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豚毒素比氰化鉀強1000倍!為什麽大家冒死還要吃它?

(2023-09-05 18:59:51) 下一個

如果說世界上有這樣一種美味,有讓人丟了性命的風險,那會是什麽呢?

 

沒錯,就是河豚。

 

這是種外表呆萌,一碰就生氣,一生氣就膨脹的小生物。

 

最重要的是它有毒,還是劇毒!

 

想象一下,你正心滿意足地咀嚼著生魚片,突然感覺舌尖發麻,胃裏也開始翻江倒海,眼前就像出現了萬花筒,而且暈頭轉向想去吐,但是你應該還來不及找到垃圾桶,就倒地了。

緊接著失去語言能力,呼吸困難,最恐怖的是,你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這一切,隻能慢慢等死。

 

這是因為毒素已經麻痹了你的肌肉神經,十幾分鍾內就會窒息而亡,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那口沒有處理好的河豚魚肉。

 

河豚魚的有毒成分叫做河豚毒素,簡稱TTX,愛看名偵探柯南的小夥伴肯定不陌生,這是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在河豚的肝髒和卵巢毒性是最強的,其次為腎髒、血液、眼睛、皮膚和肉等部位。

它進入身體之後,會直接占領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鈉離子通道阻塞之後,神經元傳導給肌肉的運動指令就沒法通過,以致於神經和肌肉癱瘓。

 

河豚毒素的強度比氰化鉀還要強1000倍。

 

比如河豚中最毒的香豚,一條最多可以毒死33人,更為可怕的是,河豚毒素一般的高溫是處理不掉的,隻有溫度達到220℃以上時才會分解,這意味著一般的烹煮方法根本不可能減低其毒性,更何況食用河豚魚的最佳方法就是生魚片,這無疑又增加了中毒概率。

並且河豚毒素的中毒發病速度很快,潛伏期一般隻有10到45分鍾,最長不超過半個小時,而誤食河豚魚最快的中毒死亡時間,僅有20分鍾,這就意味著中毒者很難撐到醫院,而即使中毒者被搶救回來,也大概率會造成內髒器官受損,甚至變成植物人。

 

就在19年的12月,上海崇明就發生了一起河豚中毒事件。

常年在漁船工作的季某,因為對自己的廚藝很自信,將河豚魚在自家廚房加工烹飪後,給高某等人食用,高某食用河豚魚後,一小時就出現了四肢及麵部麻木、神誌不清等症狀。隨即就被送往醫院,在120轉診途中,高某突發心跳、呼吸停止,經過一係列措施才脫離了危險,但最終變成了一個植物人。

 

而季某則因為過失傷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還有一個故事更為可怕,在江蘇靖江的一家河豚餐館,一位最有經驗的廚師,一天他處理完河豚之後,照例對自己做了清潔和消毒,吃過飯之後他習慣用小拇指指甲剔牙,可沒過一會,就暴斃了。

原來是幾粒河豚魚子藏在了他的指甲縫裏。

 

那說到這,大家可能會問了,明明知道河豚這麽毒,為什麽還是有這麽多人去吃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好吃。

 

這就和雲南的小夥伴為什麽喜歡吃野生菌是一個道理。

 

真正的老餮總是遊走在刀劍之上,俗話說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

 

河豚與刀魚、鰣魚並稱江中三鮮,自古就是文人雅士餐桌上的食物,文獻記載,大文豪蘇軾謫居蘇州的時候,被一戶善於烹飪河豚的人家邀請做客,席間埋頭大吃,一言不發,直到吃完才感慨道:“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看到沒,蘇軾為了河豚都甘願去死。

這是因為河豚中含有大量氨基酸,那是它的鮮味來源,而且河豚還富含大量的膠原蛋白,口感濃鬱,並且河豚沒有胸腔,全靠肌肉來保護內髒,幾乎不含脂肪,所以的肉質非常緊實。

 

除了我們國家的江蘇一帶喜歡吃河豚,鄰國日本更是喜愛,僅東京就有1500多家特別的餐館烹飪河豚魚菜,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自1900年來,至少有6000多人,吃這個河豚而喪命。

 

特別是1958年,有很多未經訓練的廚師嚐試做河豚魚,帶來了災難性的結果,289人中毒,其中176人死亡,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日本國寶級歌舞伎演員阪東三津五郎的死,貪戀美食的他連吃4塊河豚魚肝從而暴斃而死。

這也促使了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培育無毒河豚,目前養殖河豚占日本河豚總量的90%。現在能進入我們餐桌的也大多是這種養殖河豚的。

 

所以小夥伴基本上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呢,有時候會受台風等影響,阻隔網破損,野生的河豚混進其中,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日本人就喜歡吃野生河豚,什麽部位毒就吃什麽,像河豚魚肝,所以近年來,野生河豚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據說最好的河豚魚肉吃進嘴巴,不但鮮美,而且舌尖和口腔還會有酥酥麻麻的感覺。

 

沒錯,這就是輕微中毒的感覺,很多食客都非常留戀這種味道,你們能夠理解嗎?

 

河豚毒素呢也並不是百無一用,隨著科學的進步,河豚毒素逐漸被利用在醫藥行業,被證明有多種藥用價值,比如河豚魚肝熬製提煉的油,是一種強效鎮痛劑,對於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和結腸癌患者,有明顯的鎮痛和抑製作用。

 

所以,毒藥毒藥,毒和藥是不分家的。

 

 

化學經緯 2023-08-29 20:3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