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遊記

環球旅遊的隨記,北美,歐洲
正文

老安遊記《瀏覽美國地理風光》第十三篇:看奇跡

(2021-08-13 01:35:54) 下一個

老安遊記《瀏覽美國地理風光》第十三篇:看奇跡

圖1. “看奇跡”在美國的位置

1. 倒置鋼鐵懸鏈線

通道拱門國家公園(Gateway Arch National Park),原名為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位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St Louis),1935年列為國家紀念地,2018年升級為國家公園,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1點。

圖2. 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

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東邊瀕臨密西西比河,是美國西部開發的象征,這座雄偉壯觀的倒置懸鏈線形建築物,高度360英尺,地麵兩腳的寬度也是360英尺,整個拱門都是用不鏽鋼製成,拱門的地下部分是西部開發博物館。

美國的西部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獨立戰爭結束後,大量農民為了能獲得更多肥沃的土地,不斷向西遷徙,聯邦政府對於西部土地的政策,更是促進了這一運動,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大量歐洲移民湧入美國,為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總統頒布了《宅地法》: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隻要支付10美元,就能獲得美國西部160英畝的土地,耕種5年後,該土地歸個人所有,大量窮苦農民進入西部開墾荒地,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就是為了紀念這些不屈不饒的拓荒者而建造的。

聖路易斯通道拱門於1963年2月動工,1965年10月完工,是美國最高的自立型建築物,比華盛頓紀念碑和自由女神像都還要高,拱門的設計師小埃羅-沙裏寧(Eliel Saarinen Jr.),是二十世紀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

1910年,他在芬蘭的一個藝術家庭出生,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芬蘭建築師老沙裏寧(Eliel Saarinen Sr.),母親也是有名的雕塑家,小沙裏寧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設計天賦,12歲時就在火柴盒設計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

1925年,小沙裏寧隨全家移民到了美國的密歇根州。起初,他的父親在密歇根大學的建築係任客座教授,之後與朋友一起創建了一個藝術設計學院,擔任第一任院長。小沙裏寧不僅跟隨父親學習建築設計,還研習雕塑和家具設計。

1929年,小沙裏寧赴巴黎學習雕塑,一年後,他又回到美國繼續學習建築,並考入耶魯大學建築係。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小沙裏寧獲得了為期兩年的旅遊獎學金,在這兩年裏,他周遊了歐洲列國,研究歐洲的各種新式建築。

回到美國後,小沙裏寧加入了父親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在這裏他雖然每天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事,但他從未放棄對於新建築的喜愛。1948年,為了證明自己的設計才華,他與父親分別作為兩支參賽團隊,參與聖路易斯國家紀念碑的設計競賽。

就是在這次父子較量中,小沙裏寧憑借流暢的懸鏈線形拱門設計贏得了競賽,這就是今天的聖路易斯拱門。這座外貼不鏽鋼的拱門劃過天空,讓人耳目一新,被看作是美國開拓進取精神的代表。1950年,老沙裏寧去世了,小沙裏寧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拱門的設計不易,施工更難,南北兩腿的施工必須非常精準同步,熱脹冷縮的計算也必須非常精確,兩腿在基礎部分的工程誤差必須保證在0.4毫米以內,不然的話,在諸塊三角形單元的疊加過程中,積累誤差會越來越大,乃至於頂端的拱頂石無法合攏。

由於熱脹冷縮的關係,在白天的時候,太陽在南邊,因此南邊的“腿”會比北邊的更肥,高度更低,這一點點的差距,會使按尺寸精確建造的最後一塊拱頂石無法就位。施工隊打算在晚上將最後一塊拱頂石裝上,因為晚上沒有太陽曬,兩邊大小相同。

然而政府部門卻不同意,因為這是個形象工程,因此“竣工典禮”必須要在白天,人們能看到,新聞能報道。於是,無奈的施工隊在最後一塊拱頂石的位置上,裝入了相當於300噸重壓力的千斤頂將兩腿撐開。

竣工典禮安排在上午,陽光尚未強烈照射之前,甚至還派出了消防車噴水以降溫。最終,南北兩腿的高度控製在誤差3/4英寸之內,兩腿的縫隙比拱頂石的寬度還多了1.8米,在拱頂石就位之後,千斤頂緩緩撤出,左右兩腿向內夾緊了拱頂石,最終合攏

通道拱門的高度和兩腳之間的距離相等,均為630英尺,形狀是個倒置的懸鏈線(Catenary),比如下圖就是在路邊經常見到的懸鏈線。

圖3. 路邊經常見到的懸鏈線

再比如下圖,把一條鐵鏈掛在門框兩邊的相同高度,它的形狀就是一條懸鏈線。

圖4. 把一條鐵鏈掛在門框兩邊的相同高度,形狀就是懸鏈線

聖路易斯通道拱門的簡化形狀,是如下圖所示的倒置懸鏈線。

圖5. 聖路易斯通道拱門的倒置懸鏈線形狀

通道拱門的方程可以用下麵的公式來表達

其中 e = 0.71828… 是自然對數的底,是個無理數,這是數學中的一道習題,多數讀者不難看懂,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自行推導出來。

通道拱門的地下部分是西進擴張博物館(Museum of Western Expansion),另外還有三個電影院,分別放映通道拱門的建設過程,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險隊的經曆,還有西部殖民初期的一些情況,拱門和博物館都屬於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

我於2001年11月21日在這裏逗留了一整天的時間,拱門的前後左右和博物館的上下裏外都轉了個遍,三個電影也全看了,還登上了拱頂去觀望,相機裏的膠卷都用了兩卷,當時我還沒有數碼相機。

圖6. 我在傑斐遜國家擴張紀念地(今名:通道拱門國家公園)

從訪客中心乘坐特製的電梯可以達到拱門的頂端,與我同乘電梯的是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小女兒。下圖是兩個小女孩中的一個,當我要為她拍照時,她絲毫不靦腆,落落大方地擺好姿勢,現在二十年過去了,應該是個大姑娘了。

圖7. 與我同乘電梯的小女孩

拱門頂端有個小平台,平台兩邊都有觀察窗口,遊客們可以在那裏“東張西望”一下,“東張”:密西西比,大河南流,“西望”:聖路易斯,盡收眼底。我也登上了拱頂,去“東張西望”了好一陣子。

圖8. 拱門的頂端有個小平台,兩邊都有觀察窗口

圖9.“東張”,密西西比,大河南流

圖10.“西望”,聖路易斯,盡收眼底

2. 金門大橋跨海灣

美國加州的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橫跨舊金山灣的金門海峽,大橋的東邊是舊金山灣,大橋的西邊是太平洋,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2點。

金門大橋建成於1937年,耗資3550萬美元,鋼材10萬噸,全長8981英尺,主跨4200英尺,淨高746英尺,橋身漆成桔紅的顏色,配上清澈蔚藍的海水,碧綠如茵的草地,萬紫千紅的鮮花,如畫景觀美不勝收,再加上四季如春的宜人氣候,真乃人間仙境也。

圖11. 舊金山的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建成時曾經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懸索橋,金門大橋的橋塔是世界第四高,大橋的寬度是82英尺,雙向共有6條行車線,下圖是大橋的基本設計數據(原圖采用公製)。

圖12. 金門大橋的基本設計數據

大橋的最初構想,來源於橋梁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Joseph Strauss),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藝術造型和顏色專家艾爾文-莫羅Irving Morrow),複雜數學推算的科學家查爾斯-埃裏斯Charles Ellis),還有橋梁設計師裏昂-莫伊塞弗Leon Moisseiff)。 

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國際桔,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可與周邊的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常見的大中更加醒目,由於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俗的外觀,被國際橋梁界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評為現代世界的奇跡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大橋之一。

金門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四年後,於1937年5月27日對外開放給行人,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給汽車使用。

金門大橋的維護工作包括不斷的加固,1989年底發生地震之後,當局即聘請專家對大橋的脆弱性進行了詳細的評估,並製定了加固計劃,分三期工程實施,第二期加固工程已經於2006年完成。

我與我妻曾經多次到此神遊,大橋南北,橋上橋下,飽覽風光,流連忘返。尤其是2016年5月28日那次,拍下許多終生難忘的漂亮照片。

圖13. 我在製高點拍攝的金門大橋

圖14. 我在遊船上拍攝的金門大橋

3. 大橋隧道緊相連

美國弗吉尼亞州(Virginia)的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與大西洋之間,有一個窄窄的海路,為了連接南北兩個半島,1964年,修建了一個全長為23英裏的大橋隧道綜合體(Bridge-Tunnel Complex),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3點。

圖15. 切薩皮克灣的大橋隧道綜合體

切薩皮克灣是美國東部大西洋伸入內陸最深的海灣,為了方便海灣兩岸的交通往來和來此旅遊的國內外遊客,美國政府投資興建了切薩皮克灣大橋隧道綜合體,這一世界上最長的大橋隧道綜合體,被稱為“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

圖16. 大橋隧道綜合體是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

大橋隧道綜合體由12英裏的棧橋,兩個1-英裏的長隧道,四個人工島,兩個高架橋,大約2英裏的堤道,和5.5英裏的引道所組成,全長23英裏,是一座雙向跨海大橋,亦即水上長廊,它已經成為弗吉尼亞州東海岸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要道。

大橋隧道綜合體於1964年4月15日開放,之後人們蜂擁而至,人造島上有非常方便的休息處,停車場,餐飲部和禮品店。從駕駛者方麵來說,除了因車程縮短而節省時間之外,許多人純粹是為了體驗和觀賞這個現代世界的奇跡,我的經曆也是由這種心態所驅使。

圖17. 人工島上的觀景台和釣魚處

我於2010年7月22日從北邊的半島向南開,一直到諾福克(Norfolk),由於南北行車各走其道,所以並不感到緊張和驚險,隻是一會兒在橋上,一會兒鑽隧道,感到很新鮮,這的確是一個不平凡的經曆。

圖18. 我開車通過海灣的大橋隧道綜合體

4. 狂風吹得大橋斷

塔科馬海峽吊橋(Tacoma Narrows Bridge),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Seattle)南邊塔科馬(Tacoma),它是兩條懸索橋,也是華盛頓州16號公路的一部分,每條橋長1.0英裏,橫跨塔科馬海峽,其地理位置見圖1中的第4點。

圖19. 如今的塔科馬大橋

第一代大橋於1940年7月1日首度通車,但四個多月的1940年11月7日便倒塌了,十年後在同樣的位置重建了第二代大橋,1950年10月14日通車,當時是是雙向行車,後來在2007年,當並列的新橋通車後,改為單向西行。

圖20. 第一代塔科馬大橋

第一代大橋倒塌的原因,是橋麵厚度不足,在強風的吹襲下,引起了卡門渦街,當卡門渦街的振動頻率與大橋自身的固有頻率相同時,便引起劇烈的共振而崩塌,這次事件的過程有完整拍攝的影片,也成為空氣動力學卡門渦街引起建築物共振而破壞的活教材。

圖21. 第一代塔科馬大橋崩塌

第一代大橋的設計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由克拉克-埃德裏奇(Clark Eldridge)提出,橋麵厚度設計為25英尺,另一個方案由金門大橋設計師之一的裏昂-莫伊塞弗(Leon Moisseiff)提出,橋麵厚度減到8英尺,成本從1100萬美元降到800萬美元。

在當時的經濟前提下,莫伊塞弗的方案獲得了采納,但該橋通車數周後,橋麵開始出現上下擺動。為此,有關人員在支柱上安裝攝錄機,以便觀測擺動,同時也作為一個旅遊熱點,吸引了很多駕車人士慕名前來,親自感受大橋振蕩所引起的感官刺激。

圖22. 第一代塔科馬大橋擺動的參觀者

在持續了數個月的擺動之後,最終橋梁崩塌,其過程有全程記錄。當天早上橋麵的上下擺動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左右的扭曲擺動,當時有兩人被困在橋上,後來也成功地逃離了現場,然後大橋在數分鍾之內陸續崩塌。

這次事件沒有造成人命傷亡,華盛頓州政府為此設立了專案調查組,經美國空氣動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在加州理工學院風洞裏進行了模型測試後,證明塔科馬大橋坍塌事故的元凶,是卡門渦街所引起的大橋共振。

此後,新橋設計必須經過風洞模擬實驗,新橋厚度增加到25英尺,並在路麵加入氣孔,使空氣可以在路麵上穿透,防止卡門渦街的產生,新橋於1950年10月14日開始啟用,作為東向單行的大橋,行車線由兩條增加到四條。

列昂納德-科茨沃斯(Leonard Coatsworth)在橋梁坍塌事故發生時,成功地逃離了。以下是他的報告:“當我剛駕車駛過塔橋時,大橋開始來回劇烈晃動,當我意識到,大橋已經嚴重傾斜時,我失去了對車的控製,此時我馬上刹車並棄車逃離 … …

我耳邊充斥著混凝土撕裂的聲音,汽車在路麵上來回滑動,大部分時候我手膝並用爬行,爬到大橋塔樓,我呼吸急促,膝蓋都磨破流血了,雙手上滿是瘀傷,最後我使出全身力氣,跳到安全地帶,回頭望去,大橋徹底被摧毀,車也隨著大橋一起墜入海峽。”

塔科馬大橋的現狀

公路:華盛頓州16號幹線

地點:塔科馬海峽(Tacoma Narrows)

連接:塔科馬(Tacoma)至吉格港(Gig Harbor)

昵稱:強健的格蒂(Sturdy Gertie)

形式:雙懸索橋

主跨:2800英尺

全長:5979英尺

淨空:187.5英尺

通車:1950年10月14日(西行),2007年7月15日(東行)

我本人曾經一度路過塔科馬大橋,可惜沒有拍下一張照片,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看起來很平凡的大橋,還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曆史!

馮-卡門(von Karman)和卡門渦街(Karman Vortex Street)對我來說,並不生疏,早在哈軍工的時候(1964)就學過了,黃序老師給我們講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花了半節課的時間,介紹馮-卡門和錢學森,其中包括卡門渦街和卡門-錢公式。

卡門-錢公式能計算亞音速機翼的空氣動力,是錢學森在馮-卡門的指導下推導出來的,廣泛應用於飛機的結構設計。錢學森回國的當年(1955),就應陳賡院長之邀,到哈軍工視察,黃序還向錢學森專門講解過哈軍工風洞實驗的情況。

黃序後來成了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發展中心的“司令”,當時這個中心列為軍隊的編製,有一次我到那裏去開會,還拜見過他。後來我在報考研究生的時候,選取空氣動力學作為幾乎終生都從事的專業,受誰的影響?直接的是黃序,間接的是錢學森和馮-卡門。

甚至更早一點,我在高中時期(1959),讀過一本關於空氣動力學的科普小冊子,譯者把書的原作者譯為卡爾曼,隻說他是猶太裔匈牙利人,忽略他在德國和美國的工作經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對社會主義的匈牙利,比對資本主義的德國和美國更加友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安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雪中梅:
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最出色,大橋隧道很特殊,找個機會去看看吧。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寫的真好。隻看過加州的金門大橋,別的沒有見過。有機會去看看聖路易斯的通道拱門,還有維吉尼亞的大橋隧道。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