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同意樓下兔子所說,中國人和印度人(或第一代移民,女人,沒有背景的人),做到同一個位置,要比同級的美國人(或本土“富二代”男人)的技術,學曆等各方麵要強的多。然而,這個“強”大多數是用玩命做事拚出來的。與這樣的人共事,員工的努力程度很難被欣賞。“我一天幹13個小時,你幹10個小時有什麽了不起的。”
老板不是老師,能夠在技術上欣賞自己的老板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即使是老師,也有懂得不如學生多的時候。否則學校就變成了武大郎的燒餅店,一代不如一代。記得念書時,念到了我做的課題,導師總要“瞎叨叨“的地步,某日和係主任聊天時發牢騷,他看著我說,你該畢業了。
做技術的人,一天八小時都在做技術,而老板能有一個小時接觸技術就不錯了(每天幹13個小時的老板例外)。遲遲早早有一天員工要在技術上超過老板。職場沒有畢業一說,即使跳了槽找到一個伯樂,時間長了仍然有技術上超過老板的那一天。所以與其被動的求欣賞不如主動溝通,做為有經驗的員工,讓老板明白自己的重要性是職場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
移民的優勢,不僅僅是吃的好,住的好,喘的氣好。移民的優勢在於有一個“從頭開始”的機會。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群體文化,需要大眾服從於領袖,所以當了官兒的人,宣揚高情商等於低智商,省得人們想的太多不好管理。這種文化造成了以低情商為榮,殊不知情商也是智商的組成之一。而美國文化是個體文化,人人對自己負責,包括提高自己的情商。做為第一代移民,正好借機顛覆傳統觀念,正大光明地提高自己的情商。而提高情商的第一步,便是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