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燼之靈

酷愛讀書,對曆史、政治、軍事、經濟有著濃厚興趣,涉獵多個行業,隨時隨地汲取各類信息,交友廣泛。本博主要為博主原創各相關話題
正文

武漢會戰-國共對日作戰行動及組織與軍事能力評述(五)武漢會戰

(2014-05-09 18:44:37) 下一個


上一篇徐州會戰中已經做了鋪墊,接下來自然是武漢會戰。先自我檢討一下,在係列第一篇中曾說到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這個表述並不準確。無論從所跨地域、持續時間還是投入兵力來看,規模最大的都應該是44年的豫湘桂會戰,其次應該是武漢會戰。淞滬會戰隻能說是抗戰期間的第一次大型會戰,而且影響更大。同時考慮到雙方在淞滬彈丸之地投入陸海空三軍的數量和質量,戰鬥也更為慘烈。還有要抱歉的是更新有點慢,一是業餘時間有限,而且還要寫些其它時效性強的東西。更主要的是為最大限度還原史實,要反複查閱比對各方資料,所謂魔鬼藏在細節中,很多大家平時耳熟能詳的內容較真起來仍大有學問,這些都是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東西。比如下麵那張38年日軍兵力分布圖,雖然隻能算個背景信息,但也要逐一核對日方每一個師團的詳細記錄再畫出來的,光這就用了三四個小時。順便吐個槽,由一係列大小戰役組成的武漢會戰內容實在是太多了,不過相信多數朋友如果肯耐著性子看完下文的話還是會覺得對得起這段時間的等待的。對於關注這個係列的朋友,我會盡量控製更新的節奏,更重要的是,保證不會太監。

前奏


言歸正傳,話說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雖然陪都遠在重慶,但大量政府機關、軍事機構、難民、物資一時之間皆雲集南京與重慶之間的武漢,平漢、粵漢鐵路在此貫通南北(京廣線前身),長江經此連通東西,這裏儼然成為了整個中國抗戰的中心,自然也是日軍下一步進攻的主要目標。

 

因為淞滬會戰的緣故,38年初日軍主力更多集中於華東地區。由於在打通津浦線以連通南北戰場的過程中徐州地區意外出現的國軍重兵集團,華中日軍抽調部分兵力北上配合徐州會戰。如前篇所述,1938年5月1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徐州地區國軍突圍;5月19日徐州淪陷;6月9日黃河花園口決堤,日軍暫停追擊,調整部署。詳見前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d1094e0101r2q5.html 或http://bbs.tianya.cn/post-no05-316760-1.shtml

如果回顧抗日戰爭爆發以來的曆次重大戰役,不難發現日軍幾乎每一次都是利用機動優勢以精銳部隊迂回大縱深包抄國軍取得勝利。徐州會戰後期,日軍原計劃以徐州地區主力分別沿淮河流域和隴海線向西,奪取鄭州後沿平漢線南下繞開大別山區進攻武漢北麵和西北,同時另一部由南京方向沿長江西進會師武漢,利用速度優勢將由徐州撤退的國軍主力圍殲在武漢以東地區。然而花園口決堤後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地區成為一片澤國,不僅繼續攻占鄭州變得十分困難,整個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短時期內都不再適合大部隊作戰,為此日軍不得不修改計劃,將主力集中在淮河以南至長江之間狹小的大別山區向武漢正麵推進。可以說,從戰役角度上來說,徐州會戰耗費了日軍5個月左右的時間,雙方傷亡比例還算可以接受,多數國軍部隊又都成建製地撤出了戰場,比淞滬情況要好很多。但如果沒有花園口決堤這一以數十萬生靈為代價的行動,日軍將一路尾隨國軍敗兵,而武漢很可能成為第二個南京。

盡管戰爭爆發以來一路凱歌,但日本人自己也承認,幾場大戰尤其是淞滬、徐州兩戰,都打得比較慘烈,消滅國軍主力的目標也始終未能實現。兵力方麵,武漢會戰時,日軍已在戰爭爆發時的17個常備師團基礎上新建了17個特設師團,但兵力仍顯捉襟見肘,本土僅剩兩個師團留守。具體分布見下圖:
 

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一直在尋求通過一場決定性的會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從而結束戰爭。其實日美太平洋戰爭、拿破侖希特勒侵俄時的終戰目標也十分相似。自民族國家概念形成以來,征服一個民族變得愈發困難。尤其在這種以小搏大的侵略戰爭中,如果你不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來結束戰爭,那麽不論你在戰場上取得多少一時的勝利,最終都是毫無意義的。日本人在上海、在南京、在徐州都沒能實現這一目的。現在,他們希望通過占領武漢和廣州、控製所有關鍵地區來達到目的。6月18日,日軍大本營命令各部開始準備武漢作戰。為發動武漢會戰,日軍重新劃分編製,將兩個軍九個師團約25萬人劃歸華中派遣軍(日稱中支那派遣軍),由畑俊六統一指揮進攻武漢。具體編製為:

雖然奪取鄭州沿平漢線南下的夾擊路線已成泡影,日軍還是盡力貫徹其宗旨,大迂回不成就改小迂回。根據修改後的方案,第11軍由南京方向沿長江西進武漢,第2軍則通過淮河以南、大別山以北地區向西直取信陽,再由信陽南下回到沿平漢線夾擊武漢的方案上來。雖然大的方針沒變,但這樣一來作戰地域就狹小了很多,還由淮河平原變成了大別山區。不僅如此,主攻方向也由北線轉移到了南線長江流域,使國軍更容易利用地形集中兵力進行堵截。回想一戰德國小毛奇也是將施裏芬計劃的大迂回改為小迂回並減少了主攻方向的兵力,最後導致了悲劇性的結果。戰場之上,成敗往往隻在毫厘之間。當然,畑俊六在武漢最終還是沒有克魯克在巴黎那麽悲劇,這是後話。
 
國民政府方麵,早在南京失守後就開始籌劃保衛武漢,而雙方空軍也早於地麵戰場幾個月便在武漢上空開始了殊死搏殺。中國原有空軍在淞滬會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從37年底才依靠蘇聯空軍誌願隊和蘇製戰機得到有效補充,開始在武漢迎擊日機空襲,其中中方主要記錄的分別有2月18日、4月29日、5月31日三次規模較大的空戰,5月19日甚至還以兩架輕型轟炸機長途奔襲日本本土空投了傳單。考慮到空中戰場對戰局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這裏也就不再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單看相關資料。

徐州會戰結束後,根據最新形勢和此前幾戰的教訓,國軍決定充分利用大別山區的地形,將主力集中在外圍分別堵截兩路日軍,避免大軍再度受到合圍。其中第五戰區李宗仁(因病由白崇禧代理)指揮23個軍52個師防守江北;第九戰區陳誠指揮27個軍65個師防守江南;第一戰區程潛所部在鄭州一帶防止日軍從北麵包抄;第三戰區顧祝同負責在南昌以東地區防止日軍從鄱陽湖以南包抄。其中負責主要作戰的第五和第九戰區部隊共計50個軍117個師110萬人左右。受戰場條件所限,這次日本人也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長江烽火

徐州淪陷後,日軍在南線即開始為進軍武漢進行準備。1938年6月1日,日軍第6師團由合肥出發,南下江防重鎮安慶。防守安慶的川軍楊森以第20軍133師等部向廬江方向防禦日軍第6師團,134師沿江防禦南京日軍。1938年6月12日,日軍波田支隊(即台灣守備隊,下轄2個步兵聯隊1個山炮聯隊)由第三艦隊護送逆江而上在安慶附近登陸,同日攻占安慶。整個武漢會戰期間,日軍在長江沿線將不斷使用這種類似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蛙跳戰術,即利用海軍運送部隊繞過國軍部隊登陸。幾天後第6師團與川軍一路激戰,從陸路進占安慶西北的潛山縣,武漢會戰由此拉開序幕。

6月22日,日軍波田支隊乘船繼續逆江西進,在安慶至九江之間的馬當受阻。按照德國顧問的建議,河道狹窄的馬當已被打造為沉船、水雷、炮台相結合的江防要塞,由第16軍、海軍江防總隊和陸戰隊共同守衛。日軍激戰兩日無法突破江上水道,於24日清晨趁守軍疏忽在馬當東麵不遠處的香口突然登陸後由陸路向要塞核心陣地長山發起進攻。回想昔日的旅順、克裏米亞,這些海防無敵要塞最終都是被從陸地上攻破的。

戰至6月26日,日軍施放毒氣、水陸並進,一舉攻占馬當要塞。作為武漢門戶的馬當要塞隻守了5天,令人無法接受。在蔣委員長的死命令下,第16軍在援軍第167師和49軍的配合下於27日反攻要塞。由於沒有了要塞炮台的掩護,日軍得以於29日炸開江上封鎖線,乘船溯江而上至國軍後方的彭澤再次登陸,中國軍隊被迫放棄反攻後撤。事後第16軍軍長李蘊珩因疏於防範撤職,167師師長薛蔚英因增援遲緩致要塞失陷而槍決,成為繼不久前蘭封戰役失守蘭封的88師師長龍慕韓後又一名被槍斃的黃埔一期畢業生。


7月1日,日軍波田支隊繼續沿江攻向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的湖口,與九江隔湖相望,也宣告從安慶到武漢的路程已經完成了足足三分之一。守衛湖口的國軍第43、73軍與日軍激戰至7月4日,日軍在第106師團的增援下,再次施放毒氣,一舉攻占湖口。

說起來,日本軍隊天天宣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動不動就玩敢死隊,又是刺刀又是神風的,好像很勇敢很Man的樣子。可另一方麵,侵華戰爭曆次戰役中屢屢打到明刀明槍搞不定的時候就玩毒氣這種下三濫的東西。戰場上很多時候成敗都在瞬息毫厘之間,一次規模不大的毒氣戰帶來的突破很可能就能決定一場幾十萬人大戰的成敗。從這個角度來說,實在是蠻無恥的。雖說兵不厭詐,但當了這個婊子,還要整天掛個牌坊在嘴上,就太惡心人了。

回到正題,前麵三分之一的路程日軍基本靠一個波田支隊就打通了,但從九江開始就是國軍武漢會戰的南線防禦重心了。九江不僅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乃昔日太平軍大敗曾國藩之處,南郊的廬山更是蔣委員長發表著名抗日講話的地方。占領湖口後,日軍第11軍其它各部開始陸續向湖口集結。國軍方麵,第九戰區第二兵團張發奎奉命坐鎮九江,負責九江及九江以西至陽新一帶的長江南岸防務;第九戰區第一兵團薛嶽負責九江以南至南昌的南潯線及其以西地區防務。

7月23日,還是波田支隊,在當天淩晨1點借著雨夜的掩護乘船橫渡鄱陽湖,在九江東南方的姑塘鎮強行登陸,與守軍預11師在灘頭激戰,同時以炮火封鎖國軍後方增援通路。九江臨江麵湖,無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守軍基本隻有挨打的份。其實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和太平洋戰場上的一係列島嶼爭奪戰也都會證明,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抗登陸作戰中,當進攻方擁有絕對優勢的海空火力時,防守方隻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在能預判對手主攻方向且有要塞等堅固既設陣地可以依托的情況下,將重兵集團直接押注在灘頭陣地;二就是以上條件不具備時應直接將主力配置到內陸縱深有利地形以最大限度減小對手火力優勢。否則按照傳統的掌握大量機動預備隊增援一線陣地的陸戰防禦策略,隻會將部隊消耗在無意義的運動之中。九江的情況明顯不具備第一種條件,而蔣委員長又再次發揚了每到關鍵時刻親自指揮的“光榮傳統”,否決了張發奎將主力配置在二線陣地的防禦方案,第70軍等大批援軍隻能頂著日軍猛烈的海陸空炮火前仆後繼地向灘頭陣地反攻,上演迷你版淞滬會戰第二季。24日,日軍第106師團在姑塘後續登陸,鞏固灘頭陣地後開始向外發展攻勢。25日,日軍艦從長江方向突入九江碼頭,海軍陸戰隊直接攻入市區,與李漢魂第64軍展開巷戰,守軍除總預備隊第4軍外已無兵可調。當天晚間,第九戰區決定放棄九江,第二兵團部隊向西南金官橋一帶的二線陣地撤退,九江於次日淪陷。由於手握4個軍對抗日軍不到兩個師團,卻隻守了三天,且未使用嫡係第4軍被視為保存實力,九江一戰後張發奎被解除指揮權調回武漢,所屬九江一帶的部隊劃歸第一兵團薛嶽指揮。
 

同一時間的長江北岸,為配合對九江發動的進攻,集結於安慶以西潛山縣的日軍第6師團於7月24日出發,以今村支隊(第11旅團)為先鋒,沿長江向西南方向前進。在長江北岸山林沼澤中獨自苦悲前行的第6師團遠沒有南岸波田支隊一路乘船遊江那般愜意,早前由於爆發瘧疾在潛山休整了一個月,結果這次剛出發兩天,就從北麵大別山裏鑽出來個第五戰區李品仙第四兵團對日軍側後發起全麵進攻,並攻擊了潛山的日軍後路。第6師團麵對國軍幾個軍前後夾擊,險些就步了第10師團台兒莊的後塵。激戰3天後,雙方均損失慘重,白崇禧下令放棄圍攻撤退,日軍趁機迅速調整部署,以牛島支隊(第36旅團)接替被打殘的今村支隊為先鋒,全力擊退正麵由韋雲淞率領的桂係第31軍和西北軍劉汝明第68軍,於8月2日攻占了九江對麵的黃梅縣,進入湖北地界,並與由小池口登陸北上的日軍實現會師。由於沿路戰損嚴重、疫病流行、補給困難,第6師團被迫在黃梅縣停下再度休整1個月,同時由海軍水運補給增援。

日軍攻占九江的同時城中爆發霍亂,受到影響的日軍一度不得不短暫休整忙於防疫。岡村寧次於8月3日率第11軍司令部入駐九江,開始部署下一個階段的作戰行動。

萬家嶺大捷

從九江開始,日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波田支隊與隨後趕到的第9師團向西進攻瑞昌;另一路106師團沿南潯線向南昌方向進攻,以掩護西進的日軍主力側翼。

8月中旬開始西進的日軍波田支隊與第9師團第6旅團為主的丸山支隊從北、東兩個方向夾擊,擊敗守軍孫桐萱第3集團軍(原韓複榘所部),於8月24日攻占瑞昌。

南麵第106師團於8月3日對退守九江西南金官橋一帶二線山地陣地的國軍發動進攻。首當其衝的李覺第70軍原有兩個師,其中128師由於早前九江作戰不力,已被取消番號,隻剩湘軍精銳第19師。哀兵必勝,第19師借地形死戰以雪前恥,日軍兩個聯隊打到8月10日,113聯隊長田中聖道戰死,145聯隊長市川洋造重傷,參戰部隊小隊長和中隊長基本死了一個遍,大隊長戰死一半,毒氣也用上了,最後還是被迫停止進攻。國軍方麵第19師基本打光,由李漢魂第64軍接防。

8月21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度過鄱陽湖增援第106師團,突破王敬久第25軍防線占領姑塘南麵的星子縣。

8月22日日軍大本營正式下達攻占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的作戰命令,同時要求部隊在占領武漢後南進至嶽陽、通城一帶建立防線,各路日軍再次開始行動起來。金官橋之戰後休整兩周的日軍第106師團會同第101師團向南潯線重鎮德安方向發起進攻,與國軍歐震第4軍、俞濟時第74軍、葉肇第66軍、王敬久第25軍等部在德安以北的廬山地區陷入鏖戰。

前麵說到九江以西的瑞昌於8月24日淪陷,但所有人都沒想到第9師團丸山支隊在這之後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向東南方向穿越岷山直插南潯線國軍的側後,俞濟時第74軍力戰不敵,9月3日,丸山支隊與第106師團會師德安北麵不遠處的馬回嶺,國軍被迫後撤到馬回嶺南麵的烏石門和東麵的隘口鎮設防。此後丸山支隊返回瑞昌前線會同波田支隊繼續向西進攻陽新,106師團在馬回嶺停下休整,101師團則對防守隘口鎮的國軍第66軍、29軍、25軍發起攻擊。

由於南潯線日軍作戰兵力明顯不足,8月30日第27師團也終於由南京水運至九江登陸,向德安西麵的箬溪進攻,與第101、106師團形成三路並進之勢。至9月底,第101師團傷亡慘重,無法突破隘口鎮國軍防線,師團長伊東政喜重傷,下屬101聯隊長飯塚國五郎戰死,被迫停止進攻。

截止到9月下旬,南潯線27、106、101師團3路日軍的進展都十分緩慢而代價沉重,要說11軍司令岡村寧次的功底還是蠻深厚的,他敏銳地察覺到德安以西、瑞(昌)武(寧)路以東的萬家嶺地區是國軍防禦真空,遂命令德安正麵的106師團向西南通過萬家嶺地區繞過德安直插國軍防線側後,第101師團從正麵攻擊策應。
 

9月25日,第106師團開始行動,主力陸續進入萬家嶺地區,不過被薛嶽及時發現,原本在馬回嶺一帶與106師團對峙的國軍第4、66、74軍等部順勢斷其退路,同時調集重兵圍攻。

10月4日,岡村寧次緊急命令第106師團和第27師團向彼此靠攏接應。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06師團進山時為方便隱蔽穿插,采取化整為零、分頭行動的方法,得到撤退命令後又因地圖問題而迷路,幾支部隊在萬家嶺群山中被國軍分割包圍,隻能靠空投方式勉強獲得補給。

國軍於10月7日對第106師團發起總攻,其中第74軍51師153旅張靈甫率部奪占製高點張古山。激戰3天,第106師團全線崩潰,殘兵大部龜縮在雷鳴鼓劉村的師團司令部附近。為給“雙十”節獻禮,國軍宣布戰鬥於10日結束,全殲日軍第106師團,史稱“萬家嶺大捷”。事實上戰鬥一直持續到13日,第106師團被圍攻兩周之久,補給斷絕,屍橫遍野,一度被攻到距師團司令部百米之處,但始終維持著最後的陣地,雖隻是第6師團一個聯隊為基幹擴編而成的特設師團,仍可見其彪悍頑強的作風。由於西麵第27師團、東麵第101師團和急調來的華中派遣軍直轄鈴木支隊(第15師團54聯隊)援軍逼近,考慮到已給日軍第106師團重大打擊,國軍本身也損失慘重,全殲無望,薛嶽於13日撤圍調整部署,10月17日鈴木支隊與第106師團殘部會合。

戰果方麵,日軍106師團無疑損失慘重,不得不休整補充將近半年,直到第二年3月南昌會戰才再上戰場,南昌的淪陷也推遲數月之久。遺憾的是,和台兒莊類似,國軍最終還是與全殲日軍失之交臂。戰場上,全殲和未能全殲表麵上差的隻是最後一口氣而已,但由於數量巨大的傷員、失散部隊等因素以及日軍超強的組織和補充能力,隻要沒能全殲,一隻傷亡巨大的部隊往往很快又能再度恢複起來。想想孟良崮戰役後粟裕打掃戰場時不就從山溝裏搜出幾千人的國軍來嘛,所以老毛才說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還是十分有道理的。萬家嶺之戰最終給日軍第106師團造成的實際減員隻有萬人左右,這點從日軍雖然大中小隊長死了一大把,但聯隊長級別的陣亡為零也可見一斑。為讓戰果更好看些,通常國軍方麵在統計萬家嶺大捷的戰果時,會把兩個月前106師團在金官橋一帶的損失也計算在內,畢竟那裏還貢獻了日軍武漢會戰聯隊長級別的“一血”。當然,因為是同一支部隊在同一個方向上的損失,這也算不上什麽大的瑕疵,各位了解即可。另一方麵,由於國軍同樣傷亡慘重,德安仍然於10月28日淪陷。對國軍來說萬家嶺大捷似乎上演了武漢會戰中最閃耀的一幕,也使薛嶽與張靈甫等人一戰成名。然而,對於日軍乃至整個武漢會戰來說,這其實隻能算是個“支線劇情“。

要塞田家鎮

時間回到萬家嶺之戰前的8月底,鑒於長江南岸的日軍自攻占九江以來進展緩慢,第11軍司令部又想起了長江北岸幾乎被遺忘的稻葉四郎和他那已經休整了一個月的第6師團,決定在這裏打開局麵。由於持續受到北麵大別山國軍的側擊,為集中有限的兵力用於進攻,第6師團完全放棄了由潛山至黃梅的陸上補給線,將部隊向黃梅一帶收縮,改由海軍通過小池口向黃梅提供補給。李品仙第4兵團趁機以第48軍等部於8月28日起從側麵對潛山、宿鬆、黃梅一線日軍發起全麵反擊,在未遇有效抵抗的情況下迅速將日軍第6師團包圍在黃梅地區。

8月30日,完成收縮的日軍根據命令對黃梅以西20公裏處的廣濟發起猛攻,今村支隊和牛島支隊雙路並進,目標直指長江北岸要塞田家鎮,國軍全麵轉入守勢。國軍以第26軍、31軍、84軍、86軍、28軍團等部在黃梅至廣濟間做多線縱深防禦,同時以第48軍、67軍等部不斷從北麵大別山向南側擊日軍。

日軍在火炮、空軍、毒氣的掩護下進行連續突擊,9月4日五峰山失守。戰至9月5日,國軍因損失慘重而主動撤退,日軍牛島支隊在第二天攻入廣濟,田家鎮門戶大開。

田家鎮地處九江上遊65公裏,武漢下遊150公裏的長江北岸,與南岸的半壁山和富池口夾江而立,周圍丘陵湖沼環繞,在武漢保衛戰中的意義和攻取難度都更甚馬當要塞,由第五戰區李延年奉命率第9師、第57師兩個師防守。由於輕敵,加上側後持續受到國軍來自北麵的反擊,日軍第6師團以整個牛島支隊和今村支隊的一半向北防禦廣濟至黃梅一線的補給線,隻派今村支隊第13聯隊攜帶一個星期的補給,於9月15日獨自踏上了廣濟至田家鎮40公裏的山路。

長江南岸日軍主力在南潯線同薛嶽激戰的同時,開路先鋒波田支隊繼續向西,會同海軍土師喜太郎的第5特別陸戰隊(等同一個大隊),於9月14日攻占瑞昌西北臨江的碼頭鎮,隔江炮擊田家鎮下遊的武穴鎮,同時掩護海軍掃除江麵水雷。

9月16日清晨,海軍續木禎貳的第4特別陸戰隊在武穴東側的吳村登陸,守衛武穴的國軍57師337團於當日晚間撤退,撤退前炸毀了城東的長江堤壩,在田家鎮以東地區形成大片洪水,遲滯了日軍的進攻。當然,這次決堤的影響要比黃河花園口那次小得多。

話說第6師團今村支隊上來直接毒氣開路,殺入守軍第9師在田家鎮東北山區的陣地,然而激戰不久就遭到第五戰區援軍肖之楚第26軍和何知重第86軍從側後發起的圍攻。第6師團於20、21日兩天先後抽調兩個大隊南下支援,同時向包圍圈中的今村支隊空投物資。戰鬥到23日,在今村支隊和第6師團援軍的前後夾擊下,國軍第26軍和第86軍先後被打垮,兩股日軍會師鐵石墩,國軍第4兵團不得不再度派遣48軍174師南下增援。

由於防守江對岸富池口要塞的第18師師長臨陣脫逃,波田支隊於24日攻占富池口,第3艦隊第11戰隊隨後駛抵田家鎮江麵炮擊要塞。26日,第5特別陸戰隊在武穴鎮以西登陸增援早前占領武穴的第4特別陸戰隊。

在日本海軍艦隊、海軍特別陸戰隊和今村支隊從南、東、北三個方向的圍攻下,守軍於9月29日奉命撤退,號稱“難攻不落”的田家鎮要塞淪陷。順帶說一句,這個時候,第106師團主力剛剛鑽入萬家嶺的群山之中。

遲來的右翼

前麵幾千字出去了,有一支關鍵的日軍還遲遲沒有登場,那就是計劃在淮河以南、大別山以北地區發起進攻的右翼第2軍四個師團。

由於受大片黃泛區的影響,加上津浦線蚌埠鐵路大橋被洪水衝毀,武漢會戰前期北線日軍第2軍的集結產生了很大困難,結束徐州會戰的第10師團和結束蘭封會戰的第16師團不得不長途步行繞過黃泛區至合肥一帶與第13師團會合。第2軍行動的延誤使由徐州撤退的第五戰區部隊得以從容布防,同時也間接導致長江北岸孤軍深入的第6師團一度遭到第五戰區國軍的圍攻。

8月22日日軍大本營正式下達攻占武漢的作戰命令之後,第2軍終於開始行動。以合肥為基地,兵分兩路,第10師團向西進攻六安,第13師團向西南進攻霍山。此時,第16師團還在行軍前往合肥的路上,而由於日軍有限的水運能力不得不優先保證第11軍在長江沿岸的作戰行動,守備南京的第3師團甚至還沒有來得及起運。

由於國軍已經提前破壞了前線所有道路,日軍進展緩慢,直到8月28、29日才分別突破國軍第51軍和77軍的防線攻占六安和霍山。

此後兩路日軍齊刷刷轉向西北,分別攻向固始和商城。按照計劃,南路第13、16師團應在攻占商城後轉向西南,穿越大別山直接攻擊武漢;北路第10、3師團則在攻占固始後轉向正西,經潢川、羅山攻占平漢線重鎮信陽,然後沿平漢線南攻武漢。
 
先說南路第13師團,攻占霍山後馬上向商城進發,結果在路上的富金山高地遇到守軍東北軍第51軍114師和中央軍宋希濂第71軍36師、88師。看過前幾篇的可能還記得,36、88師都是抗戰前建立的第一批德械師,雖然幾場大戰下來不斷損失和補充新丁,但仍非一般雜牌部隊可比。第13師團本身也是新恢複的特設師團,戰鬥力不強,加上疫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問題,屢攻不克,一直等到9月中旬曆盡千辛萬苦的第16師團從後麵跟上來,損失巨大的國軍被迫後撤,才於9月16日進占商城。然而,這才僅僅是第13、16師團苦難行軍的開始,因為從商城開始,他們轉向西南方,一頭紮進大別山,向對麵的麻城挺進,而孫連仲的第3兵團第2集團軍下轄的第71軍、30軍、42軍早已在山中嚴陣以待。於是,第13、16師團這一個猛子下去,就是一個多月,等他們10月25日蓬頭垢麵地衝出大山、攻占麻城之時,國軍早已放棄武漢開始撤退了。

最後來看北路,即整個日軍武漢會戰的最右翼、徐州會戰的老熟人第10師團,隻是已不再姓磯穀了。由新師團長筱塚義男率領的第10師團從六安出發,9月6日攻占固始後向西,在潢川遇到了張自忠的第59軍。盡管徐州會戰中已經損失慘重,但為盡量拖延日軍時間,同時防止日軍包抄,張自忠還是將第59軍做4線配置。結果日本人在大量使用毒氣的情況下,一直打到十幾天後潢川後方的羅山受到攻擊,59軍奉命撤退,才在9月19日攻占潢川,並於21日攻占了45軍防守的羅山。同日,姍姍來遲的日軍第3師團終於在潢川追上了第10師團。

和其它幾條戰線不同的是,從六安到信陽這一路基本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占領羅山後日軍第10、第3師團兵分三路向西,對麵的胡宗南第17軍團也一度甩開膀子和日軍對攻了一番。當然,論實力明顯還是日軍重裝師團更勝,所以當日軍齊裝滿員的第3師團全軍壓上後不久,第17軍團開始撤退。日軍於10月12日攻占平漢線重鎮信陽。為了保存實力,棄守信陽後胡宗南拒絕了第五戰區李宗仁(此時已病愈複歸)的命令,沒有向南撤退沿平漢線設防,而是直接向西退出戰區,使武漢北麵門戶大開,日軍第10、第3師團得以由信陽沿平漢線南下直指武漢。

武漢淪陷

為爭奪頭功,受到第11軍司令部不斷催促的日軍第6師團,在田家鎮獲得3000人的補充和石原支隊(116師團4個步兵大隊)的支援之後,於10月18日以全軍向廣濟西北方向突擊,目標是搶先攻占武漢,並與第2軍南下部隊會合,將大別山中的李品仙第4兵團和孫連仲第3兵團包圍消滅。

田家鎮戰役和萬家嶺戰役結束後,長江南岸的日軍也全力向前,波田支隊在華中派遣軍直轄高品支隊(第15師團第60聯隊)和海軍陸戰隊的支援下繼續充當先鋒,第9、第27師團緊隨其後,先後擊敗國軍第6、54、75、98軍等部,10月18日攻占陽新,10月22日攻占鄂城,一路基本未再遇國軍有效抵抗,沿途追擊敗兵向武漢前進。第9、第27師團由陽新轉向西南,直撲大本營早前命令規定的武漢以南的嶽陽、通城截斷國軍退路。

由於日軍三麵迫近武漢城下,已無險無兵可守,同時10月21日廣州的淪陷使粵漢鐵路重要性驟降,勉強再打下去已毫無意義。10月2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下達撤退命令,蔣介石夫婦乘機飛離武漢。10月25日,第6師團由北麵攻入漢口。26日,波田支隊由東麵攻入武昌。27日,高品支隊攻入漢陽,武漢三鎮完全淪陷。11月11、12日,日軍第27、第9師團分別攻占通城和嶽陽,實現會戰目標,武漢會戰宣告結束。

 
會戰回顧

武漢會戰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近150萬,地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五省,鏖戰五個月。從日方角度來講,由於國軍傷亡約40萬人,達到了所謂捕捉國軍主力進行決戰的目的,同時武漢等主要目標也順利攻占,這麽說起來的話,稱其為一場勝利似乎不算為過。但從戰略角度來看,日軍此役投入了幾乎可以使用的全部機動兵力,付出了傷亡10萬人左右的巨大代價,雖然戰果也不小,卻沒能如希望的結束戰爭,反而將戰線進一步拉長,尤其是中日戰場逐步由平原地區轉移到華中丘陵湖泊地帶,日軍優勢減弱的同時兵力不足問題更加凸顯,集中足夠兵力實現突破變得愈發困難,整個戰局漸漸拖入相持局麵。

中國方麵,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東部經濟和工業發達地區基本丟失殆盡,雖然部分工廠、企業、人員得以內遷,但對整個國家戰爭潛力的打擊仍是十分巨大的。所謂空間換時間的指導思想,前提是空間換來的時間可以得到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的效果,而多數情況下雙方實力的差距往往會隨著空間的損失而不斷加大而非縮小,這就會使這種策略的意義大打折扣。事實上抗戰中期,國民政府無論人力還是物力,都幾乎到達極限,大批的“娃娃兵”走上戰場便是一個典型的縮影,大批成年士兵也嚴重營養不良。在這方麵,在淪陷區發展的共軍兵源情況甚至還要好些。在日本人的不斷外交努力下,武漢會戰開始不久的1938年7月8日,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登船離開中國,宣告德國顧問團在中國的活動和德中軍事合作徹底結束,給中國長期抗戰的前景多少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幸運的是,1941年12月8日,從全麵抗戰爆發算起,用寶貴空間換來4年半時間後,終於等到了美國對日宣戰這一決定性的實力逆轉。
 

看了最前麵的日軍兵力分布圖,有人會問,既然兵力不足一直是困擾日本人的難題,為什麽關東軍不在1938年舉兵南下?這就要從東北說起,中國東北很久以來一直是蘇聯覬覦的勢力範圍,從1904年日俄戰爭開始雙方在這裏的爭鬥就沒有停止過。和戰火洗禮幾十年的關內不同,相對完好的東北是日本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地區,再考慮到旁邊更加重要的朝鮮,日本人寧可放棄所有關內地區,也絕不願拿滿洲來冒一丁點的風險,於是在這裏駐紮重兵也就順理成章了。就在武漢會戰爆發的同時,蘇聯於1938年6月突然占領了中蘇朝三國邊境上被日本視為滿洲國領土的製高點張鼓峰。於是7、8月間,日軍投入駐朝鮮第19師團,與蘇軍在這裏爆發了上萬人規模的衝突,由於戰事不順,加上南邊武漢會戰漸入高潮,日本不敢冒險與蘇聯大規模開戰,最終隻能妥協作罷,但是這麽一來,邊境形勢更加緊張,關東軍也就更加不敢冒險大規模南下。等到蘇德戰爭1941年夏季爆發使東北漸漸安全時,已經離太平洋戰爭爆發隻有不到半年了。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由於黃河決口大大縮小了武漢會戰的戰區範圍,日軍幾十萬大軍壓縮在一個狹窄正麵,大部要靠長江流域提供補給,而這一時期國軍開始堅壁清野,使日軍難以就地獲得補充,後勤支援能力基本已到極限,即使有更多部隊,恐怕也很難產生期望的效果。

回到會戰過程本身,國軍大部分中下級軍官和士兵還是一如既往的勇敢頑強,以至於日軍不得不上百次靠使用毒氣獲得突破。策略上,利用地形在外圍逐次阻擊、消耗日軍的策略基本有效,使日軍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兵力的代價,但除了薛嶽的萬家嶺一戰和前期圍攻第6師團外,國軍很少有集中起優勢兵力來嚐試掌握戰場主動,更多時候都隻是把兵力分攤在漫長防線上讓日軍逐個擊破。由於武漢會戰從始至終國軍基本貫徹不增援前線的宗旨,各支部隊都是打光就走,馬當、田家鎮、大別山等本可以長期防禦的重點地域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樣自然避免了重兵集團再被日軍輕易合圍,但結果是日軍一邊損失一邊補充,而國軍這邊越打越少,到最後一哄而散。看看日軍武漢會戰頭功的第6師團和波田支隊,都是這樣從頭到尾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走完全程。

說起雙方指揮員個人的話,日軍方麵可以說良莠不齊,不過從上到下基本素質都還算過硬,既能剛正麵,又善打迂回,隻是普遍是自負有餘、謹慎不足,孤軍深入的例子是屢見不鮮,提供給國軍的機會還是蠻多的。

國軍這邊呢,大Boss的水平咱就不口水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見仁見智吧。江北方麵,李宗仁算不上是一位多麽優秀的指揮員,不過為人中規中矩;白崇禧善出奇計,一度搞的江北第6師團焦頭爛額,但為人過於圓滑,總有保存實力的想法,不願力敵,加上第五戰區本來就是雜牌軍為主,徐州敗兵居多,廣濟戰役10個軍擋不住一個第6師團,最後也就錯過了徹底打垮這路日軍的機會。這二人一正一奇,也算合作無間。江南方麵,小Boss陳誠是個人才,可惜善文不善武,在帶兵方麵真可謂是扶不起來的阿鬥,直到解放戰爭中丟了東北,蔣總統才不得不承認這點,此後陳誠在台灣主政,稱得上風生水起。一兵團薛嶽薛伯陵,萬家嶺一戰成名,後來的長沙會戰更是聲名達到頂峰。要說長沙會戰,薛嶽確實是動了番腦筋的,那是後話,如果非要按照國府文宣那樣把萬家嶺的勝利理解成是薛嶽“預設反八字陣”誘敵取勝,就多少有些事後諸葛的牽強附會了。實際情況是當時日軍沿萬家嶺東西的兩條公路而來,薛嶽自然把有限的兵力布防在兩條公路方向,由於106師團包抄萬家嶺時被前線國軍意外發現,回撤時又因地圖問題迷路,才有了後來的大捷。薛嶽調兵圍殲106師團前發給蔣委員長的電報內容是:“敵鬆浦之第106師團鑽隙精神甚強,已突至我白雲山一線縱深。我兵團擬抽調大軍,殲滅突入該敵,以定後方。”如果我是預設了一個口袋,看到日本人傻嗬嗬撞進來了,該向領導報功的時候,會說什麽對手“鑽隙精神甚強”嗎?這也不是要黑誰,實事求是而已,而且薛將軍的臨場反應還是很快的,大捷畢竟是大捷,雖然遺憾未能全殲,還是應該點個讚的。

徐州、武漢兩戰中國軍真正嶄露出的璀璨將星,其實既不是薛嶽,也不是白崇禧,更談不上張靈甫,而非張自忠莫屬。徐州會戰中死守臨沂、徐州大突圍中為全軍殿後的張自忠,武漢會戰時依舊在努力用生命洗刷自己北平漢奸的罵名。他的表現,可以說對得起《孫子兵法》中要求為將者“智信仁勇嚴”的每一個字。換句話說,不僅有勇有謀、奇正結合,還能善於治軍,做到將士用命、皆願效死。
 

武漢會戰期間正趕上戰區氣溫炎熱,疫病流行,給中日雙方都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和大量的非戰鬥減員。這種情況下,雙方不僅在裝備上,在部隊組織度上的差距也都暴露無遺。直接表現為國軍比日軍更容易在遇到挫折時潰散,一觸即潰的情況屢見不鮮。而日軍的頑強和日本人有些變態的組織紀律性有口皆碑,這也是106師團這樣新建的特設師團被打散在萬家嶺的群山中後仍能堅持到最後的原因。戰場上,一場最慘烈的血戰所帶來的損失,往往也要小於一場相對成功的撤退。

從武漢會戰開始,國府已初步確立了“焦土抗戰”的方針,即不留一粒物資、一項設施以資敵,隻是由於內部反彈很大,所以最終“火燒武漢”的想法沒有付諸實施。然而武漢淪陷半個月後,就當日軍占領嶽陽、通城,到達武漢會戰進攻停止線之時,尚在百公裏之外的長沙守軍便已倉促放火焚毀全城,使幾萬人喪生火海,史稱“文夕大火”,與黃河花園口決堤、重慶防空洞窒息並稱抗戰期間“三大慘案”。42年河南前線大旱時國府的裝聾作啞,同樣不過是“焦土抗戰”策略的延伸而已,正應了“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共軍行動

按慣例,最後談談這一時期共產黨方麵的行動。總的來說,這期間的對日作戰仍然以國軍正麵戰場最為活躍,無論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處於播種階段,前篇徐州會戰中也略有記述,和武漢會戰時間跨度並不大,新內容不多,這裏隻簡單做些補充。

38年初新四軍指揮部入駐南昌。4月,粟裕率先遣支隊進入蘇南偵查。6、7月,陳毅、張鼎丞分別率第1、第2支隊進入蘇南,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張雲逸第3支隊留守皖南,高敬亭第4支隊在皖中、皖東遊擊。38年夏季有記載的戰鬥諸如高敬亭的蔣家河口伏擊戰、粟裕的韋崗之戰、夜襲新豐車站、夜襲句容城、小丹陽反掃蕩等,無疑都是些規模很小的戰鬥,每次給日軍造成的損失基本也就是小隊級別,遠比不了正麵戰場的大手筆,不過零敲牛皮糖,發展自己的同時多少還是給日本人造成了些許麻煩的。

華北土八路方麵的情況上次說過一些了,繼續流水賬列幾場小規模戰鬥的名字也沒什麽意思,等到後期有些規模大些的戰鬥時再詳談。這裏聊點第一手的周邊吧,早年曾有機會當麵聽一位在冀東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八路講述他的那些陳年舊事。那個時候,他們遊擊隊在那一帶比較出名,平時隻能躲在山裏,隔三差五回家看看順帶補充些物資,周圍十裏八鄉都是他們的眼線,一有機會就找鬼子打個埋伏什麽的,偶爾還會和大部隊聚在一起偷個據點、拔個炮樓之類。也曾經被日本人包圍在村莊裏,頂著呼嘯的機槍子彈從玉米地裏往外突圍,基本和亮劍李雲龍的生活模式大同小異。槍打出頭鳥,日本人幾次去他們村裏掃蕩時指名道姓要抓他的家屬,全村人都會想辦法保護。家中老父最後也沒躲過了,雖然老婆活了下來,但5個孩子中的3個卻先後在各種顛沛流離的躲藏中凍餓病而死。那個年代,根據地老百姓當漢奸告密的極少,一方麵自然是民族大義,另一方麵,你白天當了漢奸,當晚就會被遊擊隊從被窩裏揪出去埋了,就這麽現實,畢竟殘酷的敵後戰場生死瞬息萬變,容不得絲毫猶豫和軟弱。

給這個係列文章起這個名字是為了能盡量全麵地介紹抗戰過程,無疑筆墨重點還是在國軍正麵戰場。至於爭議頗多的敵後戰場所起的作用,因為時間空間都過於分散,往往難以直接準確描述,蝴蝶效應相信大家都看過,其實看看前麵那張日軍兵力分布圖中用於華北、山東、華東守備的兵力,有心人已不言自明。講前麵那個老八路的故事,也隻是直觀還原點真實的敵後生活而已,還是那句話,本係列將盡可能詳實地介紹和評價國軍在抗戰中的貢獻和犧牲,但45年抗戰結束時“共匪”幅員遼闊的根據地和上百萬的兵員,也畢竟不是日本人友情奉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