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風格》
北歐風格就是極簡主義, 崇尚自然, 原木家俱線條流暢, 色彩尤喜黑白色, 簡潔大方明亮。
我很讚賞北歐風, 隻是我決不會用這種風格來裝飾我的房子。幹淨明亮寬暢, 但是空蕩蕩的, 好似旅館, 拍拍屁股可以走人, 立馬可以輕鬆搬家。
古典家居風格中, 我最喜歡的是Biedermeier.
畢德麥雅時期, 是指德意誌邦聯諸國在1815年維也納公約簽訂至1848年所謂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曆史時期, 文化史上的中產階級藝術時期。
這是一段和平時期, 人們厭倦了戰爭, 尋求穩定和個人理想, 浪漫主義大為風行。市民階層的崛起, 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 家庭倫理道德為重, 家居裝飾也以舒適柔和為主。
德語bieder是形容詞, 有頑固、保守、死板的意思, 但不一定是貶義, 其實正是大多數德國人的性格寫照。畢德麥雅是一個虛擬人物, 發表在慕尼黑雜誌上, 一個堅強但有點不太能貫通的顧家男人。
洛可可式美則美矣, 卻過於繁瑣, 帝政風格又過於大氣, 不是一般市民能享受得起的。畢德麥雅就很親民, 尤其喜歡它的布料, 間條夾小碎花, 沙發窗簾皆宜, 有一種家的溫馨。
畢德麥雅的沙發很是雅致, 雖入我法眼, 但坐著卻不舒服, 19世紀的人大概還是講究,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
沙發還數近代的舒適, 大大軟軟的, 身子往上一摔, 可休憩可眠睡。
北歐風的沙發大多是一色, 即使有花紋也是簡單明了, 不複雜。但若讓我挑選, 我肯定會選英國鄉村式的, 印著五彩斑斕的玫瑰, 花花綠綠很俗氣的那種。
可以說, 英國鄉村式是我的最愛。受各種殖民地的影響, 它沒有統一基調, 但正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個特有的風格, 瑣碎、流俗卻相當親切。
各種擺設無需高級, 卻一定有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塵記憶。或許是一尊祖父從印度帶回的濕婆神, 或許是幾張埃及的莎草紙, 或許是一盞油燈, 時光在手指摩挲中流走, 吤嗟歎息間春秋夢回。
我公公過世後, 婆婆獨自住, 年久失修的房子相當的大, 修繕起來化費不淺, 又加上怕她觸景生情, 我先生便力主讓她搬到公寓。
婆婆是戰爭過來人, 本來就有存東西的習慣。從幾百平米的房子搬到90平方的公寓, 這家什的取舍是足實地難為了她, 久久難以作出決定。
她的公寓裏擺著雜七雜八的裝飾品, 有的很廉價、有的太俗氣。很多次我說, “扔了吧, 又不值錢, 隻會沾灰呀”, 婆婆是堅決不肯。
2、3歐元的陶杯是鄰居從希臘帶來的, 傻傻的瓷貓是女友送的生日禮物, 還有一張小小聖母像是她祖母留下的, 她清楚地記得每樣東西的來源, 對她來說, 與其是物體, 毋寧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這些她視為珍寶的東西, 對我們毫無意義, 刻在她記憶中的時光隻屬於她, 從沒有給我們留下烙印。婆婆過世後, 我們便把這些東西處理掉了, 有幾次, 小物件在手, 想起婆婆告訴的故事, 也曾猶豫過幾秒。但她有印象的故事, 隨著她的離去, 再也不會有人感興趣的。
當年21歲的我, 懷揣一千日元, 拖著一個裝著幾件替換衣服小行李箱出國了。隨著時光流逝, 積攢的物件也是越來越多, 隻覺得我也越來越像我婆婆, 很難舍棄, 哪怕是很便宜的東西, 因為每一物件上都印著我昔日的時光。
就像英國鄉村風格, 我的家掛滿了畫, 都是從世界各地買的, 朋友畫的, 朋友送的。我的家擺放著琳琅滿目的裝飾品, 有的是從地攤上淘的, 有的是從紀念品商店買的, 有的是朋友帶來的, 東西不貴重的, 於我卻是寶貴。
像我這樣已走過人生一段路的人, 居家風格實在難以從北歐的潔簡。家是承載回憶的地方, 我喜歡被物件包圍的感覺, 不經意的一瞥, 會讓我陷入沉思, 想到那年那人那情那愛。
北歐風格實在是太簡潔, 讓人有一種隨時可以搬家的感覺, 隻是家是能搬就搬嗎。雖說在挪威住了幾年, 也去過很多挪威朋友的家, 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家真正北歐風格的。
也許是他們都不再年青的緣故。家中的物件, 承載了多少記憶, 承載多少的愛, 哪能能舍就舍的。
美麗人生, 靠著美麗回憶的點綴, 而物件, 不管是貴是賤, 隻要是有份情意, 就是沉重。家應當是充滿記憶的地方, 不是空空如也, 一下子就能搬走的。
圖片來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