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次開會前先與她通氣,捋一遍你的報告,然後發個總結,附件頭兒。如果她上次提問出於好心,自然會幫你準備。如果出於惡意,有記錄在案。
2. 與她準備完了之後,再與頭兒捋一遍,著重說明是她認可後的版本。
3. 在與同事和頭兒談話時,強調在會議上一個小組的人應該統一口徑槍口對外。你明白她提問是幫你,但認為這些問題由報告人來提出和解決,更利於小組形象。你新手肯定有考慮不周之處,所以這次報告前發揮團隊精神,請他們幫你把報告準備的好上加好。這種說法即建立了你積極改進的形象,又指出她的做法可能對小組聲譽的影響,一箭雙雕。
題外的話:
1. 從帖中看,這位同事做事很認真。她的項目由你來接,如果你做的與她期待的不同,而且在會議上說的不明白,她自然會提問題。知道答案的問題,是委婉地向其他部門解釋項目。碰一個較真的,明著說你做的不對,豈不是更丟麵子。
2. 說話聽音,頭兒說 “make sure I know how this number came from” 是“有什麽”。一個人連自己的數據從哪兒來的都不清楚,那他的數據說服力不大。如果是老手,聲譽在外,聽眾對他的數據不會質疑,說了就信了。但新人沒有建立起威信之前,一定要滴水不漏地準備好回答別人的問題。
頭兒對你們二人之間的互動,很多是由你們自己說的來理解。你對她有意見,卻在頭兒那兒說了她的一堆好話,目的是什麽。 相信你的動機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則是口是心非地誤導。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是過些日子來職壇問:有一個惡同事欺負你,但老板支持她怎麽辦。
3. 如果不是升職,在公司的年頭,說明不了誰比誰好。她對自己的頭銜如何寫,與你無關。而且你以為頭兒不知道?別給他出難題了。說別人不好,不如說自己的好。
題外題外的話:
中美文化的不同處之一是有關問問題,中國文化講究“苦讀”,把提問看成檢驗一個人智商的標準,問題和智商成反比。而美國職場上不要怕問問題,尤其是項目剛上手時,問的越多,自己的思路越開闊,事情做的越好,以後問的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