師門的絕技,非親傳不授。也是診治的基礎,一搭脈便可知全身狀態。可惜,俺太頑皮,跳水觸石,傷了頂門,沒練成“神”功。
在當學徒時,遇上小時候(大約五歲,剛記事)給我摸過骨的老道,跟著學了道家的打坐。要求雙盤,單、散亦可。坐在地上或用植物做的墊子。強調脊直,會會相應(百會與會陰在一垂線上)、五心朝陽。入門階段要求“空”,啥都不想,跟“白癡”似的。第二階段,要求“觀”,比如觀呼吸啥的……就此打住。
也曾試過西方的冥想,腦子裏一團糟,直接睡過去。
簡而言之,坐,不僅僅是“坐”,都是有儀式、口決、心法、傳承的。最好有個引導人,別自己瞎搞,更別信“真氣自來”那一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