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正文

五月觀影

(2020-06-04 05:47:21) 下一個

今年是奇怪的一年,病毒鬧得全世界人仰馬翻,5月11日那兩天還在下雪呢,到月末,溫度一下攀升至30度,關了暖氣直接開冷氣,從冬天直接過夏天。

小說與電影是相通的,我這乏味的人生,可以通過小說和電影來彌補。

《男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看這部電影,是因為上個月看了蕭芳芳主演的《女人四人》。導演都是許鞍華。

也許導演是女人之故,我覺得《女人四十》好於《男人四十》。女人到了四十歲,就是家庭、老公、父母、工作,忙得團團轉,是為了別人活著。而男人到了四十呢,開始思索自己了,這種思索的外在表現就是外遇,這是什麽道理?不喜歡《男人四十》這部電影,還因為它選取了一個不常見的故事,難以真正表現一般意義上的男人四十,這個故事好別扭。

《悲情城市》 導演:侯孝賢

以一個家庭的變遷來折射台灣的變遷。1945年日本投降後,台灣光複,基隆一戶林姓人家的日常生活,大小波折不斷。平常人家的喜怒哀樂透出這段曆史的恢宏悲憫。

一定要沉下心來看,不然會覺得悶,初看時,有些情節總覺得割裂,故事線沒有聯結起來,理清頭緒後再看,關注點不在情節上,反而能更好地體會這個家庭、這座島嶼、這個時代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借鑒的不是小津安二郎,倒應該是侯孝賢,他的《幻之光》應該從這部影片中借鑒了不少,好相似。

梁朝偉在這部電影裏飾演一個聾啞人。

喜歡這種風格。

《阿飛正傳》 導演:王家衛

因為梁朝偉說這部電影是他最喜歡的,是他演得最好的一部,特意找出來看看。原來就是最後三分鍾的戲,還沒有說一句話,全身身體語言,就見他如何梳洗打扮,將一些小物件一樣一樣的戴好、收好、放好,整理好,出門去。好吧,他自己最喜歡的。

實在不喜歡港產片的這種昏暗的調子,裏麵的人要死不活的樣子。為什麽港產片總要拍得那麽昏暗呢?從來沒有過明朗燦爛的天氣,都是悶在房子裏,燈光故意打得很暗,看也看不清。這樣就文藝了?這樣就高級了?

永遠是那麽頹廢,倒也印證了香港這片特殊土地的命運。。。

《投奔怒海》 導演:許鞍華

隻是要共產黨,不管是中國、越南、柬埔寨、北朝鮮、俄羅斯,都意味著死人,死人,死人,大量人民冤死。越共那時的作假行為,中國還少麽?

香港電影雙周刊評選20世紀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時,將此片排在第五位,也是劉德華的電影處女作。

《天水圍的日與夜》 導演:許鞍華

每餐都是兩個菜,買菜、做飯、買報、看報、吃飯時的幾句閑聊、鄰裏、親情,點點滴滴,都是瑣碎平淡的生活。電影從一個夏日清晨開始,以中秋月圓之夜結束,正是日與夜。

貴姐坦然順命,好得不太真實。

《巴比龍》1973年版 和2017年版

新冠疫情在加拿大爆發以來,從3月中到現在,已經在家閉關接近60天了,每天傍晚帶孩子們出門溜一圈而已,有點像犯人放風。好聽點是閉關,難聽點是囚禁。居家無事,讀書看電影,看了好多部越獄題材的電影。我想,喜歡看越獄電影的人,都是喜歡自由、懂得孤獨的人吧。

說說其中的一部《巴比龍》(Papillon,1973)。

我如說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逃獄電影”,有人肯定會搬出《肖申克的救贖》來反駁,不錯,肖申克更加精致,不乏深度,但總嫌太過討巧,太過浪漫。

巴比龍的越獄好似風清揚的獨孤九劍,“隻攻不守,有進無退”,與《肖申克的救贖》、《越獄》等影視相比,他的越獄沒有一點技術含量,他是拿生命來越獄,靠的隻有頑強的生命力。正因為如此,才愈發顯出生命意誌的可貴。他一次次越獄,與其說是為了自由,莫若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他的現實很豐滿,他的理想很骨感。

第一次越獄失敗,單獨禁閉兩年,小黑屋,他展現了堅韌的意誌,沒有崩潰,他沒有告發朋友。

再次禁閉,五年小黑屋,出來時已滿頭白發,牙齒都掉了,他被流放到惡魔島上種菜,貌似無人監管,然而世外桃源般的孤島及朋友相伴也無法挽留那顆渴望自由的心,他要的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流放。

Dega: "You'll be killed. You know that."

Papillon: "Does it matter?"

對巴比龍而言,死沒有關係,但如果活著,就一定要自由,苟延殘喘、委屈求全,他完全不能接受。我想,如果人人都這樣,這個世界會更美好吧。正因為有太多人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相信麵包比自由更重要,才會忍受很多醜陋的東西,對罪惡視而不見,更有甚者,助紂為虐。(扯遠了。)

巴比龍將一袋椰子殼扔進大海,與Dega深情擁抱後,義無反顧縱身一躍,從懸崖墜入波濤洶湧的大海,這令人血脈賁張的一跳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我相信,這是電影史最經典的畫麵之一。那一刻,向往自由的心終於得到解放,帶著他胸口上的那隻蝴蝶一齊飛向遠方。

最後,巴比龍費勁地爬上椰子殼,仰臥其上,飄向自由,他向天高呼:“Hey you bastards, I'm still here!”

整部影片沒有緊張刺激的情節,敘事節奏緩慢,長達150分鍾。影片也許重在表達自由這一信念,但從其中,我也看到了最理想的男性人格——勇敢、重情義、堅韌、不屈服、努力爭取幸福。與電影中收集蝴蝶的人、賣船的印度醫生、還有最後的修道院修女這些道貌岸然的家夥相比,與《肖申克的救贖》中城府極深的男主角相比,巴比龍太簡單、太天真,但正因為這樣,這一形象才直指人心,永遠難忘。

當欲望被限製,方顯出人格的高低。

不用糾結,絕對是1973年版的完勝,2017年有其形而無其神。

《洞》 (法)導演:雅克·貝克  1960

法國的文藝越獄片,細節逼真,最值得一提的《洞》的敘述幾乎不含一絲個人情感,這裏沒有人是蒙冤入獄的,也沒有批評誰是罪大惡極,罪無可赦,仿佛在拍一部紀錄片,講述幾個犯人如何越獄。最後的反轉令人瞠目結舌,為此加滿五星。

《囚室211(西班牙)導演:丹尼爾·蒙宗

這位導演根本不熟悉,但這部電影卻在2009年西班牙戈雅獎中一口氣拿到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等八個大獎,看完後,感覺它的立意和思想深度確實配得上這些獎項,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故事切入角度好,情節緊張刺激,獨立製作、小成本,西班牙的電影越來越好看了。

《楢山節考》 (日)導演:今村昌平

以前總是抱怨中國導演、中國作家喜歡拍些愚昧的中國農村電影,展示中國人的愚昧落後,原來日本也有這樣的導演,這樣的電影。

《楢山節考》,日本的農村,貧窮、愚昧、人生之苦,人性之惡,人世之殘酷,都展現無疑。在這裏,老人們一到七十歲,必須上山等死,究其原因,大約是太窮了,人到七十,哪怕你身體再好,也不允許你再占用有限的糧食了。比如阿玲,馬上就要七十了,也就是說馬上就要上山了,可是身體還很硬朗,牙齒一個也沒掉,她因此老是被孫子嘲笑,煩惱的她幹脆用石頭敲掉兩顆門牙,這樣看起來顯得老點,反正她馬上就要死了。當我看到山上那壘壘白骨,都是上山死去的老人們的,真是震憾。

還有村裏的一戶人家,因為人口多,糧食不夠,隻好偷別人家的,可是戶戶糧食都不夠吃,怎麽辦?最後,村裏開會一致同意,將他們全家活埋了,包括已有身孕的女兒。

至於,性,就不要說了。都是最原始的人的本能。

導演今村昌平曾是小津安二郞的副導演,但兩人風格卻截然迥異。小津曾厭惡地問他,為什麽老是拍那些蛆蟲一樣的人,今村昌平說: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確實,他的目光是向下的。

《紳士們 The Gentlemen》  (英)導演:蓋·裏奇

商業娛樂片就應該是這個調兒,輕鬆,有意思,有點燒腦,但又絕不過分。電影裏麵的流氓紳士們服裝可真好看。

《偷拐搶騙 Snatch》(英)導演:蓋·裏奇

太鬧騰了。

總之,這兩部電影都未能超越《兩杆大煙槍》。蓋·裏奇沒有突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一步一景 回複 悄悄話 完全同意 (某包子)
十字小溪 回複 悄悄話 照片很有意思, 不知道在哪裏拍攝的。感慨這句話, "我這乏味的人生,可以通過小說和電影來彌補。" 很多人的生活不正如此, 在物質世界中勞苦, 在精神世界裏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