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海歸博士仨娃媽:霧霾下我為何沒搬回美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穹頂之下的輿論大爆炸”專題頁麵
更多新聞請進入文學城“十麵霾伏”專題頁麵
作者小飛機,微博@熊貓小飛機。MIT海歸博士仨娃媽,學術界的叛逃者,教育和科普界的熱血青年~

快兩年以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在霧霾天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的文章《霧霾之下,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兩周前這篇文章重發,點擊量破十萬,有些唏噓和感慨。當時我剛從美國回來不久,對霧霾的問題非常敏感。在我這篇文章寫出來的時候,我生活的那個二線城市,大部分人還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覺得霧霾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免疫係統去適應的一種“自然現象”。我戴著N95口罩,把孩子關在屋裏,都是被人側目的行為,免不了成了“大驚小怪的假外國人”。  

昨天我當時的一個朋友發微信問我:“應該給孩子買什麽牌子的淨化器?我現在相信你的話了,因為孩子咳嗽非常厲害。”最近各方對霧霾的報道鋪天蓋地,也有更多的科學數據表明,霧霾確實對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居民的健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有人預測在未來五年之內,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肺癌的發病率將會迎來井噴。有不少北京的朋友跟我說,我們想放棄北京了,趁孩子還小搬走,一旦上學更動不了。這不是一句玩笑,具有行動力的朋友真的已經在踐行了。

但恰恰是在這個大眾對霧霾的危害越來越恐慌,對政府的監管無能越來越憤慨的時候,我卻產生了一些不太“入流”的想法。這和我當年在環保係統工作的經曆有關,也和我開始做教育之後新的思考有關,當然也和這個時代的迅猛變化有關。

我想說的主要觀點是:我們真的都隻是受害者嗎?

前兩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紹一部剛剛獲獎的紀錄片《Plastic China》(該紀錄片製片人Ruby Chen上個月也來到了ETUx活動現場,歡迎關注她做的CNEX——十年推出近百部華人紀錄片,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即可看到)。這部影片用三年的時間追蹤了從美國運來的各種垃圾,是怎樣在中國沿海的一些貧困的村鎮裏麵,被全無保護措施的村民手工分揀,然後作為原材料運送到工廠,最後變成我們每天喝的飲料的包裝瓶的過程。在這個故事裏有拿汙染過的注射器喝水的兒童,有為每月2000塊的收入不要命父母,有飽受疾病折磨的村民。但這些人我們都是看不到的。我們隻看到了超市貨架上品種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的商品,以及天貓京東的一波波大促。  


我們一邊抱怨霧霾,一邊不停的買買買。這兩件事情之間看似並沒有什麽聯係,但事實恐怕遠非如此。

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分析霧霾成因的文章,很多都來自於經得起科學考據的事實。霧霾的來源,主要是碳基燃料的燃燒、城市建築揚塵、汽車尾氣,餐飲油煙排放等。大家的吐槽多是針對在這些過程中,政府的監管不力、不依法辦事,或者是企業的良知喪失,罔顧其他人的安危,隻顧著賺錢。但我總覺得這些事情背後,並不是如此簡單的因果關係。

政府的政策監管,恐怕很難追上經濟利益的驅動。人對利益的追求,是人性。尤其是對那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如果讓他在霧霾和有飯吃之間選擇,他一定會選擇有飯吃。企業的良知恐怕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像河南安陽這樣的地方,整個城市的經濟都依靠鋼鐵行業,如果你讓他們一下子放棄,老百姓如何繼續生活下去?有人說我們現在不是已經有了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了嗎?把他們引進起來不就行了?但是這些技術大部分成本非常高,重工業企業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不虧損的已經不多。雖然政府給了大量的補貼,但核算下來對於企業來說很有可能仍是不劃算的。我們不能期盼企業會自發地做違反經濟規律的選擇。  


大家還會問,政府職能所在不就是宏觀調控,避免這些問題麽?但是如果我們去看一看現在變幻莫測的世界形勢,美元要加息,美國又準備開始剪全世界的羊毛了,同時Trump又叫囂著要把製造業收回美國去,我們該如何應對?

恐怕還得靠拉動內需,這也就意味著,又會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應配套的電力、煤炭等各種行業支持。有錢刺激消費,才能夠抵禦美國在經濟上對我們的打擊。但是這樣的措施一定是有代價的。采購者指數從16年中開始上升,煤價已經上漲,煤炭行業又開始複蘇,房地產繼續高歌,各地繼續大興土木,於是pm2.5繼續居高不下。

可如果我們是決策者,會如何選擇?我們會為了拯救大家的身體健康就放棄經濟發展,犧牲國家的利益而任由美國對我們進行打擊嗎?當然這並不是為政府開脫。政府的問題非常多。隻是我曾置身其中,更能體會知易行難。我當時在環保係統的大部分同事,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是有理想有擔當的,每天的工作也很辛苦,但體製的種種限製導致效率不高,可大家仍然在努力。比起社會上大肆抱怨指責的人,他們的行動更值得被尊重。

再來說說歐美國家。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一味的認為,歐美國家有著非常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民主是非常偉大的製度,西方的道路是終極答案。但真正在歐美國家生活過的人都有體會,問題遠沒有這麽簡單。以美國為例,這個國家現在如此雄厚的實力,恐怕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於上天對這個國家的恩賜。美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如此之好,同時資源非常豐富。我到美國第一年,不斷地被美國人的浪費所震驚。夏天教室裏的空調太冷,教授沒辦法拉來了一台電暖器;學校裏的打印機旁,永遠是無數的打出來被丟棄的紙張;提供免費食物的活動非常多,伴隨的是大量食物丟棄。傳說奧巴馬曾經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說過,我們不能夠允許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更不能允許中國人像美國人一樣生活,如果那樣的話,整個地球的資源都要被耗盡了。說明美國人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多麽奢侈。  


美國的醫院就醫環境十分舒適,醫生和一個病人可以聊得無比溫馨。可搬到中國,一個醫生每天要接待上百個病人,美國醫生也要抓狂的。中國的可用耕地麵積遠少於美國,各類其他的資源也完全不是我們小時候地理課裏麵講的“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卻還要承載如此之大的人口規模。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資源的緊缺。

有一篇流傳非常廣的文章叫倫敦的霧霾不是被風吹走的,裏麵列舉了很多倫敦市政府為了治理霧霾所采取的措施,看起來似乎是政府做對了事,就解決了倫敦霧霾的問題。但是如果大家仔細去看那篇文章裏麵所有倫敦政府采取的措施,我們現在都已經這樣做了呀,拆煙囪,拆鍋爐,集中供暖,但為什麽霧霾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原因恐怕還是人口規模和資源受限。

人口和資源的重壓下,我卻發現了一個趨勢,就是我們的新興中產階級非常希望像美國人那樣生活。我們也要一家有幾輛汽車,要吃南美空運來的牛油果,要給孩子全套美國孩子的玩具和原版書,要過Black Friday。可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在這樣的高標準消費背後,有多少是生活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感覺生活更優越,更有安全感而已?我們國家的情況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消費水平?

霾霾霾,買買買

在全球化生產的背景之下,我們的每一次消費行為,如果去追溯它的來源,最終都是碳排放。即使隻考慮空氣汙染的因素,在一件商品到你手上之前,你不知道為這個產品的生產供電的企業,向空氣中貢獻了多少pm10;你不知道生產產品包裝的企業,又向空氣中貢獻了多少VOC(揮發性有機物);你更不知道跑在路上的物流卡車和快遞小哥,又貢獻了多少pm2.5。我們的每一筆訂單,其實都在或多或少的為時常爆表的AQI貢獻著你不願意去承認的力量。  



雙十一爆倉的快遞

當然,追求更精致的生活是無可厚非的奮鬥目標,注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高消費的行列,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那麽中國霧霾還有解嗎?我覺得有,但這個解肯定不來自於民眾的抱怨和逃離,也不來自於政府的強製措施,而是在於技術的革命,和教育。

人的欲望和自然的資源之間是一對天生無法解決的矛盾。我想隻有可以大規模應用的清潔能源的出現,才能夠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半。現成的例子就是糧食問題。非洲人均可耕地麵積是中國的近四倍,但是大量非洲人在挨餓,而我們基本上已經解決了所有人的溫飽問題,原因就是現代種植技術的革命。能源的問題也同樣如此。例如如果太陽能的儲存問題能夠解決,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會大大降低,碳排放自然會下降,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再現實一點,互聯網支持下的共享經濟也是個很好的方向,把閑置的物品和資源都利用起來。所以仍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應該放更大的精力在科學技術的研發上,通過技術的革命解決階層升級帶來的環境問題。

但為什麽這隻是一半的答案呢?

如果我們回顧人類發展的曆史,每一次技術的進步,無一不在給人類帶來一些益處的同時,製造新的問題。即使太陽能可以被廣泛應用了,但支持這個產業還是需要大量的物質材料,生產這些材料的過程是否會帶來另一類汙染?可能是水體、土壤,這些都是比大氣更難治理的。科技的雙刃劍所帶來的副作用永遠無法避免。所以我們還需要另外一半答案,那就是教育,更具體的說,是控製欲望的教育。

人之所以為人,控製欲望本就是一個標誌。與自然需求合作之道而不是一味索取,人類才能走得更遠。古生物學界已有一種理論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並不是因為小行星撞了地球,而是恐龍自身的進化太快,體型越來越龐大,對食物的需求最終超過了地表植物的承受能力,本質也是耗盡了能利用的資源而走向命運的終結。如今我們已經站在技術爆炸的前夜,巨大的可能性麵前,如何能不傲慢,如何能對自然充滿敬畏,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十幾年前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環保是個很熱的話題。焦點訪談在批露違法企業,社會輿論都在呼籲節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在美國讀博期間,我在Sloan商學院上一門課的時候討論到中國的粗放型發展問題,還和美國的同學爭論。我說你們美國人這麽浪費,還說中國粗放,我們的環保和節約意識很強的,你們都該到中國去看一看再評論。結果第二年我的導師到上海待了一周回來問我,“哇上海哪來那麽多SUV,陪同我的大學生也說要買SUV。”  


現在我自己回國兩年,更是驚訝地發現我們的教育都不再強調環保了,似乎環境問題都解決了。可事實是今天中國的環境問題比十幾年前不知嚴重了多少倍,卻不再有人關心。隻有霧霾,並且隻有在冬天嚴重的時候會引起關注,因為有話語權的人也被侵犯了。我教的中學生,大多數對浪費毫無感覺,紙筆、食物、衣服、手機,似乎沒什麽是值得珍惜的,大不了再買,真的讓我有在教美國孩子的錯覺。他們中很少有人知道我國的人均資源有多麽匱乏,不知道太平洋上綿延數百公裏的垃圾帶,麵對霧霾也是一樣的隻埋怨政府而已。這讓我非常擔心。

電子商務的便捷,讓我們可以非常輕鬆地去完成一個消費行為,這是我們生活的便利,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浪費。因為購買行為的成本實在是太低,我們還沒有去仔細的考慮是否真的需要,就已經因為促銷去購買了。和身邊的媽媽們推薦買東西絕對是最能得到回應的話題,可有多少買回家的物品,都在櫃子裏“屯貨”?

我自己嚐試了另一種模式。我家老大三歲以前基本沒有買過衣服,都來自於我在Boston讀書時一對即將回國的以色列夫婦。我們之前完全不認識,他們在學校的mailing list裏發了一條消息,我們就去了他家。結果從各季衣服到玩具、書和嬰兒床,都免費送給我們了。現在妹妹們也盡量撿著哥哥的衣服穿,書從圖書館或者網上的繪本館借,孩子們的成長沒有因為不買新衣服新玩具受到任何影響。

控製自己的欲望,能消費得起但謹慎消費,告訴孩子他看見的物品從哪裏來,會到哪裏去,是我們每個人對霧霾和環境問題的責任。市場永遠是滿足需求的,如果我們能夠從需求的這一端,降低對環境對資源的索取,這無疑對改善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不管是追求新的技術,還是控製自己的欲望,教育都是通達這兩個目標的必要途徑。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他們所麵臨的社會將劇烈的變化,環境可能也會更加的殘酷。怎麽能夠讓他們重新燃起對自然的熱愛,有動力去解決這些人類社會的難題,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物質財富,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孩子們從小生活在大城市裏,公園裏都是人造的樹林,生理上是活的,生態上是死的,孩子們很少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了。即使如此,商場裏的遊樂場還是人滿為患。不能感受自然的美,又怎麽奢望他們會愛自然,保護環境?努力改善這樣的狀況,在“語數外”之外把孩子還給自然,我覺得這是做教育的人和每一對有責任感的父母,都應該去推動的一個方向。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隻是受害者。每一個人都應該反省,麵對霧霾,到底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態度?抱怨和指責都無濟於事,行動才有意義,而且,每個人的行動都會有意義。

後記:

這篇文章起源於在一土社區裏科學啟蒙群和大家的討論,很多觀點是受到一諾等朋友們的啟發,在此表示感謝。最近不少朋友都在考慮逃離北京,也有人問我會不會為了孩子回美國。我的個人觀點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霧霾對孩子的身體影響毋庸置疑,但就像文革對精神的摧殘,再往前吃不飽飯也會營養不良一樣,沒有哪一個時代是完美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做自己可以做的,並形成社會共識,一起推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