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北京兒童醫院哭聲一片 家長:日子總得過下去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專題頁麵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十麵霾伏”專題頁麵
2015年1月5日,北京,霧霾橙色預警。

突然的一場雪,讓低空的天氣看起來好了一點;如果不抬頭,似乎能騙過自己:這裏的霧霾沒有那麽重。



提到汙染,最讓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今天的兒童醫院,哭聲輕易蓋過了消毒水的味道。

呼吸科的門診前排起長長的隊伍,霧霾給流感高發期蒙上更加恐怖的色彩。



15點,地下一層的餐廳坐滿了人。桌上出現最多的食物是方便麵。簡單又熱乎,是多數人的最優選。林先生帶兒子來這裏連續吃了三天的泡麵。問起爸爸的職業,11歲的小寶驕傲地回答:“我爸爸是造飛機的”。

作為一名航空工程師,林先生的家庭收入算是比較高的。紮根北京十餘年,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他原本是滿足的,但愈演愈烈的霧霾打破了這一切。

“06年我在北京的時候,藍天白雲,經常帶著孩子出去玩;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野,我反而要把他鎖在家裏”,僅僅幾年,林先生想不到變化會這麽大,“外國治霧霾,都是幾十年的功夫,想想我是真害怕啊”。

盡管有著擔憂,身邊的朋友也有逃離的,他卻坦誠從沒考慮過離開北京。“我的老家在日照,原先是個環境多好的地方;現在建鋼廠、搞工業,一塌糊塗。到哪兒都躲不過去,不如留在這裏,畢竟是首都”。





16點,谘詢台前人來人往。窗口貼著通知,“今天的號已滿”。和明確的指示對應的,是旁邊人工窗口前排隊的人。很多家長仍然在問:“今天還能不能加個號”?

吳先生身材魁梧,懷裏抱著五個月大的女兒,在椅子上等待著拿檢查結果的愛人。他高中畢業就來了北京做物業,兢兢業業工作10幾年,成為中層領導。女兒的出生讓他驚喜,也讓他擔憂。

“我老家是石家莊的,在北京工作;以前沒重視過什麽健康問題,就想著拚命掙錢”,他看看懷裏熟睡的女兒,壓低聲音說:“但孩子出生以後不一樣了,我擔心的問題越來越多。大家都喊著逃離北京,可我能去哪兒呢?老家的空氣比北京還要差勁。”

女兒幾個月大,經常咳得發不出聲音來。吳先生說,他能做的就是掙更多的錢,給家裏裝更好的空氣淨化器。



17點,住院部的三層一片沉默。這裏是呼吸科的病房,無菌病房把很多人的目光隔離在外。已經過了探視時間,不時有家長來到門前,透過狹窄的縫隙往裏瞧。我試了很多次,什麽也看不見。

病房對麵的樓梯口鋪著幾張硬紙板,三三兩兩的家長靜靜地坐著。住院部的孩子們,病情更嚴重,多是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問題。“肯定是因為霧霾生病的”,一個家長言之鑿鑿,“以前我不了解霧霾,這下真是後悔也來不及,早知道……”。

往下的話,他沒有說,隻是歎了一口氣。



18點,呼吸科的門診前,抱著孩子的人來來往往。抱著孩子奔忙在不同科室前,哪怕年邁的老人,也沒有停下歇一歇的。

懷裏抱著孫女,劉奶奶在長椅上等待著去拿結果的兒子,一旁是家裏的保姆在陪伴。她是吉林人,退休後跟著唯一的兒子在北京生活。

孫女的檢查結果還沒出來,但徹夜的咳嗽,應該和呼吸道感染脫不了關係。霧霾越來越重,她們一家在商量著到海南買個房子,“孩子們工作忙,我帶著孫女過去,孩子太小,不能受這罪”。



19點,輸液大廳裏仍有近千人。哭聲、咳嗽聲此起彼伏,這裏沒有隔離,像嘈雜的候車室。問過去,他們來自北京、廊坊、唐山、石家莊、日照、朔州……

從朔州趕來的這對夫婦,今天剛到北京。他們都在電力係統工作,在當地收入算不錯的。“我們做的是火力發電,掙的是燒煤汙染的錢”年輕的爸爸說,“眼下孩子得病是呼吸道感染問題,是汙染造成的。唉,我總覺得自己在害他。”

朔州剛發了霧霾的黃色預警,那裏的壞天氣又要持續很久了。



20點,樓梯拐角間。年輕的爸爸在幫孩子舉著輸液瓶。屋裏太熱,他們出來喘口氣。

孩子不是第一次生病了,自從去年霧霾越來越重,差不多每個月都要往醫院跑上一遭。“女兒馬上念幼兒園了,我現在選學校最看中的就是有沒有防霾的設備”,舉著輸液瓶的爸爸回答,“我們老百姓,不能說走就走;隻能是待在哪兒,就盡可能多一些防範措施。”



21點,拿著診斷證明,這對從外地趕來的家長,帶著孩子匆匆走進輸液大廳。

匆匆而來的,還有他們:



四歲的又又,已經發燒好幾天了。連著幾天的咳嗽之後,診斷結果是肺炎。問她天空是什麽顏色?她說“我不認識天空是什麽顏色,太難了,我還沒有學到。”

談及霧霾,又又的爸爸情緒激動。他組織了個家長委員會,眾籌給孩子的教室裝了空氣淨化器。“以前聽說有學校裝了防霧霾的房頂,我還挺反感,小孩子嘛,就是要多鍛煉,不能太嬌貴”,他看了看身邊的孩子,“現在我後悔沒早點采取什麽措施防範。孩子咳嗽好幾天了,不知道以後會不會留下什麽病根兒。”



把剛上幼兒園的女兒包裹得嚴嚴實實,每個家長都想把該死的霧霾攔在門外。這一家人選擇留在北京的霧霾裏,年輕的媽媽還記得APEC藍,"一代人的健康遠遠重過工業發展的分量",她相信霧霾能治好。

麵對逃離的問題,她很坦誠,北京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無法割舍。



老家在鞍山的爺爺說,自從孫女出生,他就在北京幫忙照看。霧霾越逼越緊,他很慶幸家鄉的房子還留著。兒子、兒媳落戶北京,工作穩定,也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條件。“別的我管不了,我就是想把孫女帶回老家躲躲霾”。

圍繞“孩子在哪兒上學”這個問題,這一家人已經爭論過很多次了。把孫女帶到外地,可躲到什麽時候能回來上學呢?每個大人,都回答不出來。



在門診室的外麵,李先生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戴上口罩。

他說家裏裝了兩台空氣淨化器,也備了很多口罩。“空氣我管不了,政策我懂得少,但家裏能給孩子的,一樣都不能落下。”

在這裏,沒有那麽多決絕的逃離。在衡量了金錢、工作、社交等很多因素之後,更多的人仍然留在了這裏。



排了很長的隊,終於被叫到號。“日子總得過下去”,匆忙中,戴口罩的爸爸留下這樣一句。

我在兒童醫院采訪的同時,北京的家長們都在呼籲為學校安裝新風和淨化器;也有很多家長自發組織、自行購買淨化設備送到學校;北京市教委回應:安裝空氣淨化設備已部署試點;北大教授呼籲全國人大成立一個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推動霧霾治理……

“新年剛剛開始,我孩子就咳嗽發燒。盡管這可能由各種原因造成,但很難說與連續的霧霾天沒有關係。我希望全國人大盡快成立一個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推動霧霾治理。”1月6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接受采訪時表示。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霧霾的嚴重,也推動著問題的解決。

改變,也許正在從每一個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