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醜下12:陳臻問曰
原文: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譯文:
陳臻問道:“前些天在齊國,齊王饋送好金一百鎰而你沒有接受;最近在宋國時,送給你七十鎰你卻接受了;在薛國,送給你五十鎰你也接受了。如果前日拒絕是對的,那最近接受就是錯的;如果最近接受是對的,那前些天的拒絕就是錯的。對於這件事,先生隻能堅持一個是對的。”
孟子說:“都是對的。當時在宋國,我將要遠行。旅行需要盤纏,他們說:‘送些盤纏’,我怎能不接受呢?當時在薛國,我害怕出事,他們送來說:‘聽說你想加強防備,給你送些置買兵器的錢,我怎麽能不接受?象當時在齊國,那是沒有個說法。沒有個說法就送錢給我,這是收買呀。哪裏有君子可以被收買的?”
短評:
宋公饋贈盤纏,薛君送錢置買兵器,孟子看到的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後麵拳拳的關愛之情,孟子如何敢不接受?而齊國送錢,背後卻是不明不白的陰謀陽謀,君子當然敬而遠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