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二十篇:海歸期間 – 黃果樹看瀑布

(2022-09-20 00:03:57)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二十篇:海歸期間 – 黃果樹看瀑布

前一篇講述我在湖南張家界山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到貴州黃果樹看瀑布的旅遊行程。

2009年7月8日,晚上8點,我從重慶火車站出發,坐火車(K9487),去貴州省的貴陽市。說到貴州省,我想起了少年時期的往事。有一天,在中學的地理課上,老師進來先不講課,給我們出了一條謎語:“大米稀飯,百元一碗,打一省名”。大家齊呼:“貴州(粥)”。

我想到這裏,還不等睡著,就把自己笑醒了。臥鋪對麵的老先生問我笑什麽,我對他一說,他也哈哈大笑。我的家鄉黑龍江省,與貴州省斜跨對角線。雖然謎語猜對了,但對貴州卻一無所知。那時“遠在天邊”,現在“近在眼前”。下圖是貴州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的位置。

圖1. 貴州省在中國的相對位置

貴州省,別稱黔,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省份,位於雲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貴陽市。貴州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重慶。全省有9個市級單位,88個縣級單位。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漢族占全省人口的64%。少數民族占36%。

貴州省的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類型,高原和山地居多。全省有92% 的麵積為山地和丘陵。

貴州境內山脈眾多,峰巒疊障,綿延縱橫,山高穀深。貴州境內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占全省總麵積62%,岩溶分布範圍廣泛,形態類型品種齊全,地域分布十分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係統。

貴州雖然是明初永樂年間才建省,但貴州境內的人文曆史可以追溯得更遠。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根據考古發掘,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

春秋時期,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古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黔中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西漢初年,貴州分屬益州的部犍為郡和牂牁兩郡。三國時期,蜀漢的牂牁郡領七個縣。唐朝設置黔中道,建立黔州郡。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敕書中說:“惟爾貴州,遠在要荒”。還有另一種說法,貴州名稱源自“羅氏鬼州”,因為“鬼”不好聽,才轉音為“貴”。也有一說,由於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運貨不易,百物昂貴,故有"貴州"之名。

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為省級地位。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設貴州省。民國時期,1935年,中共紅軍在長征途中,於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核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貴州延續貴州省名,省會為貴陽。

貴州的曆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傳。戰國時代,此地被稱黔中,楚國設黔中郡。戰國後期,秦國占領了楚國黔中郡和巫郡,將兩郡合並為新的黔中郡。西漢初年,黔中郡改為武陵郡。隋朝時期,廢除武陵郡,設立黔州。

唐朝時期,在“州”之上設置“道”,黔州最初隸屬於江南道。開元年間,江南道被一分為三,包括黔中道。黔中道管轄今天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從黔中郡到黔州,再到黔中道,“黔”字所能代表的地區,已經代表今天的整個貴州省。

除了貴州省簡稱“黔”以外,重慶有“黔江”,湖南有“黔陽”,都是當年黔中道的管轄範圍之內。唐朝柳宗元寫下“黔之驢”及成語“黔驢技窮”,講的就是發生在黔中道東部地區的故事。孟郊在詩中寫道“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

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不醉黔中爭去得,磨圍山月正蒼蒼”。宋朝時期,黔州直接控製地區,隻是原黔中郡地區,但是“黔”作為武陵山地區的地名,早已經深入人心。黃庭堅有詩雲“黔中桃李可尋芳,萬裏黔中一漏天”。

2009年7月9日,早上7點,火車到貴陽站,我找到車站附近的“貴州西南鐵路旅行社”。買了“貴陽一日遊”(446元),定了今晚“明珠飯店”(90元)。預訂了明天回重慶的火車臥鋪票(78元)。我還準備明天到黃果樹去看瀑布。我在旅館放下行李,就去參加一日遊了。

下圖是貴陽市和黃果樹在貴州省的相對位置。

圖2. 貴陽市和黃果樹在貴州省的相對位置

“貴陽一日遊”包括三個景點:天河潭,花溪公園,青岩古鎮。首先遊覽天河潭,下圖是天河潭景區的導遊圖。

圖3. 天河潭景區導遊圖

天河潭旅遊度假區,位於貴州省貴陽花溪區石板鎮,是一個以典型喀斯特自然風光為主,曆史名人隱士文化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距離貴陽市中心24公裏,距離花溪區中心13公裏。中央領導許多人和文化知名人士,都參觀過天河潭,還留下不少墨寶。

天河潭旅遊度假區,具有河穀曲拐,溝壑險峻的地貌特征。融合山,水,洞,潭,峽穀,瀑布,天生橋為一體。山中有洞,洞中有水,縱橫密布,形態各異。空山聞水聲,碧潭衍飛瀑,有“濃縮盆景”的美稱,被穀牧譽為“黔中一絕”。

天河潭,為一露天深潭,一泓碧水,深不見底,四周是數十米高的絕壁,好似刀削斧鑿。下圖是天河潭景區的標識,再下圖是天河潭景區的大門,第三圖是“臥龍飛瀑”。

圖4. 天河潭景區的標識

圖5. 天河潭景區的大門

圖6. 天河潭景區的“臥龍飛瀑”

下圖是還是“臥龍飛瀑”。

圖7. 天河潭景區的“臥龍飛瀑”

我不久前到過四川的九寨溝,欣賞過九寨溝的瀑布。再看看這裏的瀑布,簡直可以和四川九寨溝的瀑布有的一比。沒想到貴州真會有這麽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如果不來貴州旅遊,我會後悔一輩子,心裏暗自慶幸自己的明智決定。

下麵的兩圖是我在天河潭景區“臥龍飛瀑”前麵的留影。

圖8. 我在天河潭景區“臥龍飛瀑”前麵的留影

圖9. 我在天河潭景區“臥龍飛瀑”前麵的留影

然後,徐小姐帶領我們去參觀“花溪公園”,其實“天河潭”與“花溪公園”是聯成一片的,隻是入口不同而已,下圖是“花溪公園”的大門。

圖10. 貴陽“花溪公園”的大門

“花溪公園”位於貴陽市的南郊。真山真水,田園景色,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花溪”取意“繁花似錦,溪水長流”。花溪河畔有小山數座,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綿亙。是山環水繞,山清水秀,形成方圓十多公裏風景區,包括“天河潭”和“青岩古鎮”等八個景區。

花溪公園內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下行,可聽流水之聲,此乃一奇。蛇山與龜山對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橋,過橋為“碧雲窩”,恍若與塵世隔絕,此乃二奇。花溪河有百步橋,還有“河壩石磴”,一步一磴,微露水麵,遊人魚貫,望水倒影,飄飄欲仙,此乃“三奇”。

花溪風景優美,溪水碧綠,四季花木,爭奇鬥豔。陳毅遊花溪,曾留下“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詩句。下圖(左)是花溪公園裏的第三奇“河壩石蹬”,下圖(右)是我在瀑布前的留影。

圖11. 花溪公園裏的“河壩石蹬”(左)和我在瀑布前的留影(右)

下圖是花溪公園裏的“碧雲窩”,再下圖是我在“碧雲窩”前麵的留影。

圖12. 花溪公園裏的“碧雲窩”

圖13. 我在“碧雲窩”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花溪河”上的遊船,再下圖是花溪河岸邊的“龍潭洞”。

圖14. “花溪河”上的遊船

圖15. 花溪河岸邊的“龍潭洞”

花溪河邊的龍潭洞,洞內有形態各異的鍾乳石石筍和石柱。下麵三圖是洞裏的喀斯特奇觀。

圖16. “龍潭洞”裏的“石筍”

圖17. “龍潭洞”裏的“石柱”

圖18. “龍潭洞”裏的“鍾乳石”

最後,我們到達景區的“遊客中心”,下圖是我在遊客中心門前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遊客中心拍攝的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圖19. 我在“遊客中心”門前的留影

圖20. 我在“遊客中心”裏拍照紀念

然後,徐小姐帶領我們去參觀“青岩古鎮”。青岩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因明朝屯兵而建鎮,以青色岩石而得名。青岩古鎮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數百年來,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城牆,街巷用石頭鋪砌,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下圖(左)是青岩古鎮的城門, 下圖(左)是城內的“萬壽宮”。

圖21. “青岩古鎮”的城門(左)和古鎮裏的“萬壽宮”(右)

緊接著,徐小姐帶領我們去參觀“慈雲寺”。慈雲寺雖是“佛寺”,卻是“佛儒共享”的場所。下圖是“慈雲寺”的標識牌,再下圖是慈雲裏佛教的“觀音菩薩像”(左)和儒教的“孔老夫子像”(右)。

圖22. 青岩古鎮裏的“慈雲寺”標識牌

圖23. 慈雲寺裏的佛教“觀音菩薩像”(左)和儒教“孔老夫子像”(右)

青岩古鎮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有貴州曆史上第一個狀元趙以炯。下圖是“趙以炯故居”。

圖24. 青岩古鎮的“趙以炯故居”

貴州名人趙以炯(1857-1906),是貴州的第一位狀元。生於鹹豐七年(1857)。光緒十二年(1886)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光緒十七年(1891),調任廣西學政。晚年講學於學古書院,卒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下圖是“趙公專祠”。

圖25. 青岩古鎮的“趙公專祠”

下圖是趙以炯故居中的翠竹(左)和故居中“祠堂”裏的趙以炯雕像(右)。

圖26. 趙以炯故居中的翠竹(左)和“祠堂”裏的雕像(右)

2009年6月10日,我參加了“黃果樹瀑布一日遊”。早上6點,我們的大巴從貴陽出發,導遊在路上不斷地介紹貴州的風土人情。他說貴州有三張名片:一棵樹,一棟樓,一瓶酒。“一棵樹”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看的“黃果樹”。

“一棟樓”就是貴陽的“甲秀樓”。接著問哪位去過?我說:“今天無論多晚,我也要去”。導遊又說,“一瓶酒”是“茅台酒”,又問哪位喝過?我說:“我不會喝酒,但喝過,太辣”。大家都笑了起來,知道我說的是實話,會喝酒的人絕不會說“太辣”。

導遊還說,你們今天就可以在禮品店買茅台酒了。我心想,我才不買呢,到貴州來“遊山玩水”,我才不“揹包袱”呢。真要想買,機場的免稅店更方便。但是我隻想沒說,不願掃大家的興。大家有說有笑,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不會感到寂寞,這是“隨團遊”的優點。

當天上午8點半,旅遊大巴到達一個“南蠻苗寨”。貴州省有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那裏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銀飾全用手工製作,工藝水平很高。我們去的南蠻苗寨,是下圖所示的“夜郎文化風情園”(門票20元)。

圖27. 貴州苗寨“夜郎文化風情園”

我們進入“夜郎文化風情園”之後,給每個男客披上一朵大紅花,坐在條桌的兩旁。正當大家莫名其妙的時候,跑進來十幾個苗族姑娘,每個男客身後站一個。這時主持人才宣布: “請新郎給新娘見麵禮”。大家麵麵相覷,掏錢吧,紛紛掏腰包。

這時我才想起,原來坐在我身旁的小夥子不見了,他趁主持人不注意,從帆布帳篷的開縫中溜了。不知他是有經驗,還是有預感,反正逃跑了。不得已,我掏出30元給身邊“新娘”,臉都沒看清,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也不知其他的“新郎新娘”有什麽親昵的舉動。

這就是國內“隨團遊”的缺點,商店裏“強迫買東西”,寺廟裏“強迫捐功德”,村寨裏“強迫當新郎”。本來旅遊的興致很高,卻被這種“強迫”弄得十分掃興。還好在下一個景點得到了補償,在平壩縣的銀匠村裏,我買了一大串手工製作的銀首飾,才20元錢。

當天上午10點半,我們到達“龍宮”。龍宮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有著全國最長,最美麗的水溶洞,還有多類型的喀斯特景觀,被遊客讚譽為“大自然的奇跡”,也是全世界電磁輻射最小地方。下麵的三張圖是“龍宮”的入口。

圖28. 貴州“龍宮”的入口

圖29. 貴州“龍宮”的入口

圖30. 貴州“龍宮”的入口

在龍宮景區裏,有很多名人的題字題詩和題詞,下麵的幾張圖是其中的一部分。

圖31. 王十川在貴州“龍宮”的題詞

圖32. 於光遠在貴州“龍宮”的題詞

圖33. 盧嘉錫(左)和劉人壽(右)在貴州“龍宮”的題詞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遊7公裏處,主要觀賞石,樹,水的美妙結合。有三個連接的片區: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景區,水上石林區。景區石筍密集,植被茂盛,被遊人讚為:“風刀水劍刻就”的“萬傾盆景”。

下圖是貴州“天星盆景區”的遊客中心。

圖34. 貴州“天星盆景區”的遊客中心

下圖是“天星洞景區”的遊客中心。

圖35. 貴州“天星洞景區”的遊客中心

下圖是 “水上石林區”的遊客中心。

圖36. 貴州“水上石林區”的遊客中心

下圖是貴州天星橋景區裏的“仙人掌”,我原以為隻有在沙漠地區裏才能看見“仙人掌”,沒想到在熱帶叢林區,也能看見“仙人掌”。

圖37. 貴州天星橋景區的“仙人掌”

下圖是貴州天星橋景區裏的“美女榕”。

圖38. 貴州天星橋景區的“美女榕”

“美女榕”是天星橋景區具代表性的“根抱石”自然景觀。榕樹長於石上,形如一個美女。岩石猶如一個雕塑家,控製樹根的生長,迫使它按照人體的曲線變化和發展,粗細得體,豐滿均勻,最後生成一個美女的身姿。有人說它像飛天美女,也有人說它像跳水美女。

黃果樹瀑布,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是珠江水係中打邦河支流白水河的瀑布。白水河有九級瀑布群,其中規模最大的一級,就是黃果樹瀑布。黃果樹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大瀑布高度67米。黃果樹瀑布寬101米,其中大瀑布頂寬83.3米。

黃果樹瀑布,號稱“亞洲第一大瀑布”。雖然其一級主瀑布實際上以流量和寬度計算不及老撾孔恩瀑布。與中國境內的瀑布相比,在流量上次於黃河壺口瀑布,在寬度上次於廣西德天瀑布。但是以其雄奇壯闊的一級大瀑布,連環密布的瀑布群而聞名於世。

黃果樹瀑布,享有“中華第一瀑布”之盛譽。其瀑布群包含著雄,奇,險,秀等風格各異的大小18個,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家族”,被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2007年,黃果樹瀑布景區成為首批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之一。

黃果樹瀑布,首次出現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著作《徐霞客遊記》中,1638年4月23日,徐霞客詢問當地人大瀑布之上遊的河流名稱,得到“白水河”的答案。徐霞客在文中未提及瀑布名稱。詩文中,提及瀑布時,均以“白水河”指代,“河瀑”不分。

道光十四年(1834),江西山陽李騰華的《白水河小憩並序》中寫道:“白水河,其地多黃果樹,故以樹名來名村市”。還引用了兩句詩:“飛雪濺衣黃果樹,亂紅撩眼刺梨花”。事實上該地並無“黃果樹”,但該作者仍寫成“黃果樹”。

原因是當地有一種常見的落葉喬木“黃桷樹”,即榕樹(美女榕)。當地的過往商客由於讀音相近,誤記“黃桷樹”為“黃果樹”。清末民國貴陽詩人王敬彝的《黃果樹瀑布》詩,是首次直接提出“黃果樹瀑布”這個名稱的文獻。

由於當地人對《黔記》這部古籍非常信任,“黃果樹瀑布”逐漸替代了“白水河瀑布”,成為對該瀑布最普遍的稱謂。最後,我們終於進入黃果樹瀑布的風景區,景區門票50元。下麵的(左)圖是“黃果樹瀑布”的標識牌,下麵的(右)圖是“黃果樹大瀑布”。

圖39.“黃果樹瀑布”的標識牌(左)和“黃果樹大瀑布”(右)

然而,在看到瀑布之前,先看到了陳毅元帥為黃果樹瀑布的題詞。

圖40. 陳毅元帥的題詞

不遠處還有黃果樹瀑布發現者徐霞客的雕像,下圖是徐霞客的雕像。

圖41. 黃果樹瀑布發現者徐霞客的雕像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霞客,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北宋末年開封府尹徐錮之後。20歲娶妻,30歲元配病故續娶,夫妻感情不睦。從此他開始縱遊全國,跋涉荒野地區,常露宿荒郊。他的足跡遍布全國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且記有遊記。

他記錄了各種人文,地理植物等狀況。對於喀斯特地貌的研究記錄,是舉世第一人。晚明時期,官貪民窮,盜賊蜂起。在遊曆考察中,多次絕糧,多次遇盜。1640年,在雲南騰衝遊曆時得病,不能行走,不久去世,終年54歲。

生前曾托季夢良整理原稿,編輯成書,軍進攻江陰時,季夢良幫助守城全家被殺,手稿大部焚於兵火。1980年,有人對《徐霞客遊記》進行整理校對出版,該書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文學價值。

參觀黃果樹瀑布的必經之路是“黃果樹大扶梯”。大扶梯是亞洲最大的野外觀光電動扶梯。分為上下兩道,總長170米,提升高度80米。大扶梯為廣大遊客提供最為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適的交通通道。下圖是“黃果樹大扶梯”(往返收費50元)。

圖42. 黃果樹大扶梯

經過上述一係列“序曲”之後,終於可以觀賞大瀑布了。下圖是黃果樹瀑布風景區示意圖。

圖43. 黃果樹瀑布風景區示意圖

大瀑布“麵朝西南”,下午時分最為漂亮。我按順時針方向,由南向北走,到達大瀑布的正麵。再往前走有個“攝影棚”(點1),照了一張相。然後由西向東,穿過“水簾洞”(點2),再由北向南走,最後經過“犀牛潭”(點3),離開了大瀑布。

下圖是我在大瀑布的南邊(正45度角),“遙看瀑布掛前川”。

圖44. 我在大瀑布的南邊,“遙看瀑布掛前川”

下圖是我在大瀑布南邊的留影,再下圖是我的另一個留影,位置也在南邊,但是更近。

圖45. 我在大瀑布南邊的留影

圖46. 我在大瀑布南邊更近處的留影

下圖是我在大瀑布的西南方(大瀑布正麵,零度角),觀看“飛流直下三千尺”。再下圖是我在大瀑布的西邊(負45度角),欣賞“疑是銀河落九天”。第三圖是我在一個“攝影棚”(導遊圖中的點1)裏照了一張相作為紀念(20元)。

圖47. 我在大瀑布的西南方,觀看“飛流直下三千尺”

圖48. 我在大瀑布的西邊,欣賞“疑是銀河落九天”

圖49. 我在黃果樹瀑布的“攝影棚”裏照相紀念

下一個景點是“水簾洞”(導遊圖中的點2)。水簾洞,位於大瀑布40米至47米的高度,是大瀑布後麵岩壁上的一個溶洞。洞深20米,洞長134米,有六個洞窗,五個洞廳,三股洞泉,六個通道。水簾洞橫貫瀑布兩側,洞口被瀑布所遮掩。從開口處能近距離觀察瀑布。

下圖是“水簾洞”,再下圖是在“水簾洞”裏參觀的人群。

 

圖50. 在水簾洞裏看瀑布(左)和劉海粟題寫的“水簾洞”(右)

最後,我來到“犀牛潭”(導遊圖中的點3)。犀牛潭是黃果樹瀑布注入的一個水潭,因為其形狀酷似犀牛而得名。下圖是“犀牛潭小瀑布”,再下圖是我在“犀牛潭小瀑布”前麵的留影,第三圖是一隻“花孔雀”在漫遊,立刻納入我的鏡頭。

圖52. 黃果樹瀑布的“犀牛潭小瀑布”

圖53. 我在“犀牛潭小瀑布”前麵的留影

圖54. 黃果樹瀑布旁邊的一隻“花孔雀”在漫遊

當天下午5點,我們乘旅遊大巴返回貴陽。我直接坐到貴陽火車站,下圖是貴陽火車站。

圖55. 貴陽火車站的外景

下圖是貴陽火車站的站前廣場。

圖56. 貴陽火車站的站前廣場

離開貴州之前,還有一張名片“甲秀樓”。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南明河的鼇磯石上,始建於1597,後來履毀履建,現存建築為宣統元年(1909)重建。清朝時曾以“鼇磯浮玉”作為貴陽八景之一。2006年,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貴州巡撫江東之在此地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名為“甲秀”,意為科甲挺秀之意。其後,天啟元年(1621)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改名“來鳳閣”。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巡撫田雯重建,仍恢複原名。

現在樓內石刻,木刻,名人字畫收藏甚多。其中貴陽翰林劉韞良所撰長聯為一絕,與昆明大觀樓長聯和成都望江樓長聯並稱為“中國三大長聯”。下圖是我所拍攝的“甲秀樓”夜景,再下麵的兩圖是貴陽市區的夜景。

圖57. 貴陽“甲秀樓”的夜景

圖58. 貴陽市中心的夜景

圖59. 貴陽市中心的夜景

當天晚上11點,登上列車(K9488),車票早已訂好。11點半,從貴陽出發,行車11小時,第二天上午10點半,到達重慶回家。我的四天三夜“黃果樹看瀑布”之旅,就此結束了。總共花費1100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