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東歐五國自由行》(之六)德國(中)

(2022-03-06 00:56:16) 下一個

老安遊記《東歐五國自由行》(之六)德國(中)

上一篇講到我們在德國德累斯頓的旅遊經曆,本篇講我們在德國柏林前兩天的旅遊行程。

2018年8月20日,我們從德累斯頓的新城火車站(New Town Railway Station)乘坐長途大巴,上午11點出發,行車兩個半小時,下午1點半到達柏林的南火車站(Southern Railway Station)。柏林的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6點。

圖1. 東歐地圖

柏林(Berlin),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德國東北部,被勃蘭登堡州所環繞。施普雷河(Spree)由東向西穿城而過。柏林也是德國的十六個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德國的城市州與中國的直轄市(京津滬渝)相類似。

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法國巴黎。它是柏林-勃蘭登堡都會區的中心。柏林地理上位於歐洲大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不太寒冷,夏季也不太炎熱。城市周圍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森林,公園,花園,河流和湖泊。

曆史上,柏林連續地成為以下這些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1),德意誌帝國(1871-1918),魏瑪共和國(1919-1933),納粹德國(1933-1945),德意誌民主共和國(1946-1990),統一後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1990-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柏林被蘇美英法分區占領,不久分割成蘇聯占領的東柏林和美英法占領的西柏林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重新獲得了全德國首都的地位。

柏林無論從文化,政治,傳媒還是從科學上,都稱得上是世界級的城市。柏林扮演著歐洲大陸航空與鐵路運輸交通樞紐的角色,同時它也是歐盟內遊客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柏林的交通工具有地鐵(U-Bahn),輕軌(S-Bahn),還有巴士和電車。密布交通網把柏林大都會的各個城市連在一起,交通非常方便。柏林的旅遊景點比較分散,不能隻靠步行,必須利用交通工具才行。

我們在柏林的南火車站,買了兩人三天的柏林交通卡,49.80歐元。然後乘坐輕軌到(Landsberger Valley)站,找到預定的“發電機旅館”(Generator Hotel):160 Storkower Street,Berlin,Germany,預付的住宿費,113.40歐元。

下圖是輕軌的車站與旅館外麵街角上的路標,Landsberger Valley & Storkower Street。再下圖是我們在柏林住宿的發電機旅館(不缺能量!)。

圖2. 德國柏林旅館外街角上的路標

圖3. 我們在德國柏林住宿的發電機旅館

時間下午3點半,我看還早就想出去玩,我兒說他不舒服在旅館休息,我自己出去觀光。首先到柏林的地標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由普魯士國王下令建造(1788-1791),用以紀念普魯士七年戰爭中取得的勝利。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征,德國的國家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上許多重大的曆史事件。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菩提樹下大街(Street Under the Linden)的起點。菩提樹下大街,從勃蘭登堡門向東橫穿柏林市中心,一直到柏林博物館島柏林電視塔,是歐洲最繁華的大街之一,與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相媲美。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的最高處,是一尊勝利女神的青銅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駛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麵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持著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雄鷹,雄鷹頭戴普魯士的王冠。

勃蘭登堡門莊嚴肅穆巍峨壯觀,充分顯示了處於鼎盛時期普魯士王國的威嚴。勃蘭登堡門的興衰史,見證了德意誌民族的興衰史。從曆史的意義上說,這座門堪稱“德國的凱旋門”。

1806年普魯士加入反法同盟,對法國宣戰但全軍覆沒。法國皇帝拿破侖,以征服者的身份通過勃蘭登堡門,進駐柏林占領普魯士。拿破侖隨即命令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拆下裝箱作為戰利品運回巴黎。但是拿破侖1814年垮台,未來得及在巴黎安裝勝利女神。

勝利女神重新回到勃蘭登堡門,標誌著普魯士的重新崛起。1871年,威廉一世在取得普法戰爭勝利後,在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勃蘭登堡門也成了德意誌帝國的象征。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自由的魏瑪共和國在這裏宣布成立。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衝鋒隊從勃蘭登堡門通過,開始了納粹黨對德國的專製統治,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蘇聯紅軍穿過勃蘭登堡門攻克柏林,摧毀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德國國會大廈,從而宣告納粹德國的滅亡。

1945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勃蘭登堡門和柏林牆,成了冷戰時期的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東西方分裂的象征。

1989年,柏林牆建造後第28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2月22日,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科爾,由西往東走過勃蘭登堡門。東德最後一任總理莫德羅,在勃蘭登堡門的東側迎接科爾,標誌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兩邊德國人在勃蘭登堡門前歡呼慶祝。

1990年10月3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合並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完成了德國的再一次統一

我剛到勃蘭登堡門,就請人為我拍攝在勃蘭登堡門前麵的留影。我還拍攝了勝利女神雕像的特寫鏡頭。下圖是我在勃蘭登堡門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勝利女神雕像的特寫鏡頭。

圖4. 我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前的留影

圖5. 勃蘭登堡門頂上的勝利女神特寫鏡頭

穿過勃蘭登堡門之後,我沿著六月十七日大街往西走,來到大街北側的蘇軍紀念碑(Soviet Army Memorial)。蘇軍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1945年的柏林戰役中,為此陣亡的八萬名蘇軍士兵而建,盟軍在攻克柏林之後,曾經在這裏進行過勝利閱兵。

六月十七日大街(Street of June 17),柏林東西軸線的一部分,二戰期間稱東西軸心路。該大街在蒂爾加滕(Tiergarten)被勝利紀念柱截斷,大街的東端是勃蘭登堡門,在那裏與菩提樹下大街(Street Under the Linden)相連接。

1953年6月17日,蘇軍鎮壓東德示威發生6.17事件,因而命名為六月十七日大街。下圖是六月十七日大街路北的蘇軍紀念碑(左)與碑文的特寫(右),再下圖是紀念碑全景。

圖6. 柏林的蘇軍紀念碑(左)與碑文的特寫(右)

圖7. 柏林的蘇軍紀念碑全景

下麵的兩圖是蘇軍紀念碑旁邊的坦克和大炮。

圖8. 蘇軍紀念碑旁邊的坦克

圖9. 蘇軍紀念碑旁邊的大炮

我繼續沿著六月十七日大街繼續往西邊走,去參觀勝利紀念柱。地圖上的標示1.8公裏,可是我卻感覺像是18公裏。這條大街寬闊筆直,勝利紀念柱就在眼前,可就是走不到。不知花了多長時間,最後終於走到了。

勝利紀念柱(Victory Memorial Column),是為慶祝普魯士在普丹戰爭(1864)中的勝利而建,後來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勝利紀念柱又有了新的含義。在勝利紀念柱的頂上,樹立著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鍍金雕像。

下圖是勝利紀念柱(左)和紀念柱頂上的勝利女神鍍金雕像(右)。

圖10. 柏林的勝利紀念柱(左)和紀念柱頂上的勝利女神鍍金雕像(右)

勝利紀念柱的內部對外開放,我馬上買票入內參觀。下圖是勝利紀念柱內的旋轉樓梯(左)和勝利紀念柱內博物館裏展示的德國地圖(右)。

圖11. 勝利紀念柱內的旋轉樓梯(左)和博物館裏展示的德國地圖(右)

在勝利紀念柱的頂上有個瞭望台,可以360度地俯瞰四周全景。下圖是我在瞭望台上拍攝的兩張照片,第一張朝東,第二張朝西。在朝東的照片上,依稀可見遠方的勃蘭登堡門及後麵的高樓,還有更遠方偏北的柏林電視塔。兩張照片都有林木覆蓋的蒂爾加滕公園。

圖12. 從勝利紀念柱頂的上朝東看

圖13. 從勝利紀念柱的頂上朝西看

我從勝利紀念柱裏出來之後就往回走,又餓又渴但找不到食品店。好在背包裏有麵包可以充饑,但是沒有水解渴,隻好“幹噎”。都說勃蘭登堡門以東是“城裏”,以西是“城外”,此話不假。1.8(18?)公裏的路上沒有一家商店,哪怕是小的,我走得後腳跟都磨破了。

好不容易走回勃蘭登堡門,我的興趣又來了,請人又拍了與勃蘭登堡門的合影(下圖左)。嗷,對了,剛才在參觀勝利紀念柱時,我還請人幫忙拍了與勝利紀念柱的合影(下圖右)。

圖14. 我在勃蘭登堡門(左)與勝利紀念柱(右)前麵的留影

第二天,2018年8月21日,計劃去波茨坦。我們早早起床,早餐後趕到柏林中央火車站。恰好趕上8點半的火車,我們毫不猶豫擠上火車。行車近一小時,9點半到達波茨坦火車站。下圖是柏林中央火車站,再下圖是波茨坦火車站。

圖15. 柏林中央火車站

圖16. 波茨坦火車站

波茨坦(Potsdam),是勃蘭登堡州首府,位於柏林的西南方,距離柏林市中心26公裏。波茨坦坐落在哈維爾(Havel)河畔。1918年以前,是普魯士國王和德意誌帝國皇帝的夏宮所在地。波茨坦之於德國,如同溫莎之於英國,凡爾賽之於法國。 

波茨坦是個獨特的文化曆史名城,特別是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同盟國之間召開的重要會議,波茨坦會議,就是在波茨坦城內的另一座宮殿,采琪琳霍夫宮(Cecilienhof Palace)召開的。

我們來波茨坦的主要目的,是參觀腓特烈大帝興建的無憂宮。從火車站乘公交車去無憂宮,剛到大門就看見一座荷蘭式風車,旁邊還有一個鍾樓,鍾樓頂上有一個老鷹。荷蘭風車加德國老鷹,這是個什麽樣的搭配?不太明白。下圖是荷蘭風車(左)與德國老鷹(右)。

圖17. 無憂宮外的荷蘭風車(左)與德國老鷹(右)

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1712-1786),是普魯士國王(r. 1740-1786),政治家軍事家作曲家作家。在他統治時期,普魯士軍事大力發展,領土大舉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讚助和支持,“德意誌啟蒙運動”得以開展。

為使普魯士在歐洲大陸取得大國地位,在德意誌內部取得霸權,他以普魯士為中心,武力統一德意誌邁出了第一步。他是歐洲的偉大名將之一,也是歐洲的“開明君主專製”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麵都頗有建樹。

腓特烈在他的父親“士兵國王”極其嚴格的軍事教育下長大。同時受母親影響,喜好文學藝術和法國文化,多次與鄙視法國文化的父親發生衝突。1730年,為反抗其父強加的婚姻,與朋友一起逃往英國,但以失敗而告終,被囚禁在一個城堡裏。

父王受親奧勢力的壓力,在腓特烈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與伊麗莎白-克莉絲汀成婚,後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婚後兩人感情不睦,並未生下任何子女。他們兩人基本上都是分居,隻在節慶場合才一同出現在公眾麵前。

腓特烈與卡爾和漢斯,同時有著親密的友誼,他對女性比較疏遠。他的醫生透露,他在大婚之前曾經感染性病。難得的幾位受他青睞的女性,都是些所謂的“大女主”,例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他還給她寫過詩,長期保持著書信來往。

卡特和漢斯死後,腓特烈的性格開始轉變。在向父王道歉並得到寬恕後,從城堡被釋放。作為交換,父王不再幹涉其個人愛好。他被迫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1736年派駐萊茵斯堡,擔任總督及駐軍的軍團首長。後來又派到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的身邊見習軍事。

1740年6月1日,父親死後腓特烈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啟蒙哲學思想熏陶的腓特烈,剛剛繼位就被人們認為,他將是一位善於思考,敢於打破專製傳統的開明君主。的確如此,他一上台就采取開放言論自由,分派糧食給市民,禁止刑訊等開明措施。

1739年,奧地利帝國剛剛結束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奧地利產生的外交破綻,剛好被普魯士的腓特烈所利用。通過一場戰爭,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一塊極具經濟價值的西裏西亞,同時為普魯士賺得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

1750年,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與英國交好,大大地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其次,奧地利女皇瑪麗亞-泰瑞莎,成功地聯合了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積極準備收複被普魯士搶奪的西裏西亞。

1756年,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最後決定,與其坐等戰爭,不如對奧地利先發製人,七年戰爭即由此展開。他的部隊同時與三個聯盟大國作戰: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當時普魯士軍隊和聯盟軍隊的人數之比是1:3,國家的人口數之比更達到1:20。

經過七年戰爭,幾次麵臨亡國邊緣,他終於創造了奇跡,保住了西裏西亞。他個人也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不朽神話,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普魯士也一躍成歐洲五巨頭之一,其餘四國是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他在群雄爭霸的年代裏,建造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家。

1772年,在他的倡導下,與奧地利和俄羅斯一起,第一次瓜分波蘭。從此,他自稱普魯士“的”國王(King of Prussia),而不是像其兩屆前任那樣,稱自己為普魯士王國 “裏”的國王(King in Prussia)。

腓特烈和伏爾泰常有書信來往,並且經常在波茨坦會麵。他自己也寫有大量的法文著作,是十八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在腓特烈當政時期,普魯士各方麵的人才開始陸續出現,為十九世紀的普魯士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礎。

腓特烈的晚年,雖然內政與經濟上,都因他的勤奮治理而蒸蒸日上,但是人民卻失去了對國王的愛戴。雖然畏懼這位叱吒戰場的英雄,背地裏卻嘲笑他是個“終日磨麥”的老頭。重稅讓他保有強大的常備軍,但也讓他大失民心,沉重的稅負,讓人民苦難不已。

1786年,腓特烈在無憂宮中安詳辭世,享壽七十四歲。他身後無子女,由侄子繼承王位。他的遺願是在無憂宮的露台上,在他的愛犬旁邊下葬。後來幾經周轉,他在生前已經建好的墓穴裏永遠安息。

腓特烈小的時候性格溫和,優柔寡斷。他對帶兵打仗一點興趣都沒有,心裏想的全是音樂,藝術,哲學和文學。他特別喜歡吹笛子,宮裏經常回響著悠揚的笛聲。下圖是他在無憂宮裏舉辦的音樂會上表演吹奏長笛,此畫出自著名畫家阿道夫-門采爾(Adolph Menzel)之手。

圖18. 腓特烈在無憂宮裏表演吹奏長笛

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源自於法文的 Sans(Without)和 Souci(Worry),位於柏林郊區的波茨坦,是霍亨索倫王朝的夏宮。1745-1747年,根據腓特烈大帝的草圖所建造。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設計巧妙,精美絕倫,199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腓特列和他的王後,奧地利的伊麗莎白-克裏斯蒂娜(Elisabeth Christina),1733年結婚,但是他們從1740年開始,長期分居達四十多年。腓特列經常住無憂宮,王後卻住在美麗堡(Nice Castle),不許踏入無憂宮,所以無憂宮一度被稱為“無婦宮”(Sans Femens)。

當天上午11點,我們買票進入無憂宮。趁著天空晴朗陽光明亮,先在外邊照相,然後入內參觀。下圖是我兒在無憂宮前麵的留影,再下圖是我在無憂宮前麵的留影。

圖19. 我兒在波茨坦無憂宮前麵的留影

圖20. 我在波茨坦無憂宮前麵的留影

無憂宮裏有很多房間無法記得清楚,隻能把一些印象深刻的顯示出來。無憂宮裏的珍寶館,收藏著很多珍貴的物件。下麵的左圖是一副精巧的座鍾,右圖是一麵鍍金的鏡子。

圖21. 無憂宮內珍寶館的座鍾(左)和鍍金的鏡子(右)

下圖是無憂宮內中國館裏的玉石屏風,很多遊客在那裏細看和照相。

圖22. 無憂宮內中國館裏的玉石屏風

下圖是無憂宮的雕塑館裏,一男一女兩個人的大理石雕像。

圖23. 無憂宮內雕塑館裏的大理石雕像

下圖是無憂宮的繪畫館裏,兩個貴婦人的油畫像。

圖24. 無憂宮內繪畫館裏的油畫像

下圖是無憂宮裏腓特烈大帝的油畫像(左)和伏爾泰的大理石雕像(右)

圖25. 無憂宮裏腓特烈大帝的油畫像(左)和伏爾泰的大理石雕像(右)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伏爾泰的著作和思想,對美國革命法國革命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1750年,在政治上想要有所作為的伏爾泰,應腓特烈大帝之邀,來到了德國柏林,得到了一個宮廷文學侍從的職位。他作為一名哲學家,與法語說得近乎完美的國王之間,建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友誼,無憂宮裏有一個專門為他保留的房間。

在無憂宮的禮品店裏,我買了兩本書:一本中文書《波茨坦無憂宮》,一本英文書《Berlin》,每本書一樣價,都是5.95歐元。

從無憂宮的宮殿裏出來後,我兒感到有點累,找個地方休息,我自己再次來到宮殿露台,欣賞無憂宮的精美建築和無憂宮外的美麗風光。無憂宮外的露台上,腓特烈大帝的陵墓旁,有一個大理石雕像,好像是母子兩人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見下圖)。

圖26. 無憂宮露台上腓特烈大帝陵墓旁的大理石雕像

下麵的兩圖是從下麵觀看無憂宮。在寬闊台階的兩旁,是六段台階形的葡萄山。

圖27. 遊客在波茨坦無憂宮外的寬闊台階上

圖28. 遊客在波茨坦無憂宮外的寬闊台階前

下圖是無憂宮外的噴水池,再下圖是無憂宮外的小花園。

圖29. 無憂宮外的噴水池

圖30. 無憂宮外的小花園

無憂宮後麵的花園裏有12座雕像,雕像的內容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神話。下麵的兩組雕像顯示出其中的一部分。

圖31. 無憂宮後花園裏的大理石雕像組圖之一

圖32. 無憂宮後花園裏的大理石雕像組圖之二

我們來波茨坦的第二個目的,是參觀著名的采琪蓮霍夫宮(Cecilienhof Palace),此宮是德皇威廉二世為其長子,皇儲威廉(William)和兒媳采琪蓮(Celilien)所建造的宮殿。其外觀卻像是一座鄉村別墅,不像是個“宮”。

采琪蓮霍夫宮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袖斯大林,在這裏舉行了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26日,發布了波茨坦宣言,以決定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相關條款。

圖33. 波茨坦會議的三巨頭會晤

我們在尼古拉教堂站,等汽車去采琪蓮霍夫宮。但是一個小時也不見汽車到來。看來主人對這個景點的接待並不熱情,完全不像無憂宮。對這個屈辱性景點,采取了選擇性忘記。

看時間下午1點,我們也決定不等了,坐火車返回柏林。我兒累了回旅館休息,我自己去參觀柏林市中心的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Parliament),位於首都柏林的市中心。在1894-1918年間,首先是德意誌帝國帝國議會,後來是魏瑪共和國的共和國議會。1933年被大火燒毀,二戰後遭到廢棄。東德在東柏林另建共和國宮召開議會,西德波恩聯邦大廈召開議會。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之後,國會大廈得到完全恢複。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的聯邦大會在這裏選舉德國總統,從1999年開始,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議地址。

德國國會大廈可以免費進去參觀,但是每天限製人數。我到達時已經3點,人數已滿不能入內參觀,隻好在外麵欣賞這座漂亮的建築。好在遊人很多,請人幫助照相並不難。下圖是國會大廈的正麵照片,再下圖是我在國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圖34.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

圖35. 我在德國國會大廈前麵的留影

下一個是柏林電視塔(Berlin TV Tower),位於東柏林亞曆山大廣場,這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368米),1969年建成,用於發射廣播電視信號。電視塔的觀光台設在204米處,天氣晴朗時可以看42公裏遠,乘電梯到觀光台需要40秒,旋轉餐廳半小時旋轉一圈。

下圖是柏林電視塔,登頂的入口在塔下的大廳裏,我買票登上了塔頂的觀光台。

圖36. 高聳入雲的柏林電視塔

我在觀光台上俯瞰柏林全城。下圖是我在觀光台上拍攝的一張照片,位於照片中央的紅色大樓是柏林市政廳。再下圖是我在觀光台上拍攝的另一張照片,中央的一大兩小三個綠色圓頂是柏林大教堂。另外,我在入口大廳裏,買了一本中文書《柏林》,5.95歐元。

圖37. 我在柏林電視塔觀光台上拍攝的柏林市政廳

圖38. 我在柏林電視塔觀光台上拍攝的柏林大教堂

我從柏林電視塔出來後,去參觀柏林大教堂(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位於博物館島東部,曾經是德意誌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建於1895-190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盟軍炸毀。1993年修複後重新開放,遊客可以登頂俯瞰柏林市區。

教堂一層停放靈柩的有:德意誌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1831-1888),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655-1674),勃蘭登堡大選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1620-1688)。另外還安放著該家族其他成員的靈柩。下圖是柏林大教堂的正麵。

圖39. 柏林大教堂的正麵

我買票進入柏林大教堂去參觀,下圖是柏林大教堂的內部。

圖40. 柏林大教堂的內部

下圖是懸掛在德意誌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陵墓旁邊的本人肖像。

圖41. 柏林大教堂裏腓特烈三世皇帝的肖像

此人1888年3月9日繼位,同年6月15日去世,在位僅僅99天,是一個“百日皇帝”。死後長子繼位,就是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個殘疾皇帝威廉二世(William II,r. 1888-1918),戰敗後逃到荷蘭,至死也再未回到家鄉。

下圖是德意誌帝國皇帝威廉一世(William I, r. 1871-1888)的木乃伊(模型?)。此人曾經三次發動侵略戰爭:普丹(1864),普奧(1866),普法(1870)。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布成立德意誌帝國(German Empire)。

圖42. 柏林大教堂裏的威廉一世皇帝木乃伊(模型?)

我還登上了柏林大教堂的頂上俯瞰市區,下圖是我當時拍攝的照片,圖中間的金球是柏林大教堂本身的尖頂。

圖43. 我在柏林大教堂上麵拍攝的一張照片

下圖是我當時拍攝的另一張照片,圖中間的紅色大樓是柏林市政廳。

圖44. 我在柏林大教堂上麵拍攝的柏林市政廳

第三天,2018年8月22日,我們下午要乘火車去法蘭克福。在離開柏林之前還有半天的時間,打算在柏林再玩玩。上午8點半,我們退掉旅館的的房間,乘輕軌去柏林中央火車站,租個保險櫃放好行李。我兒說他不想出去,呆在火車站,我自己出去參觀博物館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