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歎
(先秦諸子學習筆記之十)
“望洋興歎”是常用的漢語成語,看了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才知道自己之前對此成語理解存在某種誤解。以為“望洋”就是望著海洋,歎其浩渺無際。不知道“望洋”為連綿形容詞,抬頭向上看的樣子,義寓聲內,不可扣字解釋。所以“望洋”被允許作“望陽”或者“望羊”。望也不是望觀,隻是以音求之,可當“惘”也。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視不可,亦與海洋無涉。
這個典故出自《莊子·秋水》。原文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嚐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裏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秋天時節,千百條河川奔入黃河,大水浩瀚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都不辨牛馬的外形。於是乎,河伯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裏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這時河伯才改變了神態,茫然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話說,隻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還以為我黃河是天下第一呢!那樣,豈不是會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了。”
現在國人有錢,出國遊已是稀鬆平常事。這在毛時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得感謝改革開放呀。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不少人回來的感歎卻與黃河的河伯正好相反。網上稍做瀏覽,便摘抄了以下幾段。剛從泰國回來的一位朋友說,我覺得泰國落後我們不止100年;一位去玩了一個半月歐洲的朋友:感覺好多地方完全是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狀態,槽點簡直多到說不完,現在她終於能體會組裏好多留學的妹子說德村,法村的原因了,真的是村啊;去了美國的一位朋友:外加槍支泛濫,竟然還得到憲法保護。美其名曰民主自由,實則窮途末路。去了印度吐槽“阿三”的更多 :公共交通落後中國十年,基礎設施建設落後中國二十年,公共衛生觀念落後中國三十年。N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去台灣而沒去阿裏山,我以為是時間不允許。不料,她說阿裏山有什麽好去的,比起咱們的黃山差遠了。。。其實,我們離開家鄉去外麵旅遊,目的不就是要看不同的世界嗎?都一樣了,你還願意花那個冤枉錢嗎?再說,你說的落後,人家說不定還引以為豪呢。比如城市交通的不便利,可能是人家為了保護古物甚至舊建築,或是人家不能強拆,為了保護個人財產神聖的不可侵犯。
中國的成語通常出自典故,寓意深刻。 “望洋興歎”除了在偉大的事物麵前感歎自己的渺小外,也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再引伸下去是在告戒我們不能坐井觀天、夜郎自大。做人既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您說呢?
二零一九年六月九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