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把自己從一個純粹的技術或專業人員轉變為一個管理人員,或者說經理,幾乎是每個從業人在其職業生涯的經曆中都會早晚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不可否認,有人願意畢生從事技術工作,做他 / 她最喜歡也最擅長事。但現實有時卻讓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的轉變。
自從接手“百年老店”這個工程部經理的位置後,有些朋友感到很吃驚,在大學作教授的好友馬修 · 派克(見 可以用來作為開始讀物的英文小說 – Steig Larsson 的“千年三部曲”)曾寫 Email 來問及此事。說到變化,我可能是那種最不該變的那一類。
我對英語和數學一直很有信心。當年高考時,英語總分隻有 30 分,那時同學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數理化上, 30 分的總分當然沒人花 100% 的時間,我竟然考了 20 多分。進了大學才知道,有人隻考了幾分。那時的大學把外語課分為三類:大學英語、 ABC 英語、還有日語。不過,那時的高考升學率也低,隻有 4~5% 左右。
我的數學一直很好,自認有點天賦。上高中時,學校作為東道主安排過一次地區數學競賽,那時可能受了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的影響,全國數學熱,也搞過幾次全國數學競賽。很多學校,包括我在的那個中學,都有自己的數學興趣小組,為數學競賽準備。我忙於高考,沒有參加任何興趣小組。學校安排畢業班參加數學競賽,一是可以作為一次模擬考試,二是可以為數學競賽製造點聲勢。競賽結果,我得了第六名,獎到一本“史豐收快速計算法”。
本科、碩士、博士一路下來一直是做算法設計這一個專業,隻是越做越細、越做越偏。中國以前的碩士論文,要求有一些“獨創性”的見解。所以到了“高科技先鋒”後,除了英語口語有障礙外,工作一下子就上手了。我的同事當知道我在工作之餘還做博士論文時,都很詫異。大老板羅斯有次開玩笑說,“做博士以後可以當教授麽,哎,你現在就可以當教授,我可以把你的高級工程師頭銜換成高級教授頭銜,怎麽樣?”我一笑了之。我們飄洋過海,背井離鄉,不是負笈求學來的麽?那時,博士是理想,工作是無奈,混口飯吃而已。(見 我的第一次麵試經曆)我根本不想因為找到了工作而打斷已經開始的學業。 至於當教授麽,對我來說也沒什麽稀奇,我在二十多歲時就在大學當副教授了。
我想有類似我這樣經曆的人,如果沒有外在的因素,很難想象會放棄做專職技術工作的。我在“高科技先鋒”工作了十幾年,隻有在最後的兩、三年裏才嚴肅地考慮過是否要把自己從一個純粹的工程師轉變為一個工程經理或技術顧問的問題。最後離開“高科技先鋒”而去了“百年老店”,想尋找一下這種轉變的機會,也是一個動機。
與那些有著十幾萬人的大公司一樣,“高科技先鋒”也分“技術階梯”與“管理階梯”。工程師在技術階梯上爬,頂頭好象是什麽“ Distinguished Fellow/Scientist ”之類。每個頭銜下還有級別等。這樣把技術階梯與管理階梯分開的好處是,工程師們不用嫉妒經理的位置,因為很多資深工程師的工資比他 / 她的經理要高。從另一方麵,公司也給工程師們提供了一個“事業增長路徑( career growth path )”,即,大家隻要好好幹,前途是光明的。
如果能永遠在這樣的構架下工作,直至退休,這簡直是太好了,為什麽不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呢?但常常是事與願違。這樣的構架,在公司效益好的時候,運作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並且有時讓人歡欣鼓舞。比如,我有一次提升,是通過公司的一個技術技術委員會而不是我的部門實施的。他們是以專利申請的數量來評估的,因為這對全公司的 patent portfolio 有貢獻。那時好像升遷的渠道也比較多。但當公司效益下滑時,技術階梯也就名存實亡了。
有人會想,“我不爬梯,老老實實幹我的技術。升遷慢就慢一點,不在乎。”我也有過這種想法,但有時也不那麽簡單。對我來說,有兩個難以接受的現實。一是事業的停滯感。盡管已過不惑之年,但還有 20 多年的職業生涯,難道就此一直在慢車道開上到退休?二是競爭的壓力。有人認為 40 歲後不合適編程了。這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有點兒殘酷的現實,尤其從生產率的角度來看。試想,一個 40 多歲的程序員比一個 20 多歲的程序員有多近 20 年的經驗。工資也高出一大截。但如果這兩個人都按照 SRS (軟件要求說明)編程,這個 40 多歲的程序員會很難展示他 / 她的收入的合理性,盡管他 / 她的編程可能會更好、更快。資深程序員在生產率上與年輕程序員競爭在很多情況下處於劣勢。資深程序員的絕對優勢是經驗,他 / 她能實現別人看來不可能的東西。但要發揮經驗優勢,就得要有相應的位子,不然,沒人聽。
當然,事情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年齡越大,編程越精。一位老前輩,越戰飛行員,後來去 MIT 讀的碩士,“高科技先鋒”的 Worldwide 工程經理,編程就很快。往往是小年輕們弄不了的東西,他回家晚上或周末給搞定。他手下的人,在行政上和技術上,都敬畏他。我們合作過一個高性能產品,他花了很多時間與我一起探討哪些撲朔迷離的算法。我照顧數學、算法,他搞定代碼、產品。年近 60 ,在那麽高的位子上,仍然那麽一絲不苟、孜孜以求。那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多年後與他在歐洲相逢,當我們回想起那段經曆,他開玩笑地對我說,“我的頭現在還在痛。( My brain still hurts. )”
除了年齡,競爭壓力還來自印度、中國、和東歐。他們拿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軟件項目。這種外來的競爭也加劇了內部的壓力。產品的標準化使得很多歐美公司失去了很多原有的“竅門( know-how )”杠杆優勢。
要實現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一個最重要想要求變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自己的優秀意見沒有被采納,而一個自以為是的混混來掌管一個項目。結果,這個項目要麽下馬,要麽重新采用你原先的想法讓項目進行下去。“別人砸鍋、你擦屁股”還能被看作是個好結果,弄不好,整個項目被取消,自己跟著倒黴。我在“高科技先鋒”和“百年老店”都遇到過這樣的事。自己的意見或想法沒被采納的原因,有些是技術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的。如果不作為管理者,就很難影響一些荒唐的決策,因為在決策時你沒有發言權。而要去推翻一個已定決策,作為一個工程師,那是極其困難的。
還有一點讓我想改變一下的原因是意識到自己已經變了許多。剛加入“高科技先鋒時”,由於英語能力的限製,自己主要埋頭在技術工作上,處在一種“能幹不能說”的狀態下。時間長了,一種善意的“成見”也就在公司的上上下下形成了,即,我是一個專業很強的人,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但多年在不同部門的工作,口語早已不是障礙。很多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在那組織、協調、管理。其實,很多人都是有與生俱來的管理能力的,簡單地說不就是與人打交道搞定一件事麽。如果不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很多事就變得比較難,人微言輕。有時就是這樣,隨著環境的變化以及時間的推移,自己已經改變了很多。但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成見很難消除。有時換換環境,可能會找到對自己更有利的機會。
歸納起來,以下幾點我們不得不考慮在一個適當的時候,改變一下自己:
1. 當自己的想法無法實施時
2. 當技術工作走到盡頭時
3. 當需要運用經驗優勢時
4. 當自己有信心掌管一個團隊並把它做大時
但怎樣改變,卻是因人而異。工程經理或其他管理位置並不見得適合於每個人,但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肯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子。有人就不想幹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這樣的人我就遇到過,這也很正常。我也見過拚命削尖了腦袋想做經理的工作但又做不好,一直受夾板氣的人。
其實,改變隻是一個選項,目的是為了工作更順利、生活更幸福。畢竟,工作不是生活。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