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人 - 也說說職場經曆的另一麵
隔壁貼說職場上的印度人,很多人指責中國人不幫自己人,我想說事情有很多麵,也聊聊這一年的職場經曆吧
我們公司算傳統行業,規模很大,早年我加入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大陸華人也沒印度人,有一些香港人。公司裏中層以上基本上全白人。後來在公司不同部門遇到零散幾個中國人,大家自然十分親切,於是經常會一起吃飯,後來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從最開始7,8個人發展到7,80人。這個群建立後對大家幫助特別大,因為我們公司奇怪的文化,部門和部門之間打交道需要很多networking, 比如你認識對方部門人的話,有些事情很快就解決了,如果走正常渠道,估計發出去的東西都是石沉大海。有了這個群,大家多了很多人脈關係。
當時的情況是,這些人看似分散,但是基本上每個部門都有國人,其實團結起來對整個業務的幫助很大;其次,很多人呆了幾年,對與個人相關的公司政策一無所知,比如升職加薪,還有工作中遇到的一些職場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第三是我當時算是跟上層接觸機會比較多,了解到公司在未來可能會有大的結構性變動,所以希望大家可以提前有時準備。於是種種原因下,有幾個誌願者開始出謀劃策,希望能像印度人學習,讓大家不僅是在群裏聊天分享資訊,而且能更團結,工作上一起發展。可以想象,我們這幾個誌願者,都是中層管理,我們在一起花了很多時間,考慮組織一些活動,有戶外的家庭聚會,也有定期的職場分享,尤其是我們幾個算是過來人吧,看到很多新人走當年的彎路,就想幫幫。我們還做了一個調查,想最大程度地了解大部分人的想法,把活動做好。說實在的,對於我們這幾個人來講做到中級已經到頭了,職業上沒有更大的野心了,內心裏就是覺得想讓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幫助,尤其看到很多中國人業務踏實但都是做最幸苦的活兒,遇到人事問題不知道怎麽解決,就想幫幫。可是最後這件事是怎樣的呢?我們在群裏跟大家作了詳細的解釋,鼓勵大家參與投票調查,結果大概50人的群(當時隻有50人左右),我們各種鼓勵,隻反饋回來20多份,而且我們聽到背後有人說,他們幾個想幹啥?這樣的反應讓我們真是傷心。這件事之後每每看到國人關於印度人的貼,我們都是無奈的歎息。國人的不抱團是文化上的,骨子裏,明明我們看到了明日的危險,隻要今日沒有落到他頭上,他是覺得和他不相關的。你喊也沒用。
再說招聘,我們幾個隻要有招聘機會,能找中國人就招中國人,可是,說真的,滿意嗎?幹活是不錯,但公司活動吃飯啥的都不參與
說到介紹工作這件事情,印度人都是要拿出自己一個月工資作為介紹人回報的,這種行規其實極大激勵了他們相互refer。中國人呢,說實話,以我的經曆,介紹了近10個人進公司,2個人請我吃過飯,其他人見了口頭表示一下感謝,以後見麵連招呼都懶的跟我打的。說實話很心寒。我自己來講以後不熟的是肯定不樂意再refer了。我還聽過,被別人介紹進公司的,知道原來公司有refer award,還要介紹人請客的。也有想要跟介紹人平分這個獎金的。因為行業形勢不好,公司已經停了refer bonus, 我介紹都沒有拿到一分bonus, 全靠著國人幫國人的思想。中國人,知識分子,臉皮薄,清高,不ambitious,在公司裏就是這樣的。我們有個中國人是director,這個級別很稀有了,不怎麽和其他中國人打交道,好像避嫌一樣,其實人是很聰明很好的,和高層交流也很得體,過了幾年,手下沒有人,權利架空,掛個名而已。我介紹朋友實習了1年 pay是34/H ,最近轉正了。在我介紹之前 她是要去NPO Unpaid intern的,一句話感謝沒有。用國內話說就是“會來事兒”,這邊refer確實挺冷漠的,國內類似這種事請人幫忙,都是連著介紹人帶著幫忙的人一起請吃飯,或是別的方麵補償,不過看這邊討論每每都鄙視國內這種做法,可想見這群人在美國這種情商,回國更不用混了…不是我歧視啊,但是真心好些家境好,讀商科很難留的都回國了,留美國的很多都都是靠自己勤奮讀書走技術路留下的。有些原生家庭就沒有這些熏陶,孩子要能自己悟出來再改變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