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spin講的是接受恩惠的心態,你說的是不要有施恩的心態,一個講受,一個講施,講的不是一回事。你講的道理也沒錯,但我不喜歡這種把事情都對立起來的看法,自私和無私,利益和關係,施和受,這些都不是對立的事物,Easy.spin很多時候講的是怎樣用更正麵的心態去對待存在的人和事,並不是否定這些人事的存在。
1。利益和關係
追求建立關係,特別是建立共同利益上的長期關係,是很正麵的事。私人生活中多建立這種關係,就是多交朋友,工作中就是多一些合作夥伴。 所以不要一說到這些詞就好像很負麵一樣。 如果在一個攝影愛好者的聚會上,我對你說:“你的攝影作品很漂亮,我也正在學習,很希望能和你做朋友,也可以從你這裏學一兩招。”你聽了會覺得被冒犯嗎?盡管我交友“目的不純”。在工作中就更不要說了,工作中很重要一項是了解發現不同個人或團隊的利益,上司,手下,客戶,合作的平級同事,每個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怎樣在執行計劃中能平衡調解各方利益,最後一起合作完成工作,通常是工作中最難的部分。所以利益關係什麽的都是很好很重要的東西。
2。 自私和無私
人本來就是自私的,但自私的人也會做無私的事,人本來就是綜合矛盾體,並不是黑是黑,白是白那麽清楚的。 兩年前旅行的時候碰到一對美國夫妻和四個已成年的孩子一起度假,四個孩子都是從海外收養的孤兒,他們每隔兩三年收養一個,16歲成年後帶他們回原來的地方尋找親生父母,大部分找不到了。四個孩子最小的都29歲了,四個人相貌,性格,工作完全不同,但都溫和有禮,樂於助人。不管這對夫妻有什麽“自私”的動機,過去20多年對這些孩子的付出說是“無私”也不為過吧。另外,你提到幫助人總有動機的,可以是追求物質或精神上的回饋,所以是自私的。對我來說,如果一個人幫助別人,他就覺得自己精神上很滿足,所以他不斷地幫助別人,這樣的人就是非常無私的了。
3。施和受
Easy.spin並沒有談施恩,而你其實說的是施恩的心態。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不要有施恩的心態,佛教說“無我”,基督教說“謙卑”,都是教導別人要放下自我,“ego" 放下了,就不會有高高在上的施恩心態了。你的說法是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想,我幫助你也是有目的的,是互助的,所以也就不會有施恩的想法。殊途同歸,不是嗎?但反過來,接受別人幫助的時候,就不要去多想別人也是有自己的目的,而是多看看別人真實為我做的,懷著感激的心坦然接受。即使是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也不是所有利益都是50:50的。有一個導師幫助你,可能是為了你今後可以回報,所以是雙方互利的,但這個肯定不是50:50的,現在導師給予的肯定是比你能給予的多得多,少去想導師幫助你的目的,多感激導師給予的真實的幫助,坦然的接受,能力允許的時候,回報給導師,或把導師教你的傳承給你的學生。
最後,歪一下樓,昨天去看了"Argo",看完我就想,以後工作中有困難,就想想裏麵那個CIA的工作就什麽都沒問題了,還有比他那份工作更糟的嗎:需要冒生命危險,和陌生人合作,需要說服意見不同的陌生人組織起來為共同目的努力,工作成敗取決於這些陌生人的表現(不在你掌握之中),你老板在你都準備好的時候最後一份鍾改變主意,撤消對你的支持,你的工作內容和取得成就都要保密,沒人知道沒人分享。比起來,我的工作真的是好多了。電影很好看,2個小時飛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