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圖片來自WSJ2025.04.04 的文章“A Market-Rattling Attempt to Make the American Economy Trump Always Wanted”
我理解為什麽特朗普政府想要使用關稅——他希望工作崗位回流美國。其邏輯是這樣的:通過征收關稅,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將變得更貴,如果國內有替代品,消費者就會選擇購買本國產品,從而促進國內就業。
然而,這背後有太多假設可能並不符合現實。他的政策也缺乏戰略性。他或他的團隊是否想清楚了,究竟想扶持哪些產業?他希望支持哪些關鍵領域?也許可以是可再生能源(啊,對他來說當然不是),芯片製造,或者電動汽車製造(啊,他可是“鑽井寶貝”那一派的)。他真的想把服裝或鞋類製造業帶回來嗎?這些行業可能會帶來汙染,而美國製造業在這些領域幾乎沒有競爭力。
他幾乎不加區分地征收關稅,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加重消費者的負擔。消費者將變得更加謹慎,從而減少消費。企業看到消費放緩,也會收縮招聘。人們更難找到工作,因此消費意願進一步下降。如此一來,經濟就陷入了衰退。
與此同時,製造業工作真的回到了美國嗎?並沒有,因為政府並沒有采取足夠措施讓美國具備競爭力。政府有沒有在提升美國勞動力的技能方麵做出努力?特朗普是否曾表示,這個國家需要通過加強STEM教育來變得更強?他是否做過任何努力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具競爭力?事實上,如果沒有移民,美國的競爭力將更加堪憂。
這個國家的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於其法治、高效的金融係統,以及法律體係的可預測性。如今,即便這一優勢也在被這個政府所動搖。
當這個政府推行保護主義政策的同時,其他經濟體很可能會尋求新的貿易合作關係。這隻會讓美國變得更不具競爭力,完全違背了征收關稅的初衷。通常來說,關稅或其他保護性措施是為了暫時保護那些麵臨激烈國際競爭的產業。但不幸的是,這並不是本屆政府的做法。
不加區分的征稅隻會激怒其他國家。他們很可能也會對美國出口商品征收關稅。政府是否考慮過這對美國出口行業的影響?
盡管美國有貿易赤字,那些有貿易順差的國家通常會用這些盈餘購買美國國債。也就是說,美國人享受全球競爭帶來的低價商品的同時,美國政府和消費者也能以較低的利率借到錢,因為美國國債有持續的需求。
一旦打破了自由貿易體係,不僅商品價格會上漲,導致通脹並增加消費者負擔,借貸成本也將上升。因此,房價可能會承壓。而企業估值也將受到影響,比如蘋果公司,其產品依賴於全球供應鏈。如果政府想要征收關稅,為什麽不先在美國建設一些基礎設施?現在iPhone變貴了,但又沒有美國製造的替代品可買。這隻是在抬高價格,並不能帶回工作崗位。這樣的政策有什麽意義?
這個政府的政策推出方式之混亂,令人驚訝又失望。這位總統似乎什麽都要親自管,而不是讓專業人士做他們擅長的事。他身邊的人都要迎合他,而不是他信任團隊、分權管理。他不容許任何挑戰。那麽,這樣能製定出什麽良好的政策嗎?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些政策自己暴露結果。人們最終會看到這些政策的後果。(2016-2020他第一任期減稅時,公司們不是用減稅的錢回購股票,而不是投資擴張嗎?)既然人民選了他,那他的政策就得落地執行,讓大家看清楚後果。
他現在的稅收政策呢?在國內,他努力削減聯邦支出,是為了實現減稅。較低的稅率本應對企業有利。但如果經濟環境是i)大規模削減聯邦工作崗位,ii)在現在這個關稅政策導致的股市價值劇跌帶來的財富效應(抓緊口袋不消費),價格上漲,那經濟就很可能陷入衰退。那樣的話,即便稅率降低,對企業擴張也不會起什麽積極作用。這一切看起來都是沒有經過充分考慮的。他隻是一個接一個地推進政策,總是站在聚光燈下。
這種混亂的政策方式將讓美國不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而一個國家真正的衰退,不是靠這種政策就能挽救的,反而加速了這個偉大國家吸引力的流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這個國家需要做的是培養更多工程師,就像馬斯克那樣。讓企業多樣化供應鏈。如果確有經濟優勢,就把製造業帶回來;如果沒有,這個國家就應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事。我們輸出好電影、好遊戲、好創意——這種創意源於自由的土壤,這或許才是這個偉大國家真正的競爭力。
提筆寫下一點淺見感想,文字也粗糙。歡迎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