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印度人話題無關。就是感覺華人在美國的整個環境和職場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永遠要處於努力的狀態。
作為少數族裔 (非白人), 很容易沒有存在感。
人除了本身能力之外,最能顯示存在感的事情就是: 說話 ,也就是表達。
記得剛來美國時候碰到一個陪老公來美短期培訓的,30 多歲來自西部一個女子。她當時堅決回國。我挺喜歡她的性格。她說:“在任何地方,嘴最重要。說話不利索在哪裏都吃不開。” 她這個話我當時還沒覺得怎麽樣,後來發現她說的就是表達能力。
美國人裏也是能說能呼悠的領導默默幹活的大多數。站在台上那超強的氣場不就是靠說話嗎。
先說非工作場合。比如你去教會(美國教會),或者任何一個群體,你不表現,人家很容易忽視你。而表現很多時候靠的是三分實力七分表達。在任何場合,要多發言。你隻有發言別人才了解你。
在工作場合其實比任何其他場合都容易有存在感。因為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價值。雇主和同事對你都需要。所以國人都懂得努力工作來展示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還是那句話: 要發言。任何可以發言的場合都要出聲。
前幾天培訓,平時我是特別不愛發言的,但那天忽然意識到我必須發言。
這個大部門存在的問題之一是:經理級別的人開會探討問題和舉措,從來不和基層員工溝通。我這個組頭的風格就是永遠和上級溝通,對下級保密,封鎖信息。經理們經常在開會時談論手下, 有時會扭曲一些事實 (關於職工的工作情況)。我這個組頭很多時候為了保全自己經常會直接把錯誤推到底下員工身上(我通過別的渠道知道的)。她這麽做其實並不高明,但這是題外話。但很多時候,作為基層員工,可能真的背黑鍋都不知道,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基於這種辦公室文化,我發現如果有機會能在所有經理在場的場合談論一些工作細節,無論是以探討或分享的名義,都一定要抓住。本來平時就沒有發言權,而開大會是唯一能夠公開表達自己的場合(當然如何發言也是技巧)你隻有發聲別人才能盡量從你的角度看問題。另外發聲也是一種態度,表示出你的積極。對工作積極熱心不是光做,也要說。
還有各種什麽CPE 培訓之類的,大家都多少要發言( 就像在商學院時候。你不發言在別人看來不是謙虛,低調,是沒觀點的表現。或者很消極, 不喜歡參與。)。
作為結果,多發言的人人氣就旺。至少你會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越發言,越發現發言的諸多好處。不光是給自己做MARKETING 宣傳,同時確實在發言的同時自己的頭腦也更清楚,更有參與感,更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