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個人資料
正文

《利刀出鞘-knives out》觀後:瑪塔的救贖

(2021-03-25 20:45:41) 下一個

《利刀出鞘-knives out》觀後:瑪塔的救贖

 

在他八十五歲生日的當晚,富翁哈蘭死了。哈蘭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寫暗殺故事是他的特長。他是割喉自殺的,刀還手裏,脖子上劃開了一個大口子,鮮血從沙發上流滿一地。

瑪塔是哈蘭的傭人兼護士,她是新來的移民,是個窮學生。當天晚上生日派對以後,瑪塔像往常一樣給哈蘭打安眠藥和嗎啡因。打完後她確認了一下藥瓶上的標簽,發現自己把兩個藥搞混了,造成嗎啡因超級過量,哈蘭的生命也就隻有十幾分鍾了,去醫院也是死在路上。哈蘭害怕此事連累瑪塔,要她趕快開車離開,然後割喉自殺。

哈蘭的家人顧了布蘭科大偵探,要搞個水落石出。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哈蘭的外孫蘭森搞的鬼。當發現老頭子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瑪塔以後,他偷偷上樓把兩個藥瓶的標簽調換了,如此外公會因為嗎啡因過量而死,而瑪塔會因為過失殺人而入獄,老人的遺囑也就作廢了。布蘭科是蘭森雇來的著名偵探,一定會抓住瑪塔這個“凶手”的,然後蘭森就可以繼承外公的一部分財產了。

瑪塔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女孩,不知道社會的險惡。而且她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能撒謊,一說謊就嘔吐。可以想像當她麵對布蘭科大偵探的時候,她如何能撇清自己的責任。盡管她沒有束手就擒,可是她的遮掩給人欲蓋彌彰的感覺。觀眾都替她捏了一把汗!

此時蘭森乘虛而入,表現出很同情瑪塔的樣子,要幫助她,條件是與他分享老人的遺產。瑪塔此時覺得自己抓著了一根救命稻草,當然就上鉤了,答應了與他合作。但是當瑪塔發現蘭森又在謀害他的親人的時候,她堅決不幹了,她要向布蘭科認罪。

布蘭科說你不要著急,先讓我給你理一理。大偵探說你並沒有注射過量的嗎啡因,你注射時根本就沒有看標簽。你的下意識認的是瓶子以及裏麵的液體,所以標簽沒能迷惑你。因此哈蘭是不應該死的,你注射的嗎啡因沒有過量的問題,這裏有醫院的屍檢報告為證。布蘭科又進一步揭露了蘭森的陰謀。最後的結局是瑪塔繼承了哈蘭的所有財產,而蘭森鋃鐺入獄。

瑪塔確實想掩蓋自己的“過失”,而且也接受了蘭森的交易,這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她一開始就交代自己的“過錯”,那就不是瑪塔了,這個人物就不可信了。但是當她發現蘭森在傷害他人的時候,良心發現的她,要交代全部了。盡管這意味著她要入獄,要失去所有的遺產,而且作為非法移民的母親和妹妹還會被遣送回南美,她還是毅然地選擇講出“真相”,阻止蘭森害人。如果良知沒有顯現,後果不堪設想,她很有可能糊裏糊塗同蘭森一起作惡,傷害更多人,最終把自己置於死地。

而且這裏有一個更玄妙而且可信的情節,那就是瑪塔注射藥物時沒有看標簽,而是根據自己對藥物的感覺。這是可信的,因為瑪塔每天都給哈蘭注射這兩種藥,她已經下意識地把握了這兩種藥,從觸覺到藥物的顏色和黏稠度等等。設想她如果看了標簽,她一定很困惑,一定引起她的警覺,也不會用錯藥。作者是在提醒我們,要重視感覺,感覺往往比理性更可靠。

電影看完以後,我和孩子們往停車場走。於是我借題發揮,給他們講我為什麽化這麽多時間研究易經和儒家的學說。我說儒家的核心就是這個良知啊,它是人的護身符,關鍵的時候,它出來給你指路,讓你跳出陷阱。瑪塔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了。如果她被哈蘭的遺產完全蒙蔽,她就沒救了,更多的人也會跟著遭殃。兒子說瑪塔也不懂論語呀,她怎麽知道良知的重要。於是我開始講課了,是他要我講的,不喜歡也得聽!論語不隻是中國人的,和語言更沒關係,它是關於人性的學問。隻要是人都有良知,無論種族,無論國籍。這個良知不是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隻是有的人受社會的熏染太嚴重,良知給埋沒了。蘭森就是一個詭計多端、利欲熏心的人。他為了錢財,狠心害死自己的外祖父,然後嫁禍於人。蘭森的良知被欲望深深地埋葬了,不能出來救他了。孔子的學問就是要我們好好維護良知,光大良知。這樣就可以耳聰目明,而不是鬼迷心竅;可以趨吉避凶,而不至於萬劫不複。

最後的鏡頭是有象征性的,瑪塔身著白色,站在她繼承的豪宅上,目送哈蘭的家人,像個天使。不,潔白的瑪塔不就是那顆冰清玉潔的良心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