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個人資料
正文

韓詩外傳10.5:君子溫儉以求於仁

(2023-01-28 11:18:18) 下一個

韓詩外傳10.5:君子溫儉以求於仁

 

原文:

君子溫儉以求於仁,恭讓以求於禮,得之自是,不得自是。故君子之於道也,猶農夫之耕,雖不獲年之優,無以易也。大王甫有子曰太伯、仲雍、季曆,曆有子曰昌,太伯知大王賢昌,而欲季為後,太伯去,之吳。大王將死,謂曰:“我死,汝往讓兩兄,彼即不來,汝有義而安。”大王薨,季之吳告伯仲,伯仲從季而歸,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讓。伯謂仲曰:“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讓,何以處之?”仲曰:“刑有所謂矣,要於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養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獨見,王季獨知;伯見父誌,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謂見始知終,而能承誌矣。”《詩》曰:“自太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此之謂也。太伯反吳,吳以為君,至夫差二十八世而滅。

譯文:

君子靠溫良恭儉存養仁心,靠恭敬謙讓合於禮法,成是這樣,不成也是這樣。所以君子對於道,像是農夫耕田,雖然年景不是很好,也是一樣努力。大王古公亶甫有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曆。季曆有兒子叫昌。太伯知道父親喜歡昌,想讓季曆繼承大位。於是太伯就自動離開去了吳地。大王將要離世了,說:“我死後,你去把兩位哥哥叫來,讓給他們。如果他們不來,你仁至義盡就可以安心了。”大王死了,季曆去吳告訴了太伯和仲雍。兩位跟著季曆返國,群臣又要太伯讓季曆繼位,季曆又是推讓。太伯問仲雍:“群臣要我讓給季曆,而季曆又推辭,怎麽辦?”仲雍說:“傳統的說法是,重要的是誰能治國安邦。我認為應該是季曆。”於是季曆繼承大統,而他養育了文王,文王果然不負使命稱王天下。孔子說:“太伯明白,季曆知道;太伯明白父親的意願,季曆知道父親的想法。所以大王、太伯和季曆從一開始就知道該如何做,而最後做到了,完成了父親的願望。”《詩經》說:“周從太伯和季曆開始發達。就是這個季曆,以心交友,友愛兄長,因此吉慶有餘,天賜榮祿,光耀門庭。永保天祿,統一四方。”就是這個意思。太伯回到了吳國,成了吳國的君主,到吳王夫差二十八世滅亡了。

俠客心得:

君子進德修業,終日乾乾,像農夫一樣勤勞耕作。農夫可能沒有收獲,君子也可能沒有進步。或躍在淵,也許飛上去,也許掉下來,這是正常的,沒有關係。但是此心不變,確乎其不可拔!沒有什麽可以動搖你進德修業的決心!進步不驕傲,退步不氣餒,君子乾乾因其時而惕,這樣就沒有錯,堅持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