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在美國,不少華人中學生除了迷網遊就是迷日本漫畫。這個說要學日語,因為日語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語言,那個說要留學日本。幾百集的《死神》看得如醉如癡,問他中文怎麽不學,他說沒啥好看的。軟硬兼施能坐下來湊“學習”時間的中文卡通,還是叮當貓、櫻桃小丸子、海賊王、名偵探柯南。暑假讓孩子回國練中文,結果帶了一箱子日本動畫書回來,隻看人不識字,一會兒就在書架上起了灰塵。
中文教育的無法沁入人心,似乎不是家長支不支持努力到不到位的問題,更不是文化誰強誰弱的問題。不能以為文化是傳承的,生下來就在血管裏;也不能以為文化是有腳的,可以自己走進人心。當文化遭遇商業,一不留神載體就占了內容的上風。
日本文化是怎麽不動聲色地入侵華人青少年的?中華文化為什麽不能觸動這些孩子的心?這個問題問了15歲的兒子之後恍然大悟。他說就兩個字,質量。原來給質量一個支點,它竟然能夠撬動整個文化!
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傳播,多少年來似乎都還隻是皮毛。慶春節、舞獅子、武術、文化表演,大多是一年一度的,至少對白人來說廣告頻率不高衝擊力不強,對華人來說是隻會說中文的中老年人的文化複習。中餐最多是一周一次的,那些失真的變味兒的“諂媚取寵”的飯菜,無論什麽人,越吃對中餐的理解越遠。對於青少年來說,中國文化就快成為神龕裏的祭品,不明白為什麽,可就擺在那裏。日久天長,自己越來越不明白,更不用提解釋給下一代了。
華人孩子越長大,越開始發現自己的不同,越要尋找Identity。本來是衝著中華文化去的,卻被外表相似的日本文化半路劫走,自願追隨、頭也不回。這難道不是中華文化傳播的悲哀嗎?
日本漫畫何止把“黑手”伸向華人青少年,各國的青少年均被傾倒。
這不是黑手,說穿了就是“軟實力”。
中國的文化早被毛臘肉率十幾億阿Q的子孫給埋葬了。