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四篇:海歸期間 - 大邑西嶺三蘇祠

(2022-09-14 14:03:35) 下一個

老安遊記《暢遊祖國好河山》第十四篇:海歸期間 - 大邑西嶺三蘇祠

前一篇講述我在四川成都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在四川大邑西嶺眉山三蘇祠的旅遊過程。

大邑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一個縣。麵積1548平方公裏,人口50萬,縣人民政府駐在晉原鎮。大地主劉文彩和軍閥劉文輝舊居“大邑劉氏莊園”,位於大邑縣安仁鎮。著名旅遊勝地“西嶺雪山”地處大邑縣,道教發源地“鶴鳴山”也位於大邑縣。

大邑縣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下轄17鎮3鄉。擁有新場古鎮,花水灣溫泉度假區,藥師岩摩崖造像,和以抗戰文物著稱的全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建川博物館”。大邑縣享有亞洲十大自然生態旅遊和休閑之縣的稱號。

2009年5月28日,早上9點,我兒的朋友陳晉川開車帶我們去參觀大邑縣劉氏莊園。上午11點,到達大邑縣的悅興賓館,放下行李就去參觀劉氏莊園。下圖是劉氏莊園博物館內的“大型泥塑收租院”,再下兩圖是劉氏莊園博物館內郭沫若的“參觀留詞”。

圖1. 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介紹

圖2. 郭沫若在大型泥塑收租院參觀時的留詞

圖3. 郭沫若在大型泥塑收租院參觀時的留詞

下圖是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的留言,再 下圖是著名畫家華君武的留言。

圖4. 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的留言

圖5. 著名畫家君武的留言

下圖是“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一部分。

圖6. 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一部分

劉文彩(1887-1949),生於四川大邑縣安仁鎮,著名大地主,民國時期軍閥劉文輝之兄。劉文彩其人在中國文化大革命中被宣傳為無惡不作的大地主,將其塑造為舊社會地主階級壓迫農民階級的典型代表,是四大惡霸地主之一。

劉文彩在弟兄七人中排名第五,其弟劉文輝是僅次於劉湘的四川省第二號軍閥。1922年,劉文彩擔任府船捐局的局長,正式為劉文輝聚斂錢財。從1922-1931年,曆任稅捐局長,事務處長,商總處長,查緝處長,清鄉司令,管81個縣稅收,掌一個混成旅兵力。

1932年,劉文彩回鄉,此時,他所管理的稅收,已經“預征”到1957年。在劉文輝的管轄範圍內,劉文彩壟斷了所有賺錢的行業,包括鴉片貿易。晚年他個人出資2.5億元,興辦全川師資設備最好的文彩中學,1979年校名變更為安仁中學。

1948年,劉文彩兩度吐血被診斷為肺結核。1949年,病逝於成都雙流縣。1958年,劉文彩墓地被人挖開,屍骨拋到河灘上下落不明。劉文彩的後代認為,文革時期對劉文彩的描述不符合事實,一直為劉文彩平反奔走。但是也有人認為,為他翻案是荒唐的。

當天下午,我們去參觀“建川博物館聚落”,下圖是我在標識牌前麵的留影。

圖7. 我在“建川博物館聚落”標識牌前麵的留影

建川博物館,全稱為建川博物館聚落,是國家級文化示範基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博物館藏品1000餘萬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425件。博物館包括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主題共32座分館。

2003年,樊建川買下大邑縣的500畝商業用地,從此開始民間博物館的創建和藏品收集。2005年,建川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2018年,由兵工生產洞改建成的重慶建川博物館開館。下圖是我在建川博物館共產黨抗日軍隊館前麵的留影。

圖8. 我在共產黨抗日軍隊館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建川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抗日軍隊館前麵的大型雕塑:毛澤東與朱德。

圖9. 共產黨抗日軍隊館前麵的毛澤東與朱德

下圖是建川博物館國民黨抗日軍隊正麵戰場的標識牌,再下圖是正麵戰場上的士兵。

圖10. 國民黨抗日軍隊正麵戰場的標識牌

圖11. 國民黨抗日軍隊正麵戰場上的士兵

下圖是抗日戰爭勝利時的報紙新聞。

圖12. 抗日戰爭勝利時的報紙新聞

下圖是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壯士”標識牌,再下麵的兩圖是“中國壯士”的群像。

圖13.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壯士”標識牌

圖14. 抗日戰爭中“中國壯士”的群像

圖15. 抗日戰爭中“中國壯士”的群像

下圖是我在“中國壯士”群像前麵的留影。

圖16. 我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壯士”群像前麵的留影

2009年5月29日,早上9點,我們乘坐長途大巴從大邑縣城去西嶺鎮,然後轉乘坐出租車上山。上午10點半,到達大邑縣的下一個景點“西嶺雪山”。

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屬邛崍山係,主峰海拔5364米,是成都市境內最高峰。其間有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花水灣溫泉度假區,是一個旅遊運動(其內有滑雪場)的場所。景區內有終年積雪的雪山。

下麵的兩圖是通往西嶺雪山公路旁邊的小溪流,第三圖是我在小溪流旁邊的留影。

圖17. 通往西嶺雪山公路旁邊的小溪流

圖18. 通往西嶺雪山公路旁邊的小溪流

圖19. 我在小溪流旁邊的留影

下圖是我兒夫妻在通往西嶺雪山小徑上的合影,再下圖是他們在小徑拾階而上,第三圖是他們在石階上的合影。

圖20. 我兒夫妻在小徑上的合影

圖21. 我兒夫妻在小徑拾階而上

圖22. 我兒夫妻在石階上的合影

下圖是我在通往西嶺雪山小徑步行橋上的留影。

圖23. 我在小徑步行橋上的留影

在通往西嶺雪山的小徑旁,不時有山間瀑布,下麵的兩圖是我在瀑布前麵的留影。

圖24. 我在小徑旁邊瀑布前麵的留影

圖25. 我在小徑旁邊瀑布前麵的留影

在通往西嶺雪山的小徑旁邊,不時有大小猴子出現,下圖是蹲在路邊的兩隻猴子。

圖26. 通往西嶺雪山小徑上的猴子

最後終於走到西嶺雪山景點的大門,下圖是我們在大門外“西嶺雪山”標識牌前麵的合影,再下圖是我在大門外“西嶺雪山”標識牌前麵的留影。

圖27. 我們在“西嶺雪山”標識牌前麵的留影

圖28. 我在“西嶺雪山”標識牌前麵的留影

時間不夠就不進雪山了,我們又不會滑雪,今晚要回成都,明天我們還有其他旅遊計劃。在雪山景區的門口照相留念吧,最後以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詩句來讚譽此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我們乘坐的出租車司機,還在等著我們。我們乘坐他的車,返回大邑縣,再乘坐長途大巴,返回成都市。從而結束了我們在大邑和西嶺雪山的二日遊。

2009年5月30日上午,我與我兒從成都出發,乘長途大巴去眉山。幾天前,我在參觀樂山大佛之後曾經路過眉山市,原想去參觀“三蘇祠”,但是太晚關門了。今天中午到達眉山市,在眉州大文豪酒樓吃午餐。下圖是眉山市進城入口,再下圖是眉州大文豪酒樓。

圖29. 四川省眉山市的進城入口

圖30. 眉州大文豪酒樓

然後我們去參觀眉山三蘇祠,下圖是“三蘇祠”的入口,再下圖是三蘇祠裏的“式蘇軒”,第三圖是三蘇祠裏的“連鼇山”。

圖31. 眉山市“三蘇祠”的入口

圖32. 三蘇祠裏的“式蘇軒”

圖33. 三蘇祠裏的“連鼇山”

“三蘇祠”,位於四川眉山市的東坡區,原本是蘇洵蘇軾蘇轍的舊宅,元代初年為紀念三蘇父子改為祠,近年改為“三蘇祠博物館”。1980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祠”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被譽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雖然過譽,但是“風雨共名山”的確為事實。

“三蘇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程夫人,任采蓮,蘇八娘(蘇軾姐),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珍藏和陳列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4件和三級文物696件。

明代陳淳草書《前赤壁賦》,明代王式《西園雅集圖》,明代張風翼書蘇軾《後赤壁賦》,明代許光祚書東坡《記承天寺夜遊》,清代何紹基書《東坡詞》等為“三蘇祠”的鎮館之寶。下圖是三蘇祠裏的蘇東坡坐像,再下圖是我在蘇東坡坐像前麵的留影。

圖34. 三蘇祠裏的蘇東坡坐像

圖35. 我在蘇東坡坐像前麵的留影

“三蘇”之中,以蘇軾成就最高,超過其父,甩下其弟。蘇軾(1037-1101),四川眉州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

蘇軾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編有《蘇文忠公全集》。蘇軾的散文均有成就,且善書法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都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之末,與唐代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韓潮蘇海”。與宋代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為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

蘇軾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有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作的前後《赤壁賦》。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以蘇軾文命題的考試,故當時學生曰:“蘇文熟,吃肉熟,蘇文生,嚼菜羹”。在藝術方麵,書法名列為“蘇,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蘇軾其畫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讚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操之過急的政策,以及王安石後任的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的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元祐更化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都不討好,終生當不了宰相

蘇軾在元祐更化時曾一度官至尚書,但是在紹聖年間,因新黨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宋徽宗即位後,向太後聽政,遇赦北歸時病卒於江蘇常州,墓地在河南郟縣。下圖是三蘇祠裏的巨大 “蘇”字造影壁,再下圖是三蘇祠裏的“披風榭”。

圖36. 三蘇祠裏的巨大“蘇”字造影壁

圖37. 三蘇祠裏的“披風榭”

下圖是三蘇祠裏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詩句,再下圖是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屏風。

圖38. 三蘇祠裏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詩句

圖39. 三蘇祠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屏風

下圖是三蘇祠裏的“來鳳軒”,再下圖是三蘇祠裏的“墨莊”。

圖40. 三蘇祠裏的“來鳳軒”

圖41. 三蘇祠裏的“墨莊”

下圖是三蘇祠裏的“啟賢堂”,再下圖是啟賢堂裏的蘇洵供奉像。

圖42. 三蘇祠裏的“啟賢堂”

圖43. 啟賢堂裏的蘇洵供奉像

下麵的三張圖,分別是蘇洵,蘇軾,蘇轍的供奉像。

圖44. 三蘇祠裏的蘇洵供奉像

圖45. 三蘇祠裏的蘇軾供奉像

圖46. 三蘇祠裏的蘇轍供奉像

下圖是三蘇祠裏的“洗硯池”,再下圖是三蘇祠裏的宋孝宗題詞。

圖47. 三蘇祠裏的“洗硯池”

圖48. 三蘇祠裏的宋孝宗題詞

下圖是三蘇祠裏的蘇母程夫人和蘇小妹的大理石雕像。

圖49. 三蘇祠裏的蘇母與蘇小妹的大理石雕像

在傳說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中,蘇軾有個妹妹嫁給秦觀,新婚之夜“三難新郎”。因為男女雙壁,文才飛揚,佳偶天成,出口成章,一時傳為佳話。可惜根據考證,蘇軾在筆記著作中從未提過到有個妹妹,而且秦觀早已娶妻,後遇蘇軾,蘇小妹應為虛構人物。

下圖是三蘇祠裏的“三蘇雕像”,再下圖是我在三蘇雕像前麵的留影。

圖50. 三蘇祠裏的“三蘇雕像”

圖51. 我在“三蘇雕像”前麵的留影

下圖是三蘇祠裏朱德的題詞,再下圖是三蘇堂裏趙樸初的題詞。

圖52. 三蘇祠裏朱德的題詞

圖53. 三蘇祠裏趙樸初的題詞

下圖是我離開之前,在“文鐫一家”大廳(左)和“三蘇祠”大門(右)所拍攝的照片。

圖54. “文鐫一家”大廳(左)和“三蘇祠”大門(右)

由於蘇軾在北宋新舊黨爭中,兩邊都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一肚皮不合時宜”。一方麵,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對現實強烈不滿。另一方麵,他沒有悲觀厭世,反而充滿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進取精神。

他在被貶山東密州時的名詞《江城子-密州出獵》,就是一個具體的體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達觀開朗性格,還表現在他與名僧佛印的交往上。有一天,二人相約到河邊的樹下吃酒吟詩。佛印先到,蘇軾一來,便發出“唇槍”:“禿驢何在”?佛印馬上還以“舌箭”:“東坡吃草”。二人相視,哈哈大笑。

蘇軾還嫌不夠,看到河邊有狗覓食,便指給佛印:“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反唇相擊,一指小河:“水流東坡詩(屍)”。然後二人開懷暢飲。此例雖然不知真假,但是二人的詼諧幽默,睿智敏思,開朗豪放的性格,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還有一例是蘇軾調侃好友張先的小詩。八十歲的張先納了一個十八歲的小妾。蘇軾知道後,當場在宴會上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詩曰: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八十”與“十八”是“數字對”,“白”與“紅”是“顏色對”,“梨花(白)”與“海棠(紅)”是“實物對”。按照現在的觀點,段子有點“葷”,但是能把張先“老牛吃嫩草”的行為,寫的如此傳神,蘇軾可算古今第一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放蕩不羈開朗豪放的性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